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陈乌桥
【单 位】
【摘 要】 曾经读过万国智先生的《泉州散文创作若干现状》一文,对万先生指出的泉州散文创作的局限性颇有同感。作为散文爱好者,忍不住要对泉州散文创作“指手画脚”一番。
曾经读过万国智先生的《泉州散文创作若干现状》一文,对万先生指出的泉州散文创作的局限性颇有同感。作为散文爱好者,忍不住要对泉州散文创作“指手画脚”一番。
一段时间来,泉州散文创作的“小家子”气特别明显。不少作者甚至包括颇有名气的散文创作家,没有离开侨乡、故土、怀旧这样的话题,对身边的些微小事津津乐道,只满足于对事件本身的忠实记载,没有更多从中阐发对时代、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读来颇为乏味,从而使散文创作流于肤浅。这里笔者并不是说对事件本身的记载有何不妥,而是认为叙述本身应服务于作者创作所要营造的一种思想氛围和精神境界。
散文创作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并成为泉州文学的代表性文体而为人所共知。老一代泉州籍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并在泉州的散文创作上享有自己的声誉,他们为泉州散文走出泉州、走出八闽、走向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泉州散文创作,曾经为反映这个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嬗变中所经历的风波和洗礼,这个一度封闭而今全面走向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惶恐、认同乃至兼收并蓄写下过辉煌的一笔。
如今,泉州在与外界更多接触的同时,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泉州的散文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至少可以说落下一段距离。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散文创作者们没有在已有基础上把创作的空间向外延伸,我们还满足于已有的模式,以为唯有这样才具有泉州特色,才能反映泉州侨乡面貌。这是对散文创作的误解。从文学规律上讲,散文创作没有什么特定的模式可循。我们的创作者们应该跳出原有的框框,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不要拘泥于泉州这区区一方,更多从生活本身上升到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使散文更具有审美价值。我们的散文创作者们,可以去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命运,有效地抓住社会的种种变化,从而提炼、领会出某种有规律性或带普遍性的东西,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
散文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练,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领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更接近于诗,需要灵感,也需要有善于捕捉灵感的心。真正的杰作,真正不朽的作品,他们所揭示出来的应该是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才会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恒久的魅力。
老子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如果我们的创造者们,能够虚心向散文大家们学习,抛弃原有的鄙陋的框架,定能写出有意义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作为关心泉州散文创作并曾经为此倾注过许多心血的一员,以上所谈纯属一家之言。我衷心希望更多的散文创作者及爱好者们共同把泉州的散文创作尽快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使泉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真正名副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