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有效应对机制的探讨

【关键字】农村社区 防灾减灾现状 有效应对机制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孙清花

【单   位】

【摘   要】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村社区的灾情、低弱的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的有效应对机制。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村社区的灾情、低弱的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的有效应对机制。

  关键词: 农村社区 防灾减灾现状 有效应对机制

  一、农村社区灾情和防灾减灾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其中广大农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例如,笔者从山东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近年来,我省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最烈的年份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近 400 亿元。分析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有效应对机制。具体表现在:防灾减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防灾减灾的观念意识淡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操作性差,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薄弱甚至空白,村级灾害应急资源储备不足,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1]

  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低弱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区管理松散,缺乏科学的防灾意识。

  经济发展滞后使农村社区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公共生活是构成一个社区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关键没有形成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资金有限,当地农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也不高,缺乏高素质人才,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中国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尽管农民的个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集体的保护机制和由集体支撑的公益资源与公共生活尚不健全,农民处在不安全的环境当中,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管理并没有随收入的提高而改善,甚至一些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恶化,其综合防灾能力下降,受灾害威胁最大的是贫困农民。

  (二)、农村社区对防灾和环保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建设规模,忽视可持续发展问题,短期行为和盲目开发建设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到生态环境,其长期累积效应会导致自然灾害加重,严重时可将经济建设的成果抵掉。社区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力度不够。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选厂毁掉一座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自然灾害发生,环境失去了应有的调节防御能力,灾害必然会被加重,灾害频度也会增高。

  (三)、缺乏协调统一的防灾救灾工作体系和机制。

  目前我国的防灾、救灾和灾害研究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行动的机制,因而造成防灾救灾措施乏力、部门配合不好以及研究、政策和管理不配套的局面。以地震和地质灾害而言,分别属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管辖范畴。但实际上,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基础资料和基本的工作思路乃至研究区域和研究的基础内容基本相同,但是因为缺乏统一和协调,造成灾害研究投入分散、重复,不能集中攻克重要的灾害研究问题。

  三、农村社区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和机制的构建

  (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区灾害应急组织机构

  笔者根据对本市北部十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80%的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灾害应急组织机构。有的虽然建立了,但不完善,他们的应急组织机构是由村长、村委委员、各生产小组组长构成,具体灾害的应对由村长向各小组长传达任务,各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村民按照布署来应对。这样的应急组织机构力量非常有限,在一些大的灾难面前,只靠这些力量是应对不过来的。根据目前农村服务部门的设置,应急组织机构可以由村委会、各生产小组组长、治安联防队、卫生所、学校、村民志愿队组成,村委会具体负责应对灾害的管理工作,包括编制适合本地的灾害应急预案,做好灾前准备工作,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管理制度,灾害发生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紧急救援,灾后组织恢复重建等。由治安民兵组成机动联防组,分组一天24小时值班,发现灾情及时报警,灾害发生时迅速投入到紧急救援中,卫生所人员组成灾时灾后应急救护队,村民代表及党团员组成村民志愿队,协助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形成“村委会统一领导,各应急分队协调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应急组织机构,通过调动社区各种力量,从而壮大抗灾减灾队伍。

  (二)结合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灾害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防灾减灾演练

  我国广大农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一旦灾害来临,人们毫无准备,手足无措,陷入慌乱之中,给应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大家都知道汶川地震中的桑枣中学创造了零伤亡的记录,这是因为学校平时就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和演练,所以在大灾面前能够做到忙而不乱。可见在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社区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农户的院墙和屋墙作为宣传栏,同时充分利用健身广场、卫生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之家、学校等公共场所,通过文字和漫画随时随地强化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定期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在社区定期举行防灾减灾齐参与,防灾减灾人人知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措施使防灾减灾知识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以国家“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安全生产日”等为契机,开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特别是对学校这样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更应该经常进行防灾减灾演练,把防灾减灾内容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在学校里每学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训练。通过宣传和演练,让社区群众真正掌握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技能,提高社区的救灾应急能力,做到灾害面前不慌乱,不无措,不无序。

  (三)组建村级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是应对灾害的重要救援力量,当灾害来临时,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积极开展自救,会赢得很多救援的最佳时机。在本次的调查中,所有被调查的农村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都是空白,村民参加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不高,灾害来临时只是等靠政府救援。在这一方面,日本社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强调政府减灾的同时也强调“自己的社区,自己保护”,在社区建立起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者在平时发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员作用,在灾时当好灾情信息速报员和应急救援抢险员。志愿者要登记注册,要聘请有关专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为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政府要对志愿者队伍中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和表彰,还要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志愿者在执行任务时要有相应的经济补贴,采取多项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队伍的高效运转和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扩大民众的参与度,壮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力量。

  (四)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建设

  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都表明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同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降临某一地区时,该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损失程度的大小,桑枣中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建设作为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农村社区资金有限,因此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首先要确保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和通信设施等基本公共设施具有较强的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质量[2][3],同时还要针对本地区多发自然灾害储备相应的救援物资和完善相应的设施建设。

  建议

  天灾虽不可抗,但可防。为此,我们强调尊重自然,强调规划。强调选址,强调预警……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真乃至理名言。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农村自然灾害不是不可防御的,而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看,切实提高农村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现实的。只要引入适当的管理引导机制,同时将自然灾害防御纳入农村发展和建设、教育和宣传之中,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完全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1998。

  2、中国共产党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