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品管圈;身份识别准确性;不良事件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唐森尤、韦美群、蓝庆乐、罗彩练
【单 位】
【摘 要】 2008年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目标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精神病患者因思维、情感、行为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各种
2008年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目标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精神病患者因思维、情感、行为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各种程度的障碍,以及缺乏自知力、不合作、很多患者没有家属陪伴等原因,不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床位号、姓名、年龄以及疾病名称等等信息,在临床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采用了不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或患者本身因素的影响,使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事件常有发生[2]。有研究表明,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差错占护理不良事件中的第一位、第二位[3]。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执行率而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是困扰精神科临床护理的一个难题。2015年10月,本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效果良好。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5年10月)护理人员给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的查对行为1100人次设为对照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6年4月)护理人员给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的查对行为1200人次设为观察组,两组人员的性别、学历及年龄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有比较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品管圈管理方法。
1.2.1.1 确定主题,分析原因 QCC小组按品管圈的活动步骤方法,选定以"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执行率"作为主题,从现状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根据80/20法则本次改善重点主要针对"减少未查对患者腕带及未查对患者面貌"次数进行。通过对现况进行调查,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为:一是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不健全;二是精神病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差。
1.2.1.2 对策实施 针对原因一采取改进措施:修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及考核标准,修订病人佩戴腕带标识的管理制度与程序,修订"护理安全考核标准"增加"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考核内容,不定期进行考核,向科室护士普及以上知识且严格实行,提高安全意识;原因二采取改进措施:把患者识别流程列入入院宣教内容,告知患者家属使用标识性腕带的作用、益处及重要性;加强巡视,发现腕带丢失、字迹不清的,及时重新补戴或给予更换。本科室护士长和一级质控人员随时检查制度执行及职责落实情况,以实现持续改进。
1.2.2 对照组用传统的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1.4 评定标准
依据《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为了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4],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时的查对行为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病人身份识别的方法且准确无误为规范流程。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执行率69.09%提高至86.00%(目标值设定为85.79%)。按照目标达标率,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执行的达标率为106.29%,与活动前相比,进步率24.46%。两组比较,观察组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执行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执行规范例数 执行率%
观察组(活动后) 1200 1032 86.00
对照组(活动前) 1100 760 69.09
χ2 95.36
P <0.01
注:2组住院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执行率比较χ2=95.36,P<0.01
2.2 无形成果见表2。
表2 温心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评价表(分)
项目 活动前(平均) 活动后(平均) 成长值 活动成长
QCC手法运用 2.5 4.0 1.5 ↑
团队精神 3.0 4.12 1.12 ↑
解决问题能力 2.92 4.12 1.20 ↑
沟通协调 2.58 4.0 1.43 ↑
活动信心 2.5 4.33 1.83 ↑
积极性 2.75 4.42 1.60 ↑
备注:由圈员12人评分,每项每人最高5分,最低1分,总分为60分,取平均分比较。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规范查对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临床护理安全的保障。它直接影响到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活动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自我安全保护。本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优化与改进身份识别方法,采取多种措施,达到了提高身份识别准确率的目的,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在临床护理活动过程中,使用品管圈的管理理念,使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及方法更科学更准确,避免了无章可循的盲目做法,避免了制定对策时的不合理的想法,改变了过去改进工作质量时的"想当然"和"喊口号"的做法。圈员全员参整个活动过程, 使QCC手法运用,科室团队精神、解决问题与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掌握了品质管理知识,为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发现,单一的人工识别精神病患者身份,在执行治疗护理查对工作中,因受到影响因素多,迅速准确识别的难度大。如在基层医院无法实现技术改进的情况下,引进新的质量管理手法,结合本院特点,找到符合现有护理工作质量改进措施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