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毛泽东诗词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马红红
【单 位】
【摘 要】 除去民间流传尚待考证真伪的,刊录毛泽东诗词的词典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的也就67首。就在这67首中,竟然有20首诗词用了21次“飞”字。这个“飞”字,是毛
除去民间流传尚待考证真伪的,刊录毛泽东诗词的词典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的也就67首。就在这67首中,竟然有20首诗词用了21次“飞”字。这个“飞”字,是毛泽东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充分体现了伟人的浪漫主义飞动豪情。
“飞舟”,是船在飞,是说水流湍急使得船快如飞。“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说一帮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在激流中奋臂而游,激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速前行的船只。这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表达的是诗人要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飞将军”,指矫捷勇猛的将军。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用兵神速,“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说当时的一股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下山来,刀枪如林,直逼敌军眼前,就像飞将军飞天而降,于是就有了敌人“白云山下呼声急”,也就有了“横扫千军如卷席”所向披靡的痛快淋漓。
“飞龙”不是龙在飞,而是雪在飞,是比喻。“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一句里,玉龙指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整句不是说白色的龙多得不计其数,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诗人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描写昆仑山上的大雪纷飞,搅得满天寒气刺骨,进而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飞雁”,空中飞行的雁群。“南飞雁”,是秋季来临准备向南迁徙而做长途飞行的雁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是说在天高气爽的清秋,诗人登高远眺,望着向南飞去的雁群渐飞渐远直至消逝在天边,他的思绪还没有收回来。雁群飞去的方向,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有已经牺牲了的烈士,有仍然在坚持游击战的战友,还有血肉相连的群众。请飞雁带去长征胜利的喜讯,带去北上抗日的决心,带去对南方人民的挂念。秋雁在飞,诗人的思绪也在飞,飞动的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顽强意志。
“飞凤”,当然是展翅而飞的凤凰。“飞凤亭”,是说檐牙高翘的亭子像一只欲飞的凤凰。“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五律·看山》)四句中提到的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分别指杭州灵隐寺后北高峰附近的四处名胜。飞凤亭边,秀木葱茏;桃花岭上,清风送爽;天热了,有扇子岭这把天然“大扇子”为你驱除酷暑;天凉了,有善解人意的“佳人”使你备感温暖。如此人间仙境,谁不愿意小憩!飞凤是鸟中之王,无人不爱。飞凤亭小巧玲珑,招人喜爱。诗人爱山爱杭州,更爱杭州山上这座飞凤亭,作者的喜悦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飞云”,是飞动的云。“五云山上五云飞”(《七绝·五云山》),既是诗人登山观云之眼见,也是五云山得名之由来。相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因此而有名。“远接群峰近拂堤”,是写五云山之云远近飞扬,云海涌起的云头,远则连接西湖群峰,而徜徉的云脚,则近拂江堤漫卷江面。如此写云,不只写出了云的远近飞动之感,更是写出了诗人对杭州胜景的偏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写的是有关楚地的娥皇与女英的神话传说,展示了一个神奇而瑰丽的艺术氛围。有白云缭绕,才是人间仙境,才是神仙现身的地方。白云随风而飞,仙子就乘风而下了。云绕山头云绕仙,仙人半遮半现,就更显神秘,更显灵动。二妃从九嶷山上飘然而下,她们的衣裳如同万朵云霞,云衣相叠。云飞衣飘,动感十足。飞动的,不仅是云,还有仙子的衣袂,更有诗人飞动的情感状态。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为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题诗中的两句。乱云翻涌,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可在旷远迷离的暮色里昂然挺立的一株遒劲苍松没有丝毫的慌张,而是仍然那样从容镇定泰然自若。连傲立崖壁上的松树都不屑理会翻涌的乱云,何况坚如磐石的仙人洞呢?即便是乱云暂时遮蔽了松树与岩洞,但不久就会云消雾散重见丽日晴天的。作者在《对〈毛主席诗词〉若干词句的解释·二十八》中自解:“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可见,“乱云”不是负面形象,而是通过“劲松”、“乱云”、“险峰”等意象来赞美仙人洞,进而赞美无所畏惧的意志。
“飞絮”,不是飞舞的柳絮,更不会是飞舞的棉絮,而是以絮喻雪。“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不是写气象上“冬天的云”,而是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对60年代初期险恶而又猖獗的国际反华势力的一种比喻。反华势力泰山压顶般扑来,犹如满天乌云里狂飞的雪花,使得万花装点人间的景象一时看不到了。但是,胜利一定属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梅花”!
“飞雪”,当然是飞舞的雪花了。飞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在诗人看来,本是严寒象征的雪却是迎接新的春天到来的使者,因为雪飞越烈,梅花就开得越艳。虽然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但梅因雪更红,雪因梅更白,互为映衬,互较力量,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七律·洪都》)一句中,“飞雪”喻指苍白鬓发,是说白发宛如雪花飘落双鬓。一个“飞”字,既是明说自己戎马一生转眼年迈体衰,感叹岁月易逝人生匆匆,又是暗说自己老年不服老,还要在晚年奋起行动有所作为,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表达了诗人晚年对我国光辉前景的预期与祝愿。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贺新郎·读史》)一句中,“飞雪”不仅是比喻,更是夸张。几千年来,无论是哪个社会,农民都处于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伟人,读着这样一部人民的血泪史,竟然使他“忠愤气填膺”,不仅头白如雪,而且如雪的白发还要飞了起来。很显然,“头飞雪”了的不只单单是因为我国浩繁的史籍,读上一遍使人白头,重要的是诗人誓要解救人民出水火的情怀。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一句中,以“雪”形容浪花。农历八月十八日,齐天的钱塘海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至,扑面而来,潮水与石岸撞击,击出雪白的浪花,如冰山雪峰,飞过高耸于江岸的石台石阶,高耸入云。伟人于景语中吐露情语,虽是写潮声潮势,但惊叹与豪壮之情尽在字里行间。
“飞泪”,是泪在飞。《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悼念亡妻与亡友的诗,写的是想象中两位烈士牺牲后魂魄升天的情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是说嫦娥为了欢迎两位烈士的到来,兴奋地舒袖而舞,忽然听到人间吃人的老虎被收拾了,两位烈士顿时热泪倾盆而下。这泪,何止是忠魂向下而飞的,更是诗人向上而飞的。这泪,混合着无限的悲伤与无限的欣慰。无论是思念的悲痛,还是欢乐的快慰,都是酣畅淋漓的,都是飞动的激情。
“飞桥”,是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1965年6月1日至4日,一生喜爱游泳的伟人四天三次横渡长江。《水调歌头·游泳》诗人描写长江所取的视觉,全是游泳时的观察引起的。他一面游进,一面仰望,望到了楚地辽阔舒展的天空,看到了长江的寥廓长江的变化,想到了长江的未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人想到的,也是伟人心中的宏图:不仅要修好这座飞架南北的大桥,使古称“天堑”的长江变成新中国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更要修筑一条拦河大坝,把奔腾了千万年的长江水拦腰截断,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服务。这飞动的,何止是伟人眼前的一座大桥啊!
“飞山”,是指飞动的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七律·登庐山》),庐山自然不会飞,也不会跃,伟人毛泽东却让庐山飞了起来。这是伟人飞动的气魄,飞动的风采。庐山自古登临难已成了历史,建国后修建的35公里盘山公路近四百个山弯。这路,好像给庐山插上了飞天的翅膀。车行庐山,盘旋而上,犹如腾云驾雾,人就有了飞天的感觉。这飞跃的,还有伟人的心情:短短几年间,人民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么让人欢快无限啊!有飞动而欢快,豪情尽在不言中。
要飞要跃的,自然还有“飞鸟”:“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念奴娇·鸟儿问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以大与小的比衬,写了“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环境里依然展翅高飞的大鹏鸟与吓坏了的的蓬间雀。1965年,“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呼声成了世界大潮流,可是苏、美、英三家联合大搞“核霸权”,诗人就极其愤怒了。诗人愤怒的,不仅是“三家条约”,还有吓得不敢飞跃的蓬间雀。伟人借永远高飞的鹏鸟所表达的,是大无畏的战斗豪情。
“飞车”,疾驰如飞的汽车;“飞木”,参天欲飞的树木。《念奴娇·井冈山》是38年后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所感,诗人朴实地道眼前景,忆往昔事,述志抒怀。“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是伟人以共和国缔造者的身份初见井冈山的真实写照。初夏时节,井冈山更加雄伟险奇,万木更加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的大树绵延千百里,直至山顶,就像飞了上去。昔日炮声隆隆的战场,如今已成了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诗人心潮起伏,就催促司机快快开车,恨不得一下子把车来人往的井冈山看个遍:“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飞草”,飞动的草木。不是草木在地上飞,而是人在草上飞。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罗荣桓同志,对他有着很深的战友情谊。他知道了罗荣桓去世的消息,于悲痛异常的激情中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追忆的是罗荣桓青年时期的勃勃英姿。那一段时期,革命的总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只能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只能年年月月以神速的行动奔驰于丛山草莽之间。“草上飞”,写罗荣桓指挥红军飞速前进。飞动的草木见证着同志的革命经历,飞动的思绪见证着伟人对战友的缅怀深情。
“飞镝”,如飞的鸣镝。鸣镝,古时一种射出去能够发出声音的箭,也叫响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写于国际形势急剧动荡的1963年,表现的自然是一个革命家的大无畏气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一句化用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后句是说秋风已经起来虫子的日子不好过了,前句喻说反华反共的帝国主义正像西风落叶那样飘零无所作为了。喜欢战天斗地的诗人,要射去一支如飞的响箭,射向那些人间的妖魔鬼怪,“扫除一切害人虫”。如此的战斗豪情,才能大快人心。
在伟人眼里,鸟飞,云飞,雪飞,船飞,车飞 ,山飞,草飞,桥飞,亭飞,人飞,泪飞,一切都在飞。动的在飞,静的也在飞,是诗人的心在飞,情在飞,志在飞。飞动的是革命的急迫,是诗情的浪漫。因了这些飞动的豪情,伟人的诗词就飞遍五湖四海,飞扬在了中外读者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