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多元化方略在历史主体性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多元化 主体性 教学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许中华

【单   位】

【摘   要】  内容提要:新课标所呼唤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而建构认知的过程。在“主体性”理念之下,教学活动被认为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


  内容提要:新课标所呼唤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而建构认知的过程。在“主体性”理念之下,教学活动被认为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他们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实施多元化“主体性”教学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多元化 主体性 教学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同客体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性的特性,它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积极主动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特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中学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性,长期以来,以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与考试方式极大地迫害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激活学生思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新的材料,新的观点层出不穷,为了不断了解新信息,历史教师要及时收集资料,采用形式多样的创新教法,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潜能。

  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一段新材料:“日本旗舰‘吉野’号,由英国制造,是当时世界上时速最快装备最先进的军舰,先有李鸿章决定购买,但清廷以价格太贵而不同意,结果被日本买去。但日本政府钱不够,明治天皇的母亲,带头把首饰捐给政府,全力购买军舰,而当时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费是四万两纹银,宫廷半月之费可买“吉野”一艘,两月之费可买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可装备一支位踞全球六、七位的海军舰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赔款二亿两白银。”我问学生读了这段材料有何启示?我不预先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炼有效信息,发挥创造思维,当时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日本政府的贪婪。有的同学提出了新观点:“即使李鸿章买到了这艘军舰,日本政府也可以购买其它的军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战争的结果还是清政府失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成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清政府是腐败落后的封建国家,清政府一定失败。”学生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新材料提供了新情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突出感官体悟。感官体悟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例如在教授《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我利用《七子之歌澳门》导入新课,因为我们共同经历了澳门的回归,“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一段歌词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很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也可以在学生当中,进行历史课本剧比赛,从编剧、排练、服装、化装均由学生自已完成。首先,学生根据本学期教材内容,由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编写剧本,他们所编写的剧本一定将有:《原始人的一天》、《百家争鸣》、《秦始皇》、《三国鼎立》等他们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学生在编写、准备、演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和热情一定是传统历史课根本不能比拟的。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参加演出,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并给予信任,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很认真参与。同时,在排练过程中,他们还可受到优生创造性思维的感染和熏陶。从教材——历史课本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已从单纯的识记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用心阅读,积极参与,记忆深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注重理性思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如必修课“工业革命”一课,教材内容按“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编排,条理清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史实,但正因为如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品质,就需要另辟蹊径,以下是一组问题设计:①如何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时间开始?”②比较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的扩展特点?③谈谈“多维视角下,对工业革命的再认识?”(具体可细化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变化?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变化?工业革命与经济思想?……)关键是让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分析和推理,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出定的规律来。通过一定的指导归纳到这些问题上来,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顺利探究,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开放性问题真正的探究过程。

  参与社会实践。历史的课后实践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参观历史遗迹遗物,当参观者的丰富学识和历史遗迹遗物相结合时,就能从思维中再现历史的情景,通过人体多种感官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加铭刻于心。二是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树新风活动月、科技活动月、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也可以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

  如笔者所在城市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笔者就为此提出名为“常州历史文化游方案招标设计”的研究性课题。学生3—5人分为一组,分别到市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介绍历史名胜古迹,或是到市旅游局进行调查现有常州一日游的路线方案。有些学生甚至利用假日亲自到各地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其中一组学生在对常州运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到历史文物保护还不是很全面,使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受到影响。他们亲自走访了一些保护得好的城市,了解保护现状,走访了不少专家学者,查阅了地方志,搜集许多资料,还拍摄大量照片。在此基础写成了《从运河看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一文,在相关报刊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有利于运河的开发和保护。这种活动使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或舞台,加速了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性学习不仅激发学生开发利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热情,还呼醒了学生保护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

  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有智商没智慧、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青春没热血的人,这是十分危险的!历史教材精选了一些洋溢着精神、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历史资料,也是教师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之外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提高学生素养的材料,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如何实施。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中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教材的历史纵横栏目提供了一组较为详尽的数据:有30多个国家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900多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等。此外我还特意给学生放映了影片《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的片断,让他们从直观的惨烈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 但是,有些学生竟然在下面嘀咕:“二战的规模更大,死伤更多,一战不算什么!”、“我玩的游戏里发火箭的威力比一战时大多了!我能同时摧毁敌方二十辆坦克,多爽啊!”由于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在他们的“经历”中战争成了游戏,人最有价值的生命成为游戏中可以任意摧毁的对象!这使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选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要求。然后设置了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男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一位女生朗读前线的士兵(男生)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战争结束,七位男生只回来四位而其余阵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脸木然的看着鲜红刺眼的奖章。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交流对战争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亲历”了一战,深刻体验了它的“灾难”性结果,既生动又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真正达到“触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使学生获得一个开放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历史感悟。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高中学科《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4、《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