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秋千游戏与深闺女性

【关键字】秋千游戏;深闺女性;秋千情结;具体表现;主要原因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 魏红星 焦小云

【单   位】

【摘   要】  [摘 要]荡秋千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也是古代深闺女子非常喜爱的一种体育游戏。本文从荡秋千游戏活动的角度,探寻了中国古代社会深闺女性“秋千情结”


  [摘 要]荡秋千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也是古代深闺女子非常喜爱的一种体育游戏。本文从荡秋千游戏活动的角度,探寻了中国古代社会深闺女性“秋千情结”的具体表现及其得以生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秋千游戏;深闺女性;秋千情结;具体表现;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荡秋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了。南北朝时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说:“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1]关于秋千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记载和传说。据《古今艺术图》载:“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李芝兰,乃从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于中国。一云,正作千秋,为秋千非也,本出自汉宫祝寿辞也,后世语倒为秋千耳”。[2]这段记载,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秋千是北方戎狄民族因喜爱轻趫的游戏活动,在每年的寒食节(清明节与清明前后各一天,共计三天)举行的体育活动。后来有一个叫李芝兰的女子,用彩绳悬挂在立架上,就成了今天所见到的秋千。第二,秋千是齐桓公伐山戎时,把山戎民族的秋千活动传进了内地,并使其在内地传播的。第三,秋千原名为“千秋”,是汉武帝刘彻时的宫廷祝寿词,含“千秋万代”、“长生不老”之意。后来才倒过来叫“秋千”。[3]而在《汉武帝秋千赋》中则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因此,秋千又名千秋。[4]无论哪种记载,不管秋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是西汉武帝时期,都可表明秋千的起源之早了。本文将试从荡秋千的角度,探寻中国古代社会深闺女性“秋千情结”的具体表现及其得以生成的主要原因。

  一、古代深闺女性“秋千情结”的表现

  两千多年来,秋千不仅盛行于民间,而且在历代封建帝王和贵族宫廷中也很流行,尤为妇女和儿童所喜爱。到了唐代,荡秋千开始成为寒食节妇女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成为一种极为普及的体育游戏了。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娥欢笑以为乐,呼为半仙之戏,都下士民因而呼之。”民间有女皇武则天在后宫荡秋千技压群芳的传说,遗憾无文字记载。唐玄宗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此谓宫嫔们把秋千荡起很高,飘飘

  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魏红星(1971— ),男,湖北汉川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焦小云,男,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逻辑学专业2005级研究生。

  而下,似仙女从天而降。[5]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有《清明》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秋千的流行。宋代的荡秋千活动仍是妇女在寒食节、清明节时的一项重要游戏,但又不仅局限于这段时间。李清照的“露浓花瘦”就说明是秋天。宋人诗词中对秋千的描写也很多。如欧阳修有一首《越溪春》:“三月十三日寒食,春色遍天涯。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陆游的诗中也说:“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干蹴鞠趁清明”;“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汴京城的清明节,“举目则秋千巧笑”。[6]这都说明秋千活动在宋代民间开展得也很广泛。

  明代的妇女也很喜爱荡秋千活动。王圻编的《三才图会》中就有妇女荡秋千图(图三零)。凌濛初的《拍案惊奇》卷之九“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写道“宣徽诸妹、诸女,邀院判、经历两家宅眷,于园中设秋千之戏,盛陈饮宴,欢笑竟日。各家已隔一日设宴还答,自二月末至清明后方罢,谓之秋千会。”此时这秋千会已成了青年女子的社交活动。后面又写道:“只闻得墙内笑声,在马上欠身一望,正见墙内秋千竞蹴,欢哄才浓,遥望诸人,都是绝色。”在崇祯元年尚友堂刻本《拍案惊奇》中有“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木刻插图一帧,刻工精细线条流畅、构图新颖、生动异常。两部小说在人物情节上有虚构夸张和想象的成份,但反映的社会生活却是真实的。清代李声振所写的《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秋千架》;“半仙之戏,无处无之。仕女春图,此为第一。近有二女对舞者。日影垂杨舞半仙, 御凤图画两婵娟;飘红曳绿浑闲亭,蹴损湘钩剧可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7]可见,秋千作为一种闺阁游戏,从它一开始出现,便于深闺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荡秋千一直是妇女们所喜爱的一种活动。

  二、古代深闺女性“秋千情结”生成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秋千的流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女性的喜爱,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种封建正统思想对妇女们的束缚,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对妇女极其严厉的苛求(如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四德”中可见一斑),使得女性的活动空间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所以花开花谢,燕去鸿归,月之圆缺以及自身的爱情婚姻就成了她们尤为关注的重点。她们所能做的几乎只是终日呆在自己寂寞的深深闺房里,刺绣女红,赏花惜时,感伤怀春,哀叹“庭院深深深几许”了。在这狭窄空间里的女人们的娱乐活动当然也是少之又少的。在这寂寞深闺中终日慵慵懒懒无情无绪的女人们,恐怕唯一可以舒肢展体的活动就是荡秋千了吧。具体归结起来,深闺女性“秋千情结”生成的主要原因有三:展示女性特有身姿的美好;放松身心的活动方式;与外界交流的渴望。

  (一)荡秋千是展示深闺女性身姿美好的方式

  荡秋千是女性展示美好身姿的时刻,是她们最为自豪、身心最为放松的时刻。女人在飞起来的那一刻,心里再也不会觉得压抑和沉重了。那铅一样的阴霾,不知什么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悠一荡,便是大起大落,那些柔弱可怜的女性居然可以承受,居然在大起大落之间发出快乐而野性的大笑,这说明深闺里的女性原本是很健康的。她们在荡起的时候在发狠,仿佛听她们在对自己说,如果能飞进天堂,即使会再落进地狱也心甘情愿,这,便是女人的信仰。的确,女人是最有宗教感的,秋千便是女人的宗教。女人对秋千的热爱与虔诚,使任何人也诋毁不了她们;女人身体里的韧,灵魂里的高,让她们与男人一样顶天立地。所以,秋千上的女人不但不闷,相反,那种凛然荡气更是无人可欺的了。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秋千总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秋千就如同花一样,也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在男人的眼中或心里,秋千的出现,总能勾引出一段美丽而痛苦的回忆,或是引发出他们极其丰富的联想或感慨。宋代吴文英的《风入松》:“……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词的下阕写词人对其心爱女子的等待和思念。在苦苦的等待中词人看到了那架被黄蜂围绕的秋千,勾起了他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我们可以想象,这必然是一段极其甜蜜、极其温馨的回忆:清纯少女快乐地荡着秋千,欢声笑语响彻整个院落。而词人则微笑着,欣赏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儿在秋千上翩然飞舞,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幸福洋溢在他的脸上。然而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只是一架孤零零的秋千,令诗人感到无比的惆怅。“纤手香凝”恰似一段优美的余韵,女子荡秋千时的娇柔与可爱也似乎浮现在我们眼前。宋代张先的《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吹酒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人的高妙之处在于,只用了一个“秋千影”。这被明月送过来的邻院的秋千的影子,令词人忆起了荡秋千的伊人影。可以想象,词人在昔日一定十分关注这位荡秋千的伊人了。或许他们还曾在秋千荡起之时眉目传过情吧!而如今在这个寂寥的月夜里,词人情怀依旧,但却只有这架孤零零的秋千影与词人做伴了。于是更加触动了词人的离怀春愁。宋代陆游的《满江红》:“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一段美好而痛苦的回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杨柳依依的深深庭院,再也寻不到往日荡秋千的佳人了。这是陆游思念先妻唐婉儿所作。昔日夫妻的恩恩爱爱尽在“杨柳院,秋千陌”六字中了。

  唐朝韩偓的《闺怨》:“时光潜去暗凄凉,懒对菱花晕晓妆。初坼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它长。”一位容颜渐逝的闺中少妇,在傍晚时分,无心于重新画好自己早已淡去的早妆,只能慨叹着时光的无情,无可奈何之中,大概只有打秋千才能排遣闺中的寂寞无聊吧?宋代柳永的《斗白花》:“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敷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词中写了一位少妇因情人远别,心情百无聊赖之至,在乱红成阵的寂寞庭院里,一个人无聊的打着秋千。据说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也非常喜欢荡秋千之类的闺房雅戏。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8]这位少女,平日连生人都很少见过,所以“见有人来”、“和羞走”之后还会非常好奇的“倚门回首”。那么伴着她度过如此漫长的寂寞岁月的除了秋千,还会有什么呢?李清照的一首写寒食节风俗景色和其闺中生活的词《浣溪纱》中还有这样的句子:“黄昏疏雨湿秋千”。宋代另一位杰出女词人朱淑真的《生查子》中也有“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可见她们平日都是以荡秋千为娱乐的。元代李致远的《晚春》:“杨柳深深小院…… 才社日停针线,又寒食戏秋千。一春幽恨远。”写深闺中的少女在寒食节前夕停止了手中的针线活计,尽情的打秋千以排解春恨之愁。这首词表面上写晚春女子们的闲暇与娱乐,但末一句却揭示了欢娱与闲暇中充满了无尽的空虚与寂寞,这才是闺中生活的实质。明代陈霆的《清平乐·春寒》:“芳辰能几。一半归风雨。冷落秋千深院宇。双燕归来无语。……”这首词进一步展现女子深闺生活的烦闷。在前面的诗词中她们尚能打秋千以排解寂寞,而在这首词里的女人却是无绪到了连秋千也不想打的地步。被鲁迅誉为最有名的世情书《金瓶梅》中也写到了西门庆的众妻妾们用荡秋千来解春困:“话说灯节已过,又早清明将至。先是吴月娘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这日见西门庆不在家,闲中率众姊妹游戏,以消春困。”[9]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中,几乎每个女人的深闺庭院里都有一架秋千:宋代晏几道的《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幕,彩笔闲来题绣户。”宋代赵令峙的《感皇恩》:“楼上风和玉露迟。秋千庭院静、白花飞。”宋代苏轼的《春宵》:“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元代张可久的《春情》:“秋千院,拜扫天。柳阴中躲莺藏燕。”元代白仁甫的《春》:“春山暖日和风,栏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明代杨慎的《淤中好·元宵后独酌》:“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剪剪风。”就连莺啼燕妒、繁花如簇的大观园里也有一架秋千(第六十三回)。深深庭院里的小小秋千和锁在深闺中的女子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线,给人们尤其是给男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空间上的遐想。

  (二)荡秋千是深闺女性放松身心的方式

  女人站在秋千上,才真正回归为人,才与现实有了距离。她们用身体触摸风,触摸云,触摸无垠的天空,于是发现了生命中最原始的秘密。秋千是深闺女性做梦的地方,当秋千将这些少女托起时,她们便由矜持羞涩变成风情万种、美若天仙了。在秋千飞起的那一刹那间,她们抛却了人世间一切的苦闷与烦恼,发出最爽朗、最无畏的笑声。她们在秋千上忘忧,在秋千上放纵情感,张扬生命之尊,其实是对旧有的超越和背叛,是对冲破深闺牢笼束缚的一种尝试。宋代僧惠洪的《秋千》:“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彩色的秋千架飘向高空一端,妙龄佳人春天戏耍在小楼前。摇曳猩红的裙子倏忽掠过地面,摆动的彩绳又立刻把她们送上蓝天。汗珠像杏花瓣一样,雨点般飘落在秋千的踏板上,彩绳像轻烟缭绕于翠绿的杨柳间,载着美丽少女悠然来去。当她从容地下了秋千,潇洒的站在花阴下时,又好似月里的嫦娥降到了人间。多么美的一幅画面!

  秋千让女人找到了快乐和自信,女人把秋千荡出了最美妙的音符。前面我们说过明代最有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里也写到了西门庆的众妻妾们打秋千的细节,其中以宋惠莲的描写最为精彩:“这惠莲手挽彩绳,身子站的直屡屡的,脚站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在半天云里,然后忽的飞将下来,端的却是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月娘看见,对玉楼、李瓶儿说:‘你看媳妇子,她倒会打。’”[10]这是作者对宋惠莲做的第一次浓墨重彩的刻画,为了极大的突出这一女子的美,作者选择了让她荡秋千的情节。那在空中飞上飞下的彩色秋千,让这个女子展现出了她最灿烂的美丽。同时,这也是宋惠莲对自己的屈辱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是一次挑战和背叛。她在用荡秋千向别人证明:她有足够的美丽与聪明,她并不比那些所谓的主子们差。秋千托起了她生命的尊严,正是这种生命至尊的张扬才让她显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唐代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中第十六首写到小姑娘荡秋千:“双鬟梳顶髻,两面绣群花,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明代陈霆的《兰陵王·武冈春情》:“谁家儿女闹,竞院落千秋,彩绳飞凫。”都是描写了一群童性未泯的女孩子快乐的挣抢着打秋千,一派天真可爱。就是这样,飞上飞下的秋千把女人带入了她们最精彩的境界,这里没有人世间的纷杂与烦恼,只有属于她们自己的美丽与快乐。她们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享受着她们美好而短暂的春天。她们的从容与自信,她们的天真与可爱,使她们成为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三)荡秋千是深闺女性渴望与外界交流的的表现

  深闺女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突破这束缚住她们身心的重重围墙,走出这寂寞难耐的深闺,去融入外面的大千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她们努力把秋千荡到最高。然而正如唐朝诗人韩偓在其《秋千》诗中所说:“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见邻圃。”虽然荡秋千的人尽了最大的努力,看到的却仅仅是邻家的花园。“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这位少女一定到了怀春的年龄了吧!在深闺中长期遭受束缚的她,心中一定充满了无尽的难言哀愁。在这“芳心事事可可”的无可奈何中,那匆匆一瞥的外面世界一定让她无比的羡慕与向往。可是,这被永远固定在庭院里的秋千虽然能帮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却并不能帮助她脱离这到处充满了她的叹息与哀愁的深深庭院。所以,这对外面世界浮光掠影的一瞥,非但没有带给她丝毫安慰,反而留下了更多的遗憾。

  其实,又何止是里面的人渴慕外面呢,外面的世界也同样渴慕里面的佳人啊。看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姑娘的笑声。行人被这笑声所迷醉,更被这秋千上的佳人所迷醉。然而,佳人伴着秋千一起倏然而过,留给行人的也只是遗憾和烦恼。唐代李山甫的《寒食》:“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斜阳里。”唐代张仲索的《春游曲》:“蒙蒙白花里,罗绮竞秋千。”宋代欧阳修的《浣溪纱》:“绿杨楼外出秋千。”南唐冯延巳的《上行杯》:“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这不时飞上墙头的秋千女儿们,给外面的世界增加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也给外面的男人们增加了许多幻想和乐趣。倘若没有秋千,青春少女们如何能看到外面的繁华世界,外面的花花世界又如何能欣赏到这巧笑嫣然的佳人们呢?

  总之,秋千连接了里外两个世界,它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好奇心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满足,为她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的情趣和亮色,甚至在有的时候竟然还起到了定情的作用。韦庄的《寒食城外醉吟》:“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便是女子在借秋千传情了。其实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我们也不妨理解为姑娘在借荡秋千之机向行人传情。张先的《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难道不也暗示了一段秋千情缘吗?清代项鸿祚《减字木兰花》:“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则是通过反写手法,透露出了作者与邻墙女孩的爱情。当然,又是一出秋千定情的戏了。在《录鬼簿》中收录的元杂剧《赛花月秋千记》写的也是一青年男子拜住因窥看到速哥失里姐妹竞蹴秋千而对速哥失里心生爱慕,从而引发出了一段奇缘。秋千为两个世界增添了情趣和色彩,同时也增添了遗憾和惆怅。秋千玉成了无数有情的儿女,也造就了许多的单相思。深闺女人们用秋千将自己与外界联系了起来,并和秋千一起为这个枯燥的世界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荡秋千是女性的专利,秋千是深闺女性最忠诚的伴侣,秋千是深闺女性快乐与悲伤的见证,是她们情感历程最忠实的记录者。这些长期被严酷的封建礼教束缚的女人们,这些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受到严重束缚的女人们,这些无人怜惜、无人疼爱的女人们,只能靠秋千找寻一丝安慰和寄托,然而现实是那么的无奈和残酷。安慰后的清醒,面对她们的仍然是无法拯救的生命的空虚与落寞。

  注释:

  [1]王毓荣.荆楚岁时记[M].北京文建出版社1988,138

  [2](清)翟灏.通俗编[M]卷三一

  [3]张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秋千文化及其特色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J] 2002,11

  [4]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80

  [5]孙宏茹.古代女子秋千活动述略.学术园地[J] 2001, 54

  [6]孟元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M].中华书局1982, 179

  [7]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7

  [8]这首词作者尚未考证确凿,据传为李清照所作,但也有人对此持异议。

  [9] [10]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齐鲁书社 2004,167,168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孟庆文.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M].南海出版社1993

  4 王毓荣.荆楚岁时记[M].北京文建出版社1988

  5 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出版社2003

  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8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中华书局1982

  9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0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齐鲁书社2004

  11 高锋.花间词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 林庚.盛唐气象[M].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58

  1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