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奶牛 焦虫病 中药 应用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王金合
【单 位】
【摘 要】 摘要:行唐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奶牛养殖大县,奶牛存栏量达7.5万头,每年因焦虫病损失达百万元。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得知:中药治疗奶牛焦虫病不仅可以降低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能
摘要:行唐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奶牛养殖大县,奶牛存栏量达7.5万头,每年因焦虫病损失达百万元。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得知:中药治疗奶牛焦虫病不仅可以降低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运用黄色素、贝尼尔等西药产生的副作用,不影响奶质、无药残、无毒性、无污染。在大力倡导“低碳”养殖的今天,该疗法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奶牛 焦虫病 中药 应用
奶牛焦虫病是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显著下降为特征,常给畜牧业、奶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既影响奶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又降低生产性能,严重者引起死亡。笔者现把一典型病牛的中药疗法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焦虫通常寄生于红细胞内,以弯曲或滑行而运动,依靠体表渗透吸收营养。生活期可见单个或多个虫体,以不同方式排列在血细胞内,常表现为梨形、圆形、环形、杆形、月牙形、点状。
发病情况 2010年5月28日,奶牛养殖户郭某来我处就诊,称其两头奶牛已发病6天,开始体温39.7℃,不食,用安乃近和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天,症状缓解,第4天停药又开始高烧。如此反复,不见好转。另有一头三个月的小牛,症状基本相似,因体质较弱已经死亡。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达40.6℃,呈稽留热,心悸亢进、脉速、心率不齐,食欲减退,排粪减少,便秘。反刍停止,呼吸加快,肌肉震颤,精神沉郁,产奶量急剧下降。发病后第4天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由浅至深红色,尿中蛋白质含量增高。病牛显著消瘦,黏膜发绀、黄染、贫血,出现黄疸水肿,胃肠蠕动减缓。随着病程的延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含有粘液及血液。病牛乳房红肿、热、硬,乳汁稀薄。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小牛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3—5倍,切面有暗红色病灶和灰白色结节;脾肿大,被膜有出血点,髓质软化;肝脏肿大,呈现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灰白色结节和暗红色病灶;肾肿大,有粟粒大暗红色病灶;真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溃疡灶。
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牛耳尖血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镜检,红细胞内发现有折光性强的蓝色焦虫虫体,有月牙形、环形、卵圆形、尖端以钝角相联的双梨籽形等不同形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72%左右。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奶牛焦虫病。
治疗 首先做好奶牛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隔离病牛;对针头、注射器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其次运用药物治疗病牛。传统治疗方法多使用黄色素、贝尼尔,但黄色素、贝尼尔副作用大,对病牛的肝肾易造成损害,且影响奶质发酵,有药残。笔者运用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良好,可谓“低碳”绿色疗法。具体方法是:上午深部肌肉注射“板陈黄”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5毫升,其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陈皮、麻黄。下午饮服“血虫清”,每千克体重0.3毫升,其主要成分为青蒿、苦参、柴胡、白头翁、常山。同时配以维生素C片,连续用药3天,两头病牛痊愈。
小结 奶牛焦虫病的发生与中间宿主蜱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发病季节主要在气温较高的5-9月,7-8月为高峰期。此期奶牛产后热、移胃手术、长途运输、营养不良以及其它应激都能诱发本病。
预防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一是搞好灭蜱、灭蚊、灭蝇工作,做到科学饲喂。二是加强检疫、监测,禁止病牛和带蜱牛进入本地。三是药物预防,从4月份开始,在饲料中拌入“红弓链防散”主要成分为青蒿、知母、黄芩、甘草、黄药子,或每隔半月喂服一次焦虫片,对预防本病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