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博采素材,让妙笔生奇花

【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张敬明

【单   位】

【摘   要】多年来,习作教学不能摆脱“少慢差费”的怪圈,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得抓耳挠腮。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呢?学生认为作文难在无话可写,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亦


多年来,习作教学不能摆脱“少慢差费”的怪圈,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得抓耳挠腮。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呢?学生认为作文难在无话可写,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亦或是有话写不出,究其根源是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如何能顺手拈来,下笔有神呢?唯有积累——博采素材
一、源头活水何处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生活是精彩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如:有的同学写课外生活,写放鞭炮、写捉迷藏,写起来平淡无奇,不具有什么创意。我是这样引导的:“放鞭炮,既喜欢又害怕,既逞强又特别的胆怯,你看到吗?抓住这精彩瞬间,把它写下来,就是有创意表达。又如捉迷藏,藏在什么地方?怎么找到的?也有精彩的镜头,可以具体地把它写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特别精彩。”经过指导,同学们都能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把它表达出来。日常生活中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摄像”,多角度地去看,真实记录,纤微毕露,如观察一朵花,除了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花儿和枯落的花儿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用耳朵“录音”,静听庄稼拔节,秋虫的呢喃;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鼻子“复印”,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感受生命的轻柔,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雨水的尘微,阳光的味道;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感受生活之味,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另一种生活的再现,阅读书籍,实际上是超越时空去认识前人生活,去认识历史生活。阅读优秀的书籍,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又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生活的能力。萧乾就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
好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关注自然的同时鼓励他们阅读大量的优秀书籍。把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鲜活的个性,复归生活的朴素与真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多读、多摘、多记、多背一些妙言佳句、精彩片断。这样,日积月累,方能生悟,笔下灵活运用点缀的妙语,好像是给予文章这幢“高楼大厦”的“精美包装”,注入灵气,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1、立足课内阅读教学,积累语言,让学生明确积累对象。好词、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古诗等。新大纲突出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注重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取其法”,“用其材”,借“米”下锅,何乐而不为呢?
2、博采众长,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单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要想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而且语句通顺的文章,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阅读。
(1)与名著亲密接触。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了解文学、感受情怀,为纯洁的童心倾注绚丽的色彩。小学阶段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选择有益的、难度适中的名著,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让名著为孩子的心灵注入生机盎然的清泉,为双眸增添熠熠光彩。现代社会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博采素材,一方面要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精读等方法。
(2)有针对性地订阅书报。我班许多学生都自愿订阅了《中国儿童报》和《小学生周刊》等。部分学生还订了《作文报》,再加上学校图书室的读物,我就利用兴趣课、阅读课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还鼓励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有了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会生出许多鲜花。
(3)“不动笔墨不读书”
单读是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才能让他们受用终生。针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阅读网上信息,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而印象不深刻的情况,我就要求学生把书中的人物或情节概括地写下来,对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特别是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之类的语言精华,应要求学生反复记诵、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读、背、记、理解有机的结合,要求学生用心读不局限于作文书,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这样的阅读积累,足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为他们妙笔生奇花、佳作放异彩奠定坚实基础。
三、“海阔天空任自由”
说话是一种表达,作文也是一种表达,作文就是说话,无非是在纸上说话。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我以为日记是最好的手段,因为这种习作形式没有教师命题的制约,没有规定范围的局限,没有统一格式的拘泥不,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而实践中,学生往往苦于没有材料而唉声叹气。日子似乎就是这样过着,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毕竟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怎样让日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呢?我让学生备了一个小册子,每晚梳理一下今天所经历的事情,把这些事罗列出来 。然后,比较这些事情,将你认为有意思的或印象深刻的给它们做上记号,这就是写作的材料。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记录后,学生都感受到了生活看似平淡,但在不变中却蕴藏着许多的变化。每天面对同一个人,同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不同,你的看法也会产生变化。于是学生记下了一篇篇心得体会:油然而生的快乐,抑制不助的兴奋;别具慧眼的见解,刨根问底的质疑;风采迥异的老师,性格不同的同学,色彩缤纷的班级……日积月累,便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这种流水帐的记录法,促使了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纪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可见,积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平时生活中听别人说、看电视、参加活动、外出游玩……吸收到好的素材也应及时记录下来。只要学生做有心人,那么作文的材料肯定会让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总之,学生只要自己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学生就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这样的积累,虽不能下笔如有神,即使达不到王安石的生花妙笔之境地,但滴水能成河,百川归海,语文的日积月累就如涓涓细流,最终必将汇成汪洋大海,使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气势不凡。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