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期涉农电视宣传工作力度
【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马学福
【单 位】
【摘 要】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也需要切实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既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需要积极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
电视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宣传媒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不断建设电视这个舆论阵地,加强新时期涉农电视宣传工作力度,既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笔者认为,电视要充分利用影视剧、纪录片、新闻等宣传优势,从如下三方面加强新时期涉农电视宣传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引导统筹城乡发展
电视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大力引导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先进经营方式促进农业。
首先,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工业化道路。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大胆借鉴工业生产理念,稳步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与时俱进对农业生产经营进行企业化管理,注重提质降耗,讲求成本核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大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多企”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借鉴工业质量管理理念,发展优质农业。不断引导农民树立和强化农业质量意识,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建立推广相应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推广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借鉴工业的科技理念,发展科技农业。引导农民不断增强“科技兴农”意识,并且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宣传工作;宣传农业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借鉴工业经营理念,发展市场化农业。引导农民逐步向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向转变,推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结,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重点要引导农村兴办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引导广大农村逐步构建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引导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引导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大力引导农村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功;引导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经济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大力引导农村不断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包括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有针对性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诸如水利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业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三、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力求科学合理。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要大力引导在新农村建设的区域规划上,力求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土地利用,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结构、村庄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等。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立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经济适用,既要考虑建造的成本,又要考虑实用,防止人力、财力的浪费。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持自己特有的地域特色。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保持文化传承,尊重保护传统、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木古树、名人故里等,延续农村乡土文化氛围,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大力引导新农村建设,发扬民主,规划和建设方案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避免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化、运动化。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密切关注民生大计
首先、放眼未来,引导现代农业生产。电视要大力引导加大农业抗御干旱、洪涝、冻害、热海等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标准。舆论监督各地是否严格执行了党中央、国务院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质燃料的政策,是否保护了耕地等,引导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数量和质量。大力引导加强对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气象背景的关系研究;向农民宣传推广抗旱、抗涝、抗高温的抗逆品种,和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等。大力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以及干旱化趋势明显的地区,引导农民采取选育抗旱作物品种、秸秆覆盖抑制蒸发、少耕免耕深翻改土、化学节水等措施,努力降低农业生产和全社会的用水量。
其次、着眼实际,引导农民就业。深入宣传国家的有关就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力引导各地加快建立城乡统的职业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劳动者权益;引导农民自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第三、因势利导,宣传社会保障。大力引导政府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
第四、坚持不懈,促进教育改革。大力引导政府继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城市务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做好大学、中专、中职、高中的济困助学工作,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教育、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依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有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生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近年来各种敌对势力把对我的渗透向农村延伸,极力与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等等。
这就要求电视必须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引导发展农村文化,尽快缓解农村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阐释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落实农业补贴、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加深对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通过有效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深入浅出地回答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其次,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通过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大力引导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坚持解放思,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引导农民群众更好地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崇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形成,促进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团结友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进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宣传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关怀,宣传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感人事迹,营造各民族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定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村深入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制定文明服务公约,完善具体管理措施,制止乱收费、假冒伪劣、坑农伤农等现象,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