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看填海造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字】填海造陆  地理环境整体性  生态环境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徐仁涛

【单   位】

【摘   要】  【摘 要】: 填海造陆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摘 要】: 填海造陆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其生态系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因此,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必然对沿海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乃至整个生态环境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填海造陆  地理环境整体性  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三次大规模的填海热潮,从1949年到20世纪末,中国平均每年填海面积230~240平方公里;“十五”期间(即2000年至2005年),中国平均每年填海造陆的面积接近300平方公里;而“十一五”期间(即2006年至2010年),中国通过填海造陆工程每年增加约7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固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1.填海造陆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1.1导致海岸线缩短

  我国大部分围填海工程都位于海湾内部,填海将海岸线截弯取直后致使自然岸线长度大幅度减少。据统计,目前我国海岸线长度已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缩短了近2000公里。

  1.2使近海海底地貌变化

  主要是填海进程中使用吹沙填海改变海底地貌,以及新建人工岛等。目前,山东省烟台龙口市的龙口湾,正在兴建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群,到2014年面积为35平方公里的陆地将从龙口湾浮出水面。

  1.3使自然海岛消失

  距统计,仅过去的20年间,浙江省的海岛便减少200多个,广东省减少了300多个,辽宁省的海岛消失48个,河北省海岛消失了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

  2.填海造陆对大气的影响

  首先,空气中大约70%的氧气由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制造,填海造陆会破坏藻类植物的生存环境,致使藻类大量死亡,从而减少空气中氧气含量。其次,填海造陆改变地表覆盖的性质和热容量,对局地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会加剧城市热到效应,降低城市空气湿度。

  由此可见,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必然会降低沿海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

  3.对水文的影响

  3.1滨海湿地减少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是世界上最具有生态功能的一种湿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上甚至超过了珊瑚礁和原始森林。然而,填海造陆使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据调查,2007年中国滨海湿地总面积693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43万公顷,自然滨海湿地总面积669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了65万公顷,人工滨海湿地总面积24万公顷,比1975年增加了22万公顷。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57%。

  3.2加剧海洋环境污染,诱发赤潮

  在海湾内进行的围填海工程,破坏了原来的潮流系统,使湾内水域面积变小,纳潮量减少,湾内水交换能力变差,削弱了海水净化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围填海工程附近往往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各种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3.3加剧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性

  海岸带在防潮消波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内陆地区的天然屏障。然而填海造陆侵占了原本起消能作用的浅滩,当海浪传播至海堤时波能消耗不大,加之海堤墙的反射作用,使浪高叠大,加剧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力。

  3.4引发城市内涝,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1994年夏季,华南地区发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气象专家却说降水量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围海造的陆地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较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而围海造陆又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广州、深圳近年来发现不少楼房基础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导致楼房开裂、地下室进水等现象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4.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4.1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生境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引起水体悬浮物增高,并改变海底沉积物组分与分布特征,影响海洋生物繁育。若填海造陆在海湾进行,还会通过影响水动力条件使得海水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交换,降大雨时,海水盐度骤然降低,而遇干旱时盐度又骤然上升,盐度的这种迅速变化,对鱼类产生极大的危害。

  4.2毁掉大批红树林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它是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其生态系统具有沉泥积淤、加速成陆过程、净化海化、预防赤潮、清新空气、绿化环境等多种功能,还可为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因而又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号称鱼、虾、蟹、贝的天堂、鸟类的的安乐窝。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给毁掉的,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是海滨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台风暴潮损失加剧、近海珍珠养殖业整体衰败、滩涂养虾暴病、林区和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等等。

  5总结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必将掀起更为迅猛的第四次填海造陆热潮。在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第一,填海造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效应;第二填海造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远危害远远大于眼前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起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充分论证每一项填海造陆工程对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各方面不利影响,从而趋利避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高儒;许学工;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A];生态环境学报;2011,20(4)

  2尹廷鸿;对河北唐山曹妃甸浅滩大面积填海的思考[J];海洋地质动态;2007,23(03)

  3尹哗;赵琳;关于填海造陆的思索[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6(7)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