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互动,促进核心价值观统率作用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关键字】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出 处】学术期刊网 2018年 1期
【收 录】中国学术期刊网
【作 者】刘卓芳
【单 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提 要:社会思潮具有多元的必然性,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在与多元思潮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核心价值观与其它各种思潮的碰撞
提 要:社会思潮具有多元的必然性,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在与多元思潮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核心价值观与其它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互动,在共生共荣中历练,借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完型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较好的一种路径选择和方法提炼。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代表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借以更好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在诸多的方法策略中,突出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的互动,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并实现其统领功能的重要路径。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思潮是指“一段时间内足以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理论、观点,属意识形态,是某一历史时期中反映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范围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意识。”①同社会心理、社会精神、社会文化一样,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社会思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并形成了一种思想潮流或趋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而在文明史的许多阶段里,社会思潮总是体现出多彩纷呈的境况,亦即多元化的趋向,这是整个文明史所证明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在我国,有史以来,每当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都会打破沉闷的气氛而显得格外活跃。例如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许多反抗奴隶主统治的社会思潮,诗经的十五国风有许多形象化的记载。禅让礼让思潮也成为一时之盛,成为三代时期及其后人所崇尚。春秋战国先秦这个大动荡的时期,成为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最为显著的时期,诸子百家之说应运而生,“九流”、“十家”异说纷呈,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形成了争雄一时的社会思潮大碰撞的繁盛局面。这一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奇观。新的社会思潮的涌现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连结在一起;关注现实与批判现实,辉煌的学术成就与民主自由紧密结合在一起;和平改革、托古改制、乌托邦思想政治色彩突出;突出的两重性构成了这一时代社会思潮的显著特点。新思潮催化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出现,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础,也推进了历史的发展。此后,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也风起云涌于一时,呈现出千姿百态、起伏荡漾的局面。例如孔孟的仁政学说,孔子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唐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②,魏晋以至唐宋明的各种文学思潮,晚清时期的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思想和行动,等等,都是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人的社会实践中来,正是社会的动态变化,促成了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推动了人的思想的发展。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人群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思潮也是不同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多元态势,正是社会发展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过来,人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形成了丰富多样化的形式,还反作用于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就是这样互为反作用,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因此,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嬗变,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保守与激进、正确与错误的思想、意识、观念纵横交错,相互激荡。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多元思潮并存、多样共生的格局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的共生关系
1.核心价值观居于多元思潮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③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顺应历史前进方向和趋势的主要思想。我们今天的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2.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共存共生
同时,核心价值观又与多元思潮并存共生,共同作用于社会现实,形成了共存共生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新世纪以来,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相互交织,正确的社会思潮与错误的社会思潮相互冲突,积极的社会思潮与消极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导地位的正确思想,又有居于非主导地位的思想甚至是错误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的历史时期多样共生的社会思潮格局。同时,新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社会形势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其形式和性质,因而呈现出变化多端、性质复杂等特点。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动着社会思潮的变化。相对于思想保守僵化、万马齐喑、众口一辞的局面而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是一种进步。正如自然界的多样性优越于单一性一样,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与差异也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与和谐,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正是从多元中汲取营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视野。
3.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观促进思想的活跃和社会思潮的形成,社会思潮反过来又影响核心价值观,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完型和发展。从本质上看,社会思潮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支流、主角与配角等的分野,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的流向,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社会现实。它们对核心思想的作用也就有促进和阻碍之别、动力大小的不同、影响久长和短暂的区分。因此,各种社会思潮既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又与社会思想中的主流思想形成互动关系。负面的思潮,因其方向、目标和性质所决定,因而对社会发展及其引领社会的主流思想具有阻碍的作用,如果负面思潮力量强大,就有可能把社会拉向后退,使主体思想颓废。也就是说,社会主体思潮也可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阻碍的能量有时候也是相当大的。例如历史上的多次王朝复辟,我国袁世凯“登基”、文革中横扫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是历史上腐朽思潮的沉渣泛起,并吞噬核心理念,成为特定时期的主要价值观,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这些就都是社会主体思潮的对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又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半期的“198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口号,也是当时主流思潮的反映,由于这一主体思潮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实际,无法统领其他思潮,因此价值上沦为一般思潮,而因其又处于核心地位,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几年徘徊。同样,任何政权的垮台,必定以思想文化的坍塌为前奏,以社会思潮的勃发为基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各种社会思潮聚合而形成了对执政体制的对抗,而执政党允其自由泛滥,主张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退让。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社会思潮对社会运动和变革的先导作用,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当然,毕竟邪不压正,社会最终冲破社会负面思潮的桎梏,而沿着发展的轨道前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终确立。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负面思潮甚或是反动思潮,也是和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互动。而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反动思潮双向互动的结果,最终还是促进了社会的活跃、发展与进步。
概之,核心价值观和其他社会思潮形成了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社会思潮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其本身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价值也不同。给以正确引导,就可以辅佐核心价值观,产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就可能阻碍社会进步,甚至使社会倒退。所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多元社会思潮的互动,进而引领和统率诸多的社会思潮,使之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能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互动发展,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的路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多元格局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互动协调和相互作用,促进社会思想的进一步深刻丰富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健全,实现对多元化思潮的统帅和引领。
1.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发展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因而核心价值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坚持“一主多元”,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本身就是力量强大的表现,反之,一味地压制、封锁,甚至于制裁,则是虚弱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充分证明,不同思想文化观点共存、交锋、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是允许人们对“两个凡是”的观点品头论足,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正确理念就不能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如果不是允许人们对人民公社体制提出批评,允许人们持有和传播包产到户、承包到户、包干到户的异端观念,农村的体制改革就不能破题;如果不是允许人们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提出质疑,允许人们持有与计划经济观念相左的的市场经济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产生,就不会有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伟大的改革实践。因此,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的互动,最主要的,是应该允许各种思想存在,允许各种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无需背负很大的思想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和辨析,占领对社会思潮的话语解释权,吸收其合理成分,纠正其偏颇,批判其错误,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当前在网络上网开一面,允许各种观念、想法相互辩论、碰撞,这就很有大家风度。进一步的,逐渐开放报刊、社团,允许各种观点自由争鸣,真正实现宪法架构下的社会主义民主。类似这些允许多种观点并存的做法,是核心价值观取得全民共识、确立和发展的一条阳光大道。
2.包容多元社会思潮
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顾及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事实,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人为是无法阻遏的,思想问题只能用思想方法解决。面对多元观念中的消极、落后、颓废、错误等,只能采取怀柔政策,给以理解、包容,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大格局,借助人性呼唤、人性解放的思想引领,逐步使散漫的思想复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类似如郎顾之争④、民主社会主义⑤的争论等,都是新世纪以来比较激烈的思潮争论,这些思潮体现着社会不同群体或阶层的利益,反映了民众对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看法。党中央理性、冷静、从容地对待社会思潮,不做任何偏袒,这就在大格局上给以包容,使得各种思潮的争论,愈辩愈明,同时,在党的指导思想中,批判、吸收这些思潮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的实践。最终通过党的十七大报告基本上回应了社会上的争论,对改革开放、民主、民生、收入公平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就是包容与海涵的结果。所以,在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的矛盾运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宏的气度,正视各种思想,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并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容忍和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达到“殊途同归”的境地。包容与理解,是核心价值观取胜的上乘之道。只有在尊重差异中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只有在包容多样中才能增进思想共识。
3.吸纳多元思潮的合理内核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不乏闪光的正确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吸纳这些代表发展方向的新的思想,即使这些思想还只是萌芽或精华糟粕俱存,但也应该挖掘采信其合理内核,吸收其正确的成分,借以充实、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我国古代以来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学说,据《左传》⑥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进行了一次对话。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不朽。”这段对话,认为“死而不朽”的最高层次是“立德”,即具有高尚美好的操行,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其次是“立功”,即为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建功立业;再次是“立言”,即在思想修养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并给民众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在思想的传播上有巨大作用。这三种行为虽经历较长时间而不废弃,所以称作“不朽”。“三不朽”说是对以往思想的重大突破,对塑造儒家文化和培养民族气节,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和低估。今天,我们强调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精神,也可以批判地继承三不朽的观念,强调为人处事的立德、立功、立言,同时又要对德、功、言的内容进行扬弃,充实以社会主义的品德内容、服务意识和言行规范,这就可以使传统的思想得到发扬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类似天人合一、民本思想等,都可以引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再如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思潮和理论大量涌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初期就是在西方近代民主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人本主义思潮、生态文化理论、人权理论、后现代主义等先后对我国产生广泛影响。这些当代西方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对我们树立知识经济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效率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4.指导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思潮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观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此,对于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我们决不能不加区分地照单全收,而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互动过程中吸收优秀有益的成果的同时,坚决摒弃颓废有害的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吸取其有益的内容。在包容、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对多元思潮的引领和统率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从三重理性向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即以理性、信念、社会风尚为取向的价值理性向度,以对话沟通、倡导共识与尊重差异为方法的交往理性向度,以捍卫道德底线与确立行为准则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理性向度。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核心价值的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通过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思潮的互动联系,促成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应该说是诸多方法策略中,最具人性化的路径选择。
注释
①童彭庆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辞典》,第287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06页
④指郎咸平与顾维军在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问题上的言行交锋。国资委当时作了系统回应,给以包容和鉴别。具体可参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坚持国企改革方向 规范推进国企改制》,人民日报,2004年09月29日
⑤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参见《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7-05-10 第9版。
⑥《左传 鲁襄公二十四年》,参见《《左传注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唐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5)
[2]甘秋梅: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S1);46-47
[3]方爱东: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若干思考[J],理论建设,2008(5)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