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儿科护理 辩证护理 一般护理 服药护理 中医护理技能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金丹
【单 位】
【摘 要】 [摘要]:在儿科临床工作中,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一样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患儿疾病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利用其优越性,从辩证护理、一般护理、服药护理及
[摘要]:在儿科临床工作中,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一样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患儿疾病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利用其优越性,从辩证护理、一般护理、服药护理及独特的护理技能方面,积极调护和干预,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
[关键词]:儿科护理 辩证护理 一般护理 服药护理 中医护理技能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辨证、心理学、营养学和现代管理等有关知识,进行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种独特护理技能。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儿科临床中,中医护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儿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各方面,都具有其独特之点,且年龄越小越显著。因此,中医辨证护理更应具有儿科特色。
1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以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辨证得出所属何病、何证,从而提出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能辨证地看待病与症之间的关系,一种病可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又可以出现相同的证,故在临床护理中,常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护理方法[1]。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通过观察,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根据治则提出护理的基本原则,再根据护理原则制定出具体的护理方案。
以小儿发热为例,发热是儿童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家长不熟悉医疗,比较紧张,临床应付起来也常有些手忙脚乱。其实临床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很多简单的护理方法,如:热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冰敷(冰袋降温法)、饮食疗法(冷热稀粥)、通便法(开塞露或灌肠)等多种方法。绝不可以随便乱用,如处理不当,反会加重疾病。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故一定要辨证护理,具体临床体会如下:
(1)表实热证
症状:发热,怕冷,无汗,周身疼痛或不适。
中医辨证:外表受寒凉,使之热量不能正常散发,积聚在皮肤而引起的发热,故用解表散寒之法。
处理方法:热敷(温水浴)加酒精擦(浴),要保暖,使病人出汗。
(2)表虚热证
症状:发热,有汗,稍怕冷,尤怕风,或有喘,或欲呕等。
中医辨证:外表受风引起的,皮肤稍过度开放散热,引起发热,而皮肤内部却热量稍不足,需用固表调和之法。
处理方法:吃些热粥,擦干汗,温毛巾及温滑石粉或痱子粉外敷。
(3)里热证
症状;发热、热度较高、全身大汗,喜冷怕热,或有口干、口渴、乏力等。
中医辨证:因内有无形之热过度向外散发,致使皮肤不能收敛而大量散热,又使内在的阳气被消耗,而形成的。故需要寒其里而固其表。
处理方法:冰敷(冰袋降温法),且予以吃些冷粥水。
(4)里实热证
症状:发热,到下午或黄昏时明显,大便不通,比较有精神,甚至精力充沛。或有腹痛、腹胀、手足潮热出汗。
中医辨证:因大便不通造成内热不能从大便中排除,故而向外、向上散发。故需要用通便泄热之法。
处理方法:通便法(开塞露或灌肠),酒精擦(浴)。
(5)虚热证
症状:发热、怕冷、手足冷,或烦躁,或乏力、嗜睡。
中医辨证:里热不足,或不能顺利向外发散,而外又感受寒凉,热又不能外散。故需发表温里。
处理方法:内服热粥,外用热敷(温水浴)。
2一般护理
2.1情志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如见非常之物,不识之人,特殊环境及各种治疗都易造成格忤、中恶症。小儿惧怕注射和服药,甚至一见到穿白工作服的人就哭闹不停,通常采用打骂或恐吓方法强迫孩子接受治疗,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内经》曰:“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欲绝,脉道不便。卫气稽留,经络空虚,气血不次,乃致失常。”现代医学也已经揭示,消化系统对情绪反应也极为敏感,消极情绪时,胃肠蠕动明显减慢,胃液分泌受到抑制,胃肠机能受到严重扰乱。所以,应注重对小儿的心理护理,针对小儿的心理特点,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诱导儿童自愿接受治疗,以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关心爱护,生活上护理周到,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获得治疗上的配合,以致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2生活起居护理
人们常说“生活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护理乃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病人病情及四时气候环境变化,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
2.2.1四时护理
患儿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春夏季护理中,要保护患儿体内阳气不过分消耗,对慢性阳虚的患儿,在春季用食物或药物补阳气以外,还要防止风邪侵袭,夏季不贪凉夜露;在酷暑炎热之白昼,当阴居避暑热,以免出汗多伤卫阳,可适当饮用生津止渴降温饮料;阳气存内,到秋冬就能抵御寒邪侵扰,这样不但有益于病人康复,亦可预防秋冬发生腹泻、咳喘等症;另外在秋冬时节,要保持病人机体阴津藏而不外泄,对慢性阴虚精亏患儿,应以食或药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所以在冬季,风和日暖之际,鼓励患儿常晒太阳取暖,以补体阳。在此季节应适当早卧晚起,在严寒之际不宜外出,以防“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证出现。
2.2.2环境护理
2.2.2.1病床安置
病床安置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患儿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2.2.2病室环境
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患儿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患儿心烦意乱,惊跳。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噪杂之声(不能超过40~60分贝)。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患儿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切忌对流风。
2.2.2.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
普通病室温度18~22℃,阴虚证、热证患儿16~20℃,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患儿以20~28℃为宜。湿度在50%~60%为宜,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患儿,湿度宜低;燥证患儿,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患儿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2.2.2.4光线适宜
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患儿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人面部。热证、阳亢患儿光线宜偏暗;痉证者,强光可诱发痉厥,应用黑窗帘遮挡。
2.3饮食护理
小儿在生理上“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较差;且生机蓬勃,发育迅逮,这就形成营养需求大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加上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冷热饥饱失度,脾胃纳运功能易于紊乱,所以小儿脾胃病较多。“脾胃虚衰,百病由生”脾胃失调是导致小儿内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必须加强饮食护理,以保护脾胃为原则。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酌情给予牛奶、豆类、蛋类、鲜鱼、瘦肉、新鲜蔬菜及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并注重定时定最,少量多餐,万万不可过量。凡生冷难化之物,尤须慎忌。
3服药护理
按照人体的生理节律选择服药的最佳时刻,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如:催吐、利湿、益气补阳药宜清晨或上午服;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滋阴养血药宜于入夜服用;安神药和抗皮肤过敏药,一般在临睡30min服下;助消化药宜在饭前10min服下;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30min服;泻下药宜空腹服;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病前服。服药后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应护理。如药剂有毒性或烈性药者,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脉象、血压及有无呕吐,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剧烈腹痛、大汗淋漓等,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如患者服解表药后,要注意观察出汗情况,并监测体温、脉搏,给予卧床休息,盖好被子,避免吹风,多饮开水,忌食生冷食物,汗出热退即停服,以免汗出过多,损伤精气。
4独特的护理技能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疗效显著等特点,不论是运用在急症患者中还是慢性病症中,都有其奇特的效果[2]。小儿抽搐大发作时,针刺或指压人中、涌泉穴,可缓解抽搐;高热不退无汗者,针刺大椎、曲池、风池等穴,或十宣放血,即可退热。艾炙常用于慢性虚弱型疾病及风、湿、邪之病症,而且疗效显著,应常炙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还具有防病保健作用。推拿疗法,用于腹胀泄泻、脑瘫后遗症、关节不利等,具有健脾和胃、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等功效。刮痧疗法用于中暑、霍乱、痢疾以及感冒、胸闷者等,有使邪气由里而出、周身气血流畅之功效。
总之,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喜爱和欢迎,我们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中医儿科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护理水平,以适应社会需要。
[1]原所肾,暴连英.《黄帝内经》与中医文化[ J ].医学与哲学,1993,(2) :20.
[2]梁传荣.实用中医护理常规与操作技能[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6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