当今中韩孝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关联
【关键字】孝文化 儒家思想 积极意义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鞠晓录
【单 位】
【摘 要】摘要: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的孝的思想,“孝”,简单地说,就是关心,尊敬,赡养老人。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文化根源,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天性决定了孝文
摘要: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的孝的思想,“孝”,简单地说,就是关心,尊敬,赡养老人。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文化根源,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天性决定了孝文化的必然性和不可磨灭性。人生在世,受父母抚爱养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血浓于水的天然敬爱之情是割舍不断的。
纵观历史,孝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国家要数被称为东方礼仪之邦的中国,韩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韩两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韩国文化在不断深入,甚至一度形成了所谓的“韩流”的说法。随着对韩国了解的深入,笔者逐渐注意到韩国的“孝文化”在韩国社会文化中起着让人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孝文化 儒家思想 积极意义
当今中韩孝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关联
“孝”是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孝的最基本涵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尔雅》:“善事父母曰孝。”孝道的这一层意义建立的根基在于人的报恩观念。因为人由父母所生,又由父母养育和照顾而长大,所以儿女长大后必须自觉地赡养父母。"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 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韩国于中国在历史,地理,尤其政治上的依附关系,韩国孝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到中国的影响,韩国的“孝”并不是刚开始就受到人们重视的,韩国在儒家思想传入之前尊崇的是佛教文化,当时的贵族王室中很多人都以佛教为信仰,甚至很多人已成为僧侣为毕生志愿。至少在1300多年以前,中国的孝文化已传入朝鲜半岛。根据韩国哲学会编纂的《韩国哲学史》记载,新罗神文王二年(682),在国学中即开始教授《论语》、《孝经》。尤其是《孝经》,不仅作为学童的启蒙书,成为公私之学的教科书,甚至成为科考选才的标尺。这至少可以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在朝鲜半岛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壤,而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到了高丽后期,儒教思想受到重视,景宗时,就开始逐渐倾向以儒教的“孝”来教育百姓,使得儒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成宗时代,已经把儒学思想当做政治统治的中心理念。使得“孝”文化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孝文化在此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主要表现是:
朝鲜半岛历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孝文化。在朝鲜27代国王中,谥号带“孝”字的有23代。这些国王除了号召臣民讲孝、行孝,奖掖孝行,而且著书立说,率先垂范。比如,朝鲜英宗曾以七旬高龄,亲做《孝悌篇》,通过对自己孝行的追述,宣扬孝道。同时,他们还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推行孝文化。新罗、高丽、朝鲜时代,《孝经》一直被列入官学教科书或科考科目,孝行则是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比如,朝廷曾有这样的规定:“不孝子孙勿许赴举”(《增补文献备考》第184卷《选举考》)。不仅如此,对于不孝子孙,朝廷的惩办手段也极其严厉:“高丽刑无惨酷之科,惟恶逆及骂父母者斩”(《宋史》第487卷,外国,高丽)。当然,朝廷运用最多的还是通过褒奖孝行推广孝文化。对此,《增补文献备考》做了详尽记载。
思想界积极推动孝文化发展。朝鲜英宗年间,汇集中国先秦至宋代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孝经小学抄解》刊行,在朝鲜半岛伦理教育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1789年,思想家丁若镛的《广孝论》问世。该文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儒家以孝劝忠的主旨,把归属政治范畴的“忠”从家庭伦理中剔除出去,强调“善事父母为孝”,主张家庭内部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顺”,邻里之间则应“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从而扩大了“孝”的应用范围,赋予其新的内涵,撼动了中国孝文化忠先孝后的传统。而位列朝鲜半岛古典文学三大传之一的《沈清传》,则通过孝女至善至孝的故事,把孝文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民众热烈响应孝文化。孝文化产生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中,其社会基础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私有制小生产的生产关系的长期存在。在这一点上,朝鲜半岛和中国极其相似,从而使孝文化一经传入就开始内化、广布,及至根深蒂固。仅《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的拔尖孝子就有336人之多。《增补文献备考》、《漂海录》等典籍也记载了大量朝臣大官的行孝事迹。由于孝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朝鲜半岛的民族生活中崇尚孝道,躬身践履蔚成风气,也使韩国有了“充满孝的社会”的美誉。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韩国遇到了与中国相似的困境: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观念发生着急剧变化,西方家庭文化和颓废享乐主义文化强烈冲击着传统孝文化,赡养老人、抚育子女、邻里和睦互助的优良传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有学者指出,要建设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并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乃是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在中韩家庭伦理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孝文化尤为重要。
第一,继承和发扬孝文化有利于在两国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中韩两国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两国青年应尽的义务。为了抚育子女,父母日夜操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可以说,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耗尽了心血。当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有义不容辞的赡养责任。而所谓赡养,绝不仅止于口腹之养,还应包括“养志”,即在精神上给老人以愉悦,尊敬、体贴、爱护老人。
第二,继承和发扬孝文化有利于两国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围绕“孝亲”,中韩两国的哲人们还提出了兄友、弟恭,用以调节家庭内部的人伦关系。儒家将其简化,是为“孝悌”,即孝亲敬长。这一观念长久以来,在促进中韩两国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孝文化不仅在中韩两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和未来仍具有普遍性、永久性意义。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行孝的以上的涵养,那么他不但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孝文化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那么不仅对韩国,对中国,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有着巨大意义的。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金钱主义,黄金万能主义等使得孝文化比任何时候都受到忽视,所以我们更应该看到孝文化中的精髓,它浓缩了我们也已逐渐丧失却是迫切需要的珍贵的文化精华。孝以极致的人本主义为根基,它的本质是利他主义,行孝要有足够的忍耐心和折中主义思想,最后达到和平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成:《传统孝文化以及其在中韩两国现代伦理建设中的价值解析》 2004-04-12
张艳艳:《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2009-06-09
郭德军:《韩国“孝”伦理思想的历史探源及其当代社会影响》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