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荀子;高山;风雨;关系问题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振松
【单 位】
【摘 要】 [摘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除了在讲积累,更涉及到了山与风雨兴起的关系问题。今天的人们对高山与风雨的关系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荀子当时说这样的话也有一
[摘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除了在讲积累,更涉及到了山与风雨兴起的关系问题。今天的人们对高山与风雨的关系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荀子当时说这样的话也有一定的根据,这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关键词]:荀子;高山;风雨;关系问题
《荀子•劝学》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两句连同其下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句子,讲的是积累问题,强调学习要注重日常的积累。然而抛开这种深层的道理,把关注点置于句子表层,我们则可把这两句译成“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不难发现,这句话其实涉及到了土石堆积和风雨兴起等自然现象的关系问题。但问题是,有了高山就会刮风下雨吗?风雨的发生与高山真有关系吗?荀子当时说这句话是否有一定的根据呢?下面,我们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首先,关于高山与风雨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高山与风的关系。
高山与风的关系其实很容易理解。有登山经历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山下时没风,而到了山顶风却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在山下,地面上有很多的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农田、坡地等东西,它们阻挡了空气的流动,使风速减慢变小了;而高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阻挡的东西,空气就可以很顺利的过去了,风的力量自然就大了。可以说,山越高,风越大。
2、高山与降雨的关系。
时至今天,普通人对高山与降雨的关系可能还非常陌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地理学上所说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就说明了高山与降雨的关系。据地理学所讲,风顺着山坡往上吹的就是迎风坡,顺着山坡往下吹的就是背风坡。当暖湿气流沿着迎风坡被抬升时,在山前形成云,成云降雨;而在背风坡,暖湿气流下沉,不能成云,则雨水少。
由以上论述可知,“积土成山”确实可以“兴风雨”,风雨的发生与高山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其次,荀子关于高山和风雨二者关系问题的根据。
在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高山和风雨的关系早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两千多年前,作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荀子前后的人曾有过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也是不争的事实。
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历史的《诗经》,所选诗歌作品中其年代最晚也是在春秋中期,这比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要早的多。《诗经·国风·邶风·谷风》有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据程俊英《诗经注析》“谷风”在这里可解释成“来自山谷的大风”。这两句是说,山谷中大风习习作响,阴云满天,雨水流淌。虽然这两句在诗中的作用是起兴,但是根据诗意,可以说正是“谷风”造成了阴雨不断的恶劣气候。于是关于高山与风雨的关系问题,从这两句中我们也不难想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就有所谓的高山与风雨关系的记载了。
荀子《道德篇》有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意思是说,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它的开端,或者可以说是始祖。按照这种说法,结合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论述,我们可以说,在荀子看来高山是风和雨的开端。
稍晚于荀子的楚国学士宋玉在《风赋》中写道:“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 意思是说,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飞旋,接下来是越过河流山谷,越吹越大,最后汇集于山口,成为劲猛彪悍的飓风了。可见风的发生和风势的发展跟地形高低起伏的关系古人早有观察和了解。另外,荀子在其《荀子·赋》二十六中曾说:“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可见,在荀子看来,是云在风的作用下产生了降雨,雨的产生与风有关。
最后,联系上文《诗经》和宋玉关于风的相关论述,以及荀子的说法,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高山与风雨的关系。故此我们可以说,荀子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说法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它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古人对高山与风、雨等自然现象的客观理性的认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