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电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康复中的运用

【关键字】电针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 康复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吴吉锋1 陈建梅2 李芳琴1

【单   位】

【摘   要】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康复中的运用。方法将40例术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电针治疗。比较2组患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康复中的运用。方法将40例术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电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VAS、JOA评分、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VAS、JOA评分、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康复运用中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针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 康复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因腰椎结构改变而出现腰腿痛及神经功能障碍,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低龄化趋势。其治疗方法取决于

  疾病的发展程度。椎间融合术被大量的临床医师肯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方式,疗效确切[1]。然患者术后仍可能存有腰脊神经根受压所表现出的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症状,在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近几年来中医特色疗法在腰椎疾病和腰椎术后康复中运用,包括口服中药/中成药、针灸推拿、中药薰蒸疗法、功能锻炼以及其他疗法[2],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我院2015年10月~12月住院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电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康复中的运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患者共40例,均为2015年10月~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1~67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单节段)26例,腰椎退变性滑脱12例,伴峡部裂2例。手术方式均采用经后路腰椎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或经后路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病变部位:L3/L4节段6例、L4/L5节段22例、L5/S1节段12例。按照就诊顺序将40例患者标号,平均分为2组,奇数号为研究组、偶数号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类型、病变部位、例数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诊断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为主[3]。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单纯腰椎退行性疾病者;②愿接受手术治疗;③年龄30~70岁;④无严重内科基础疾病;⑤同意参与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曾行腰椎手术,此为二次手术;②合并脊柱其他疾病者,如椎体骨折、骨质破坏者;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④接受其他治疗,影响研究者;⑤有大量饮酒、吸烟史者;⑥无自理能力或精神状态不正常者;⑦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按腰椎术后常规处理,如预防压疮、尿路、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照组在医师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护具,下床的正确方法及下床活动方法、时间及频率。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电针治疗。穴位选取以阿是穴、夹脊穴、肾俞、大肠俞、腰眼穴为主。毫针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可于腰臀部及大腿、小腿各接一组电极,以有明显酸胀感且耐受为度,时间20min/次/日,1周为1疗程,间隔1天,开始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切口愈合、并发症的发生及功能情况。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价,既一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难以忍受的疼痛,让患者自主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分。②采取日本骨科学会(JOA)[5]1984年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等四大项内容,得分0~29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分数越高表明功能越好。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VAS评分及JOA评分 2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P>0.05,提示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S、JOA评分情况对比分析 分 组别 VSA JOA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研究组(n=20)

  对照组(n=20) 8.71±0.24

  8.82±0.21 2.29±0.37

  5.36±0.55 7.29±1,08

  7.46±3.41 24.67±2.18

  25.03±2.07 切口及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组别 切口愈合情况 术后并发症

  发生情况 良好 一般 研究组(n=20)

  对照组(n=20) 16

  11 4

  9 2

  5 讨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属中医学“腰痛”范畴,一般病程长,气血亏耗日久,又加之手术耗伤正气,导致局部气血运行紊乱,瘀血停滞,气虚血瘀,术后疼痛虽解,但麻胀难消[6]。和传霞等[7]认为,腰部手术波及督脉、肾府,正气受损,且手术耗伤气血,气血虚耗,运行无力,肢体无以濡养。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术后早期的疼痛以及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不理解,多数患者在术后仍以卧床休息为主,没有及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影响其康复进程。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全身血液循环和代谢降低,肠道功能未能及时地恢复,存在吸收障碍,使手术切口得不到足够修复的营养物质,而延缓了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增加了伤口感染机会。另外长期的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速度减慢,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中黏稠的血细胞因流动缓慢而凝集在一起,易形成静脉血栓,亦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或局部压疮等[8]。本研究中我们鼓励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加之以电针、功能锻炼等,从结果来看,术后患者的切口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的功能康复干预可给患者带来信心,促进患者康复,可明显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疗效确切[9]。《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说明针刺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中医对疼痛的认识核心就是是气血运行的障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通过针刺调和气血,则瘀滞自除,“通则不痛”;针刺亦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使阴阳平衡,濡养脏腑经络,“荣则不痛”。现代医学对电针镇痛机制的认识:一是神经血管学方面,针刺可刺激病变部位的脊神经后支,刺激神经节及交感神经等深部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痛觉调节机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10]。二是体液调节方面,对疼痛通路进行调节,提高痛阈,或是通过对脊髓初级痛感受中枢的调整功能发挥镇痛作用[11-13]。就研究结果而言,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升,考虑研究观察时间相对较短的因素。ParkinSmith等[14-15]的研究也证实,手术治疗可在短期内提高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观察电针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临床观察。本次研究的结果表示,通过电针的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残留的症状,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但腰椎术后中医特色康复疗法众多,但没有哪一种方法疗效十分确切。因将传统医学的治疗效果与现代医学研究联系起来,优化出一种疗效更为可靠、费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促使中医特色康复疗法治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召民,李佛保.对微创腰椎融合术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21-322.

  [2] 杨德龙,赵继荣,陈文,等.中医特色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的运用进展[J].中医研究,2014,27(7):77-7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4] 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等.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4):20-22.

  [5] Fukui M,Chiba K,Kawakami M,et al.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Part2.Verification of its reliability:The Subcommittee on LowBack Pain and Cervical Myelopathy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Outcome Committee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J Orthop Sci,2007,12(6):526-532.

  [6] 韦锋.中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65例[J].2010,28(8):98-99.

  [7] 和传霞,黄异飞.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综合征54例[J].河南中医,2008,28(4):19-20.

  [8] 方 雪,吴庆莲,陈 媛.早期下床活动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5,7(4):318-319.

  [9] 胡焕婵.早期下床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35):3272-3273.

  [10] 陈淑谕.浅谈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7.

  [11] 王健,吴富东,张永臣,等.针刺腰夹脊穴对AA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含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2007,15(14):1-2.

  [12] 王升旭,洪军,赖新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200l,8(1):1-2.

  [13] 孙文颖,李晓文,娄之聪,等.电针“夹脊穴”抑制创伤痛诱发的脊髓FOS蛋白表达[J].针刺研究,1996,21(1):60-64.

  [14] Parkin-Smith GF,Norman IJ,Briggs E,et al.A structuredprotocol of Evidence-Based conservative care comparedwith usual care for acute nonspeeific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2,93(1):11-20.

  [15] Waterman BR,Belmont PJ,Sehoenfeld AJ.Low back pain inthe United State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resentationin the emergency setting[J].Spine J,2012,12(1):63-7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