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可以”的偏误分析
【关键字】能;可以;偏误分析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张燕平
【单 位】
【摘 要】[ 摘 要] “助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汉语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而“能”、“可以”又是助动词的难点,留学生比较容易用错或混用。
[ 摘 要] “助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汉语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而“能”、“可以”又是助动词的难点,留学生比较容易用错或混用。本文试对留学生在学习这两个动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考察、整理,并归纳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
[ 关键词] 能;可以;偏误分析
引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不清晰,使用时容易用错或用混。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王晓钧(1983)、 孟祥英(1989)、陈若凡(2002)等通过对留学生的偏误分析,讨论了“能”和“可以”词义上的区别和使用上的一些特点。但大多研究只着重说明二者表示“可能”意义时的各个用法,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阐述的很少,尤其是对“可以”的分析是不被人们重视的, 少有的几篇文章也大都从语义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语用上的分析又有点混乱,本文会对“可以”深入的分析,并将其和“能”作详细透彻的对比。
一、“能”和“可以”的辨析
1.“能”的义项分类及其语义认知
1.1“能”的义项
“能”的义项可分为:
表示具有某种能力,例如:
(1)你能干这活儿吗?
(2)我能开飞机。
表示有条件或有某种用途,例如:
(3)这书等当课本用吗?
(4)这种植物的根能食用。
表示允许, 许可,例如:
(5) 这间办公室你能进,那间就不能。
表示有某种可能性,例如:
(6) 你要是真有自觉性,能现在还看电视吗?
1.2.“能”的语义认知
“能”的语义认知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推理做出的相应判断,即说话人从主观上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判断。“能”的义项分类是跟语言命题的概念功能有关的,而用在语义认知方面的“能”跟语言命题的主观性功能有关。表达主观可能,即判断或确信。
(7)你不认真学习怎么能取得好成绩?
(8)他长的那么有特点,一眼就能认出来。
(9)这个人有富贵相,将来肯定能发财。
这些句子并非是既定的事实,而是说话人所做出的推断。这些句中的“能”表达的是一种看法或认识。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能”后所搭配的大多是主观可控的或是带有结果性的谓语动词。
(10)A:你一定会成功的。
B:何出此言?
从例句看,“能”所依据的根据一般是客观常理、规律、事实,根据较为有力,因而推断也应较为可信。例(10)是一个小对话,当有人对推断的根据有所质疑,就会提出问题。这说明语义认知的“能”主要强调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有根据的。
2、“可以”的义项分类及其语义认知
2.1“可以”的义项:
表示许可。如:
(11)明天我来旁听您的课,可以吗?
表示可能性,前面可加“本”,“大”,“满”等词来修饰,这一点是“能”所不具备的。如:
(12)他大可以坐视不管,但最终还是伸出了援手。
表示有条件或有能力做某事。如:
(13)我可以教哲学。
表示用途,作用等。如:
(14)这种草可以治病。
表示值得,前面可以加“很”,“倒”等词,含有建议劝告的意思。如:
(15)这种花很漂亮,你倒可以多买些放在家里。
2.2“可以”的语义认知
“可以”的语义认知是说话人根据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推出某种可能性,这类可能性大致有以下几种:
a. 推出某种评价的可能性
这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喜好,对某事或某人做出的带评价性的判断或推理。
(16)这个朋友倒可以相信。
(17)这个地方空气质量真好,可以多住几天再离开。
b.行事的可能性
(18)这个村儿,可以说留下了我的每一个脚印。
(19)我完全可以控制他.
例(18),说话者是依据个人对那个村儿的熟知度推理得出,“可以说(留下了我的每一个脚印)”的结论。在例(19)中,说话者也是依据个人对“他”的了解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得出能够“完全可以控制他”的结论。
二、偏误情况
2.1 混用
(1)表能力时“能” “可以"的混淆
*这个小孩刚可以叫“妈妈”。(应为“能")
*老婆最可以购物,她一个月只买衣服就花了3000块。(应为“能")
*我可以会说“黄山”。(“可以”“会”应为“能”)
*她天生就可以吃,可以睡。(应为“能”)
人所具有的能力分为先天和后天能力,“能”和“可以”多用来表示先天能力,但是“能”和“可以”在表示人先天具备的能力时,也是有细微差别。“能”可以表示能力突出或与众不同,“可以”没有这样的用法。
(2)表可能、推断时能愿动词的混淆
*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能放心撇下她。(应为“可以”)
*小孩丢了,他可以不着急嘛?(应为“能”)
*没有车了,你只可以走回家了。(应为“能”)
在表示“可能”时,很多情况下“能”和“可以”通用,但在认识域中,“可以”常与“应该、该、应当”等能愿动词连用,表示从道理上“允许”某个动作的实行,这样的“可以”不能换成“能”。除此之外,“能”表示的主观量大,“可以”表示的主观量小,所以后面的两个句子改成了“能”。
(3)“能” “可以”与“可能"的混淆
*你不可能拿书去图书馆。(应为“不能”/“不可以)
*觉得他可能考过了4级,但是他考过了3级。(应为“能")
*我可能出去,和你一起出去玩儿。(应为“可以”)
学生常把“能" “可以”与“可能"错用,当表示不允许、不具备某种技能、或者有潜在能力义时往往错与表示的某事发生几率大小的“可能”混淆。
2.2 不该用而乱用
*他们生了我们以后,才能富起来了。(不该用而用“能”)
*其次是“购物”,虽然可以说是浪费钱,但是把东西拿到自己手里的时候的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虽然现在他们得了“不治之症”,可是我们可以说他们得的那种病永远是不治之症吗?
分析: 在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富起来”是事实,所以不能用表示“可能”的“能”;“购物”“浪费钱”,这是不需要推理大家都知道的,“可以”多用;主观小量的“可以”表示的可能性小,反问的意思是加强肯定,即强调其可能性,所以用“能”和“会”,而不用“可以”。
2.3 该用而不用
*山很高我觉得我爬不上去,朋友说:山不高呢,我们一定(能/可以)爬上去,爬山上去吧。
*现在我比别的同学晚一点进入社会里,可一定(能)找到很好的机会,立身扬名。
*他生病了,不(能)来上课。
能愿动词与副词“一定、都"一起时,学生往往顾前不顾后,因为副词在前面起到了加强句子语气的作用,引起后面能愿动词的缺失。复句是比较难掌握的句式,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关联词的选择,以及复句的结构上,于是就忽视了能愿动词,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2.4 否定用法不当
*我去公园就是我快乐的一天,因为去年我不能有机会来。
*你不可以拿书出图书馆外面。
*太晚了,不能她来
可以看出,对于汉语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留学生没掌握好,易出错,包括否定词的选用,否定结构等,尤其对于已发生情况的否定。汉语中的否定词,一般用“不"、“没"、“没有",并且其中还要根据已然与未然、过去与将来和语体色彩等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别。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
三 对教学的启示
偏误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对偏误的分析,正确的分析帮助我们找出偏误的原因并能够对症下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多义主要是因为语境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情景教学非常重要,能愿动词 “能”、“可以”共通之处很多,主要区别就是因为运用的环境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情景练习,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使用环境,这样的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对学生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倡在讲解时可以先列举大量能愿动词的例句,利用这些例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语言规律,总结相应的语法规则,最后再给出正确和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判断、从而有所体会,有所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总结规律,发现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M].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中国语文,2000,(3).
[3]渡边丽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0,(a).
[4]渡边丽玲.助动词“可以”与“能”的用法比较分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0,(b).
[5]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与“能”的对比.汉语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