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道家发展观初论

【关键字】道家;自然发展观;社会发展观;现代价值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徐 平

【单   位】

【摘   要】[摘要] 以老、庄为例的道家的发展观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内容。道家的自然发展观包括: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万物因任自然、自足其性。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以


[摘要] 以老、庄为例的道家的发展观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内容道家的自然发展观包括: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万物因任自然、自足其性。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主张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道德教化、要求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道家发展观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指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面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关键词] 道家;自然发展观;社会发展观;现代价值
 
道家的鼻祖是李耳,其传世之作是《老子》(《道德经》),庄周是道家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庄子》。我们这里谈的道家仅限老、庄,暂不涉及其他。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蕴涵的精华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果能够在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上践履道家的精要思想将有利于社会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本文以道家思想来丰富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论述道家的发展观问题。
一  道家的自然发展观
 
老、庄都崇尚自然.《道德经》以自然为本;《庄子》因任自然,逍遥超然。概括起来,他们的自然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
   第一、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全面地说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在这十三个字中讲了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应以天地的法则为法则;天、地和道的关系——天和地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和自然的关系——道以自然的法则为法则。可见,自然是终极法则。“道不违自然,以自然为法则。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2自然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天地”或自然界,指非人为的自然界万物的本然态势;第二个意思是自然律或自然法则。《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 道法自然,故能循“常”道而不迁不易,永恒周行而不改不殆。所以侯王若能守道而不失,任天下自为,自行其行,自生其生,自性其性,而自由其由,自成其成,则天下人是事皆无不为,亦无不各安其天命之情。“常道是本然的存在方式,所以它如其所是,自然而然。” 4人们对待自然界,要坚持 “道”的原则,即尊重自然界的本然态势和自然的法则;对待人世间的世事变迁,要顺其自然。在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上都应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中有真、善、美的精华,按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因势利导地吸取自然之精华,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强作妄为,称作辅物自然,这是道家哲学的精要。道家哲学的这一精要思想直接反映出道家的生态智慧。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万能”的工具理性改善了物质生活,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人出于个人利益不断的无止境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使得生态失去平衡,地球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道家主张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道法自然”的原理告诉我们应该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另外《道德经》还有如下的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    我们应该遵循天地万物之所以生与其所以永恒不变之自然而然之道。违反道,就是违反自然法则。将这个宇宙天地之自然原理,引之而应用于世间与万事万物,则为永恒不变亦不可或变之自然律。顺其自然则生,因其自然则成,逆其自然则死,背其自然则亡。
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准则的不同。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 欲本天道以立人道,率人道以法天道;均有无而一小大,平高下而齐多少,以己之有余,而奉天下之不足,使人人能自足于心,自足于性,自足于道,自足于有无,而自足于天命,则唯有道者能之。损不足以奉有余,使高者愈高,下者愈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乃人道之不平等不均衡也。7可见自然规律是无亲无疏的,自然规律不顾及人为意识而是客观的发挥作用,在“道”的层面上使多余的得到收敛,不足的得到补充。而人类社会却与此完全相反,不顾及客观规律作用的发挥,任性而为,甚至有“损不足,奉有余”的不合理举措。因此,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的方法就完全同增长知识的学习方法不一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了。8 老子于此教人以 “为学秘要在日益,而为道秘要在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近于道。区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准则之后,怎样才能正确对待自然和处理好人事呢?《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 9啬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爱惜精神;提出了治人、事天的原则就是一个“啬”字。爱养精神、积蓄力量,不该做的事尽量不做,小到个人养生,大到管理国家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第二个意思是农夫。老子说:“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10王弼:“农夫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天性,莫过于此。” 11   农夫之治田,应各成其实,各遂其生,各复其性,而不伤其体,治人事天,宜以生为本,宜以自然为本。老子在这里指出:由于“啬”,才能遇事从容,早作准备,之后又层层推进释“啬”之意,说早作准备,就是要注重积德,既照顾了人类的需求,也遵循着自然规律,以农事之“啬”作比,来说明“法自然”的重要性。
第二、万物因任自然,自足其性。《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道”的高度看待世间万物,认为万物齐一。万物因任自然,在其本性范围内发挥作用,各任其分,各尽其能,自足其性。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大家的自然发展观。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秭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12就是说,从万物的本体的角度审视自然界万物,无所谓哪种贵哪种贱,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从一般人的世俗观念认识、以分别心的视角、审视自然万物的功用,或从趣向出发等方面观察剖析,那么,对自然界万物的看法就会打上人为意识的烙印,进而以等差、分别之心来看待万物,使万物的本然属性在人为因素之下被掩饰。所以,应该超脱世俗观念,站在道的角度看待万物,使万物充分发挥本然属性,依本性而为,不论“贵贱”。
万物应自足其性,不可人为地改变。主张任物自在,自足其牲,这是贯彻所有道家的思想。各遂其生,各适其性,各乐其乐,各安其死,各顺其性命之情,各任其分。《道德经》认为: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任万物之自生其生,而无所不生,以其不自化,任万物之自化其化,故能长化大化而无所不化,以其不自有,任万物各有其有,故能长有大有,而无所不有。他以水的本性为例说明这一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3认为应当使万物因任自然,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因方则方,因圆则圆,无私于内,无争于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14因此,人们不能违背“水”趋下、不争、利万物的特性,进而不要违背自然。庄周以极其生动的事例说明了自然界万物自足其性的道理。他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虫即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熟知正味?猿煸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之正色哉?” 15就是说,一般人不能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否则就腰痛,或者偏瘫,泥鳅却离不开潮湿有水的泥土;猿猴在树上生活非常自如,人住在树上就恐惧发抖;人见了美女会赞美,而动物见了却要远离。这些都是由各自本性决定的。唐代道教思想家成玄英概括地说出了老、庄的上述思想,指出了改变万物本性的恶果。他说:“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丧。” 16  所以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以上汲取了老、庄的思想来论述道家的自然发展观,下面从社会的层面来论述道家发展观。
二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
对於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家的老子既有精辟的论述,也有不适於社会进步的观点。他对社会发展的精辟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老子看到了老百姓对於统治者的重要,要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17做到“爱民治国”、“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对老百姓“以言下之”、“以身后之”,帮他们“为腹”、“实其腹”,减少赋税,使老百姓吃饱饭,进而使“民复孝慈”。顺其自然,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丰衣足食,使“民利百倍”。  这是很有见地的社会发展理论。但是,他把老百姓视为奴役的工具,试图“常使民无知无欲”,让老百姓“虚心”,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等等,又都是有碍社会发展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体现权为民用的民本思想;“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体现守廉拒贪的思想;“百姓皆注其耳目焉”体现民主监督思想;“圣人皆孩之”体现公仆思想。18
第二、“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思想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老子》认为战争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9 以其有违上天好生之德,而又与道相杵,是为不祥。所以,他要求和平,认为“……佳兵者不祥之器”、“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20“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21老子认为战事与生物的生命原则大相径庭。以心和天下,而不以战胜天下。不过,《老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指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2  解释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这句话主张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阵亡者。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反对大国称霸。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24  大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小国,自然会得到小国的信赖;小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大国,也必能得到大国的包容。因此,或因谦逊而取得信赖,或因谦逊而被包容。大国交好于小国,应以自己的力量给小国以帮助;而小国交好于大国,则应以谦逊的态度获得大国的扶持。大国与小国之间,大国处于主导地位,为使双方各得其所,大国更应以谦逊卑下自处。知道之大者,当以谦下为宜。强者须能弱,有者须能无,才是真正的体道者。虽然这里讲的不是大国与小国间真正平等相处,只是讲的互相取胜的谋略,但是,这种反对霸权的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第三、营造和平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子》要求社会稳定。他认为社会上的等差是合理的,治人的统治者应该让老百姓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5  人能自足其足,自安其安,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不待外求,亦无所与争;无求无争,则无盗贼侵夺之事。统治者则要求自己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 老子要求统治者对权力、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实行无为、无事、无欲的治国原则,主张通过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让百姓享有自由民主的权利。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做到对民不施搅扰之政,不举严酷之法,不播重苛之税,而让人民自我做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自能安平富足,民风自能醇厚素朴,社会自能和谐稳定。最后达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27  “圣人之治,在破除名、利、欲三关。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不为名利外物一切所动,亦不动于一切;心中无一物,万缘自如如;实其腹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足气足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所以养内也。” 28在精神层面上要求百姓无知无欲,完全听从统治者摆布,这是不可取的,但是,让老百姓填饱肚子、保持温饱状态、维持基本的生存,倡导社会稳定和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的思想是可取的。营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道家社会发展观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重视道德教化。
   《老子》强调道德教化,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要求对社会各阶层的人要分别对待:一般的老百姓应“无知无欲”,听统治者摆布;“圣人”则要具有高人一筹的道德水准:“……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9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30 “视我身同宇宙,视宇宙同我身,民吾胞也,物吾与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无物我之分,无亲仇之别,一视同人,而入于人我一体,物我同化之境界,亦即天人物我之大同境界。” 31提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32“圣人处世,有教无类,有用无别,故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救之物;一善恶,同天人,无差等,无分别,则自大通而大同也。圣人之于天下,以无所为而为之,与无所不容而同之,为极博大而极高明,故虽善救而无救之之心与救之之迹;且有教无类,有救无弃,救尽天下万世苍生,而若无一人被我救者,此善救世之极者也。” 33认为人们应该慈悲待人,对道德修养差的人也要进行道德教化。在对不同的阶层的人进行了不同标准的道德规范以外,他提出了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4要求人们以善和美作为道德规范的准则。这种理想的道德准则利于引导人心向上,有可取之处。
第五、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
   《老子》总的治国治民的对内对外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使用的策略是“夫唯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等。把“无为而无不为”运用的淋漓尽致,懂得适时变通。例如,他斥责战争,有时也赞成“以奇用兵”;他主张无为,不过“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熟敢?” 35这些就是该有为则应为,该刚毅则刚毅,“无为而无不为”。总之,《老子》懂得适时变通,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违背常道是会受到惩罚的,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则可无所不为。
 
三  道家发展观的现代价值
    以上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以老、庄为例的道家发展观的内容。道家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发现道家发展观的切实有用的理论精华并使之作用于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道家的自然发展观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可以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并且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把握“顺其自然”的智慧,进而保持恬淡平和的心境。道家自然发展观还提出使万物自足其性,任性而为,不以贵贱、等差论之。这样的道家智慧要求我们以平等的视角,平和的超世俗的心态来看待世间万物,万物都在本性范围内发挥作用,没有贵贱等级之别,这样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少些世俗的评判多些客观理智的理解和宽容,不汲汲于名利,安然自得、泰然自若的生活。道家的社会发展观主张“人本”思想以及提倡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进而使百姓保持基本的生存权利的同时营造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这些观点中提出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民群众的民生状态以及道德教化,这在现代社会也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样态和道德修养是应该被重视的。道家社会发展观还提出了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这里渗透的“变通”的智慧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以“变通”的思维来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政策,才能以最大的限度、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效果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总之,道家发展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道德经》(诸子集成本)第二十五章
【2】萧天石.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197页
【3】同【1】第三十七章
【4】赵汀阳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同【1】第十七章
【6】同【1】第七十七章
【7】萧天石.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474页
【8】同【1】第四十八章
【9】同【1】第五十九章
【10】同【1】第五十九章
【11】王弼《老子注》
【12】《庄子.齐物论》
【13】同【1】第八章
【14】同【1】六十六章
【15】《庄子.齐物论》
【16】成玄英:《庄子.在宥》疏
【17】同【1】第四十九章
【18】麦小舟.再生的老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237页
【19】同【1】第三十章
【20】同【1】第三十一章
【21】同【1】第三十章
【22】同【1】第三十一章
【23】同【1】第三十一章
【24】同【1】第六十一章
【25】同【1】第八十章
【26】同【1】第五十七章
【27】同【1】第三章
【28】萧天石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87页
【29】同【1】第二十七章
【30】同【1】第四十九章
【31】萧天石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08页
【32】同【1】第二十七章
【33】萧天石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08页
【34】同【1】第二章
【35】同【1】第七十四章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