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思想家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周黎岩
【单 位】
【摘 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道德经》(即《老子》)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思想玄妙幽远,体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道德经》被誉为&ldquo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道德经》(即《老子》)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思想玄妙幽远,体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和“君子南面之术”。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了深邃的领导智慧,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意在解读《道德经》中蕴涵的领导智慧。
一、“为而弗争”的领导者品德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干部和提拔干部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这无疑凸显了领导干部品德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良传统,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做官都讲究以德服人,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常言道,“天下本无主,有德者居之。”老子在《道德经》全篇贯穿着一个思想,就是领导者要注意“常修为政之德”,强调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具有水一样的秉性,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心境像深渊那样清澄平静,交友像水那样亲密仁厚,言语像水那样诚信无欺。老子主张为官者要具有水一样深厚的德行,与世无争,“为而弗争”,有功德也不伸张,功高盖世更不居功自傲,永远保持一颗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和气魄。老子认为,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为官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品,以德为本,才能受到众人的尊崇和拥护。而那些作奸犯科的无德之吏,只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三国英雄中,刘备之所以能偏安一隅,靠的就是“仁义布天下,恩德施四方”。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被人尊称为“玄德公”,看来也是名副其实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等历史事件都体现了刘备宽厚仁义的高尚人品,这也是刘备能赢得袁绍之母妹赏识和欢心的重要原因。老子认为,人最理想的有德状态是婴儿状态。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婴儿无知无欲,是人一生中最纯真最无私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生中德行最高的状态。当今的领导干部,如果常常回望老子的智慧,领悟老子的思想,保持婴儿般的无私无欲状态,就能自觉做到拒腐防变,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做一个党性纯洁,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二、淡泊名利的领导者修养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最近几年,党的一部分干部逐渐蜕变腐化,党员干部的丑闻频频见诸报端,腐败官员渐次浮出地表。如最近温州“杨跑跑”牵出的“戴包包”受贿案就颇受关注。这一桩桩贪污受贿案件警示我们,要在党内大兴反腐倡廉之风。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抓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在法律的严厉惩罚是监督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的条件,但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腐败案件的出现,关键还是要从内部抓起,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促使领导干部自身具有拒绝权钱色诱惑的抵抗力。只有领导干部不被腐败思想占据头脑,有抵制权钱色诱惑的免疫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案件的出现。明朝初期,贪污腐败严重,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杜绝官员们的腐败退化,可谓殚精竭虑,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教导官员们要拒贪。朱元璋曾这样告诫文武百官,当官就是为了俸禄,俸禄就好比一口井里的水,吃完了一桶,又来了一桶,我现在给你们每个人挖了一口井,保证你们衣食无忧,如果你非觉得不够,跑到那河里、海里,那就是找淹死。为了惩治腐败分子,朱元璋不惜使用“剥皮实草”之刑,措施不谓不重,但腐败还是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让官员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如果我们回头观望《老子》,就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老子》就是一个思想库,老子其人就好比一个智囊。他镇定自若地告诉着世人为人做官方方面面的玄机。如果让领导干部多聆听老子的教诲,常常领悟老子的智慧,就会懂得要对名和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心。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认为,身在官场中的人,难免在名利祸福中起起伏伏,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老子教导世人,要对名利懂得知足,要“不为名利祸福所牵制”,受宠与失宠都不要太在意,不要总是患得患失,要保持遇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风度。老子说,“知足者,富也”。懂得知足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越幸福。”庄子也曾说,人就是两个欲望,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如果懂得对这两种欲望保持平常心,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人是有着各种欲望的动物,有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且人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因此自古就有“欲壑难填”之说。喜欢升官发财是人之常情,但官场风雨变幻、起起落落,只有看淡名利才能超脱,才能活出人生的境界。为官者如果不懂得对名和利要常怀知足之心,常怀平常之意,任由自己的欲望牢牢地把自己套住,牵制着向前走,那么最终必定会跌足万丈深渊之中。如果领导干部懂得回头去老子那里吸取智慧,保持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就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宠辱不惊,宁静致远。领导干部只有“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做到自身正、自身静、自身硬。
三、韬光养晦的领导者艺术
常言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些俗语警示着我们,做人不能太显山露水,不能好大喜功,要懂得韬光养晦的做人艺术。作为领导干部,更是如此,更应该懂得“韬光养晦掩锋芒”的领导艺术。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就告诉我们,人不怕不聪明,只怕太聪明,尤其怕卖弄聪明。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低下的姿态,不能耀武扬威、居功自傲,要善于用“不争”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胜利。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老子的“不争”就是一种韬晦,是一种权谋,谋略。通俗的讲,也无非就是一个“装”字。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曾说,《老子》一书,无非就是一个“装”字。这个装字,领导者采用我们就称为“韬晦”,老百姓采用我们就称为“装蒜”。今天的领导干部,如果能领悟老子的“不争”的智慧,就能懂得“韬晦”的领导艺术。三国时期,乱世出英雄。聪明的人比比皆是,周瑜、诸葛亮、庞统、司马懿、曹操等等,这些人虽然聪明,但从来不显山露水,不居功自傲,都懂得“装傻示弱”的谋略。但唯有一个绝顶聪明的杨修喜欢卖弄聪明,他的聪明甚至略胜曹操一筹,但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懂得“韬晦”的做人艺术,总是爱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的“聪明”送上了断头台。说到底,杨修还不是真聪明,真聪明的人会懂得韬晦的做人智慧。只有表面糊涂,其实不糊涂的人才是真聪明,所以我们有“难得糊涂”的说法。老子认为,韬晦的策略还要懂得“示弱”的智慧。老子奉行“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原则。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性是“至柔”的,但却又是“至坚”的,它能水滴石穿,木锯绳断。老子主张做人不能太强势,不要总是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聪明和睿智,展现出自己高人一筹的地方。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光彩的,但实质上却往往吃大亏。老子认为,做人做官都要有“示弱”的智慧,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隐藏自己的光芒,保持谦卑低下的状态,然后以出其不意的智慧后发制人,最终以“不争”的姿态赢得最大的胜利。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智慧的光芒闪烁了几千年,书中蕴含的领导智慧不能等闲视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中汲取做人做官的智慧,领导者必须熟读深谙,方能领悟其中之奥妙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