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效和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农村沼气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沼气;成效;障碍因素;对策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history, the results achieve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promting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described, the obstacles exsited in development of rural biogas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cuntermeasures and prposals of rural biogas construction which adapted to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status of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biogas; results; obstacles; cuntermeasures
当今能源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人们赖以生存的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因此,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沼气能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用最早、推广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
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环节,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能源、人居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06年,农业部提出并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技术,以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家居环境清洁化
[5]。近几年来,党中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先后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农村能源项目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09年更是将沼气建设列为民生工程之一
[6]。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沼气的建设进程越来越跟不上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影响了沼气建设自身的发展,沼气利用的综合效益难以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为探索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农村沼气建设途径,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分析了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 我国农村沼气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沼气建设事业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风风雨雨走过了近80年,在曲折中前进。2005年前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1试验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沼气建设起落较大,总体发展较慢。①1930年前后,沼气主要用于一些商店、寺庙的照明。1929年夏,汕头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沼气商号“中国天然气瓦斯灯行”,后在十几个省建了分行。沼气池的修建遍及13个省,所用地型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压式语气池基本相似,均为混凝土结构,至今有的沼气地还可以使用
[7]。②20世纪50~60年代进行了研究和试验。1958年我国沼气事业出现第二次高潮,全国很多省市都修建了大量沼气池,目的是想解决农村的炊事燃料的来源。但由于在严格的厌氧微生物研究技术上的困难没有突破,理论研究没有深入下去。同时修建的沼气池因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留下来能够使用的沼气地已经很少。③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农村生活燃料严重缺乏,在四川、江苏及河南等省农村又一次掀起了发展沼气建设的热潮,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兴建很快遍及全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且急于求成,土法上马,没有专业施工队,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加上水泥等建池材料不足,建成的沼气池平均使用年限一般只有3~5年,沼气池质量问题突出,曾一度引起一些人对沼气技术的疑虑。农村户用沼气从1970年的6 000户发展到1980年的723万户,边建设边报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1986年当年新增35万户,报废40万户,年底保有量仅为453万户。④1980年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沼气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也使我们更深刻认识了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在沼气发酵工艺研究方面,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沼气建设逐步走上依靠科学技术、保证建池质量、建管并重的稳步发展道路,使沼气建设逐步形成以能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
1.2 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我国沼气建设技术和工艺获得重大突破。研究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和原料的标准化系列池型,开发出了安全、方便、实用的进出料工程结构和装置,采用了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制定了一系列沼气池建设国家标准,解决了过去出料难、寿命短、不安全等问题。同时,将农村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南方“猪—沼—果”(养猪和沼气及种果树等相结合)和北方“四位一体”(典型模式为猪—沼—蔬菜—日光温室)为代表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八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36万户,“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75万户。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农村用沼气池980万户,其中,55%的沼气池开展了综合利用,推广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32万户,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215万户。同时,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始起步,先后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
[8]。
1.3 快速发展阶段(“十五”期间) 自2001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农村沼气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国家结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稳步推进沼气发展。中央累计投入35.34亿元,建设沼气池357.60万户;养殖场沼气工程投资8 115万元,建设沼气工程120处。到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1 807万户,年生产沼气约70亿m
3,折合标准煤约500万t。同时,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3 556处,年可处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8 700万t,年产沼气总量约2.3亿m
3,折合标准煤约17万t。
2 我国农村沼气政策发展与建设成效2.1 政策发展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2006年,农业部提出并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技术,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家居环境清洁化。我国政府对于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十五”期间共投入35.34亿元。从2006年开始国家投入的资金更是突飞猛增,从2006年的25亿元到2008年的45亿元,2009年初扶持沼气建设的投入达到50亿元(表1)。2006~2009年连续四年将沼气建设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来,党中央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先后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农村能源项目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09年更是将沼气建设列为民生工程之一。
表1 1996~2009年国家投入资金情况
年份(年) |
投入 |
1996-2000 |
“九五”期间共投入5541万元 |
2001 |
1.310亿元 |
“十五” 期间共投入 35.34亿元 |
2002 |
3.100亿元 |
2003 |
10.305亿元 |
2004 |
10.325亿元 |
2005 |
10.300亿元 |
2006 |
25亿元 |
2007 |
30亿元 |
2008 |
45亿元 |
2009初 |
50亿元 |
2.2 我国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农村沼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
[9]。据农业部有关资料,自2003年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90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减排二氧化碳4 500万t。
2.1.1沼气池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 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2 70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7万个。3 050万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年生产沼气约122亿m
3,生产沼肥(沼渣、沼液)约3.85亿t,相当于替代1 850万t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 500多万t,替代薪材相当于733.33万hm
2林地的年蓄积量,年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50亿元。
2.2.2 沼气综合技术发展较快。农村沼气建设既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被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誉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生态工程。近年来,我国户用沼气池建设广泛采用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同时,农村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农村户用沼气从单一的沼气池建设,发展到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积极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和西北“五配套”等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与种植业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紧密结合,形成综合利用沼渣沼液的能源生态模式。
2.2.3 沼气建设为拉动内需作出贡献。 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中央新增农村沼气投资80亿元,带动地方和群众(企业)自筹175亿元,安排户用沼气工程约36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 600多处、沼气服务网点6万处。到2009年7月底,第一批新增中央投资到位30亿元,完工率达96%;第二批新增中央投资50亿元,完工率达32%。新增中央投资可增加国内投资需求255亿元,主要增加水泥、砖、钢材、农用车等需求量,其中需要采购水泥689万t、钢材26万t、农用车6万辆。项目建成后年产沼气17亿m
3[10]。
2.2.4 推动沼气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开发出针对不同原料的高效厌氧沼气工程技术工艺;研究出适应我国复杂气候条件的户用沼气池建设标准并提出不同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模式;研制出沼气饭煲、沼气热水器、沼液冲厕器和抽渣器等一系列方便实用新产品;开展了秸秆沼气、联户沼气、沼气干发酵等技术的试点建设。同时,推广了标准化沼气池,发布了20多项农村沼气国家和行业标准,全面推广应用模具建池、安全生产、出料方便的适用技术。推进专业化施工,培养了一支拥有20万名懂技术、会施工、能维护的沼气生产工队伍,对沼气建设逐村规划,逐户设计,统一施工,规范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沼气装备、沼气施工、沼气科技、沼气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产业化体系。
为了加快农村沼气发展,农业部等部门正在研究编制新一轮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进一步创新建设模式,形成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型沼气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园沼气工程等多种模式的建设格局。
3 沼气建设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3.1 发展农村沼气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沼气,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利国利民工程。1个8~10 m
3的户用沼气池,年可产沼气360~450 m
3,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个4~5口之家的生活用能,每户每年可节省煤款500元,节约电费100元;为确保沼气池有充足的发酵原料,每户养猪4头以上,一年出栏2次,共出栏8头以上,每头猪纯收入按100元计算,仅养猪一项可增收800余元;沼液、沼渣是高效有机肥,通过沼液浸种、叶面喷肥,沼渣追肥等,可节省化肥开支400元;施用沼肥可有效促进农作物增产,而且生产出的是无公害农产品,菜田施用沼肥增产增收可达1 000元以上。农户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增收节支2800元以上,发展农村沼气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生活宽裕。
农村沼气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如近几年来推广的“猪—沼—果”等能源生态经济模式,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3.2 发展农村沼气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业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切入点。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4亿,其中农业人口仍然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不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落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11]。2009年的“两会”再次提到有关“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和“节能”(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的政策。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以工哺农、以城反乡的政策来增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农业和农村的内部找准突破点。而沼气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的全过程恰恰可以全面贯穿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并把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农户通过建池用气,节煤、节电、节肥、节劳力,以畜牧养殖增加收入降低开支,同时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沼气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循环利用的实施,农业绿色大循环就可大大加强,农产品达到优质、无害化,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加快,可以充分实现农业的自我强化。农村沼气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综合建设,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发展,可以有效实现以农强农、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3.3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改良土壤 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是含有较全面的养分和丰富的有机物,含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氮、磷、钾等0.4%-1.5%
[12],还含有几十种氨基酸和各种微量元素,是农村制取有机肥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且制取的有机肥的养分含量比任何一种堆沤方法制取的有机肥养分含量都高。经过发酵的沼渣,发酵原料中的病原体及寄生虫卵大部分已被杀灭,是优质的有机肥,用它代替化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沼肥的菜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16%,团粒结构形成,微生物十分活跃,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一个8 m³的沼气池每年能产出16 m³的优质沼肥,可供2000~3333 m
2果园使用,每亩增产20%以上,从而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
3.4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农村沼气生态模式通过沼气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能流、物流的多层次循环,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小小沼气在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发展农村沼气,不仅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建设,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致富的目标。将发展沼气作为农村能源的重点工程,是走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举措。
3.5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农村的脏乱差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疾病、疫病发生。小小沼气池既是燃料库、肥料库,又是卫生池,它改变了农村庭院、街道粪水横流的卫生状况。另外随着规模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加快发展农村沼气,能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阻断疫病传染源,使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有利于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13]。
4.目前农村沼气发展的障碍分析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沼气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村沼气的建设进程越来越跟不上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无形中给沼气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和障碍,从而影响了沼气建设自身的发展,沼气利用的综合效益难以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4.1政策障碍新能源产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沼气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积极规划和争取国家沼气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并切实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在应用推广当中。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激励机制和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导致农民和投资企业不了解出资建池、用池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好处,大大影响了使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4.2观念障碍4.2.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虽然国家政策年年体现沼气建设的重要性,投入年年加大,但是却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两头热”是指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条件建沼气池的群众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对农村沼气建设热情高、兴趣浓。“中间冷”是指一些县和乡镇政府对农村沼气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动富民工作深入开展的宏观视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工作比较被动
[14]。县级和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是群众的父母官,是深入第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在国家领导和人民群众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枢纽的作用,此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4.2.2 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缺乏对沼气的全面了解。我国地域跨度较大,气候差异显著,同时各省市县区域特色农业明显,要有一个适宜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一些地区领导对上级下达的文件不经消化、处理,没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仅仅是简单地将文件通告张贴,也没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就盲目开展沼气建设,造成群众对沼气认识肤浅、死板。有些乡镇领导和农户对沼气技术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水平,对推广、使用沼气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不甚清楚,对国家支持发展沼气的政策了解得不多、理解得不透,对沼气建设的推广持观望态度。
4.2.3 综合利用认识不够,降低了沼气的综合价值。有的地方没有看到沼气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没有将沼气建设与当地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还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就沼气论沼气的水平上,片面地认为办沼气仅是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不少农户只注重沼气的能源效益,而忽视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如沼液浸种、喷施果树蔬菜、用作畜禽饲料添加剂、沼渣养鱼种蘑菇、当肥料等其他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在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的作用理解不深、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未能发挥出沼气池的综合效益,影响了农户建池积极性。
4.3 资金障碍根据对各地项目村的农户调查显示,想建但因资金缺乏而无力建设的农户高达30%。资金困难是限制大规模发展及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资金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3.1建池成本上升,影响农户建池积极性。农村沼气建设采取国家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按照“一池三改”建设标准,户均投资需3 000~3 500元,其中国家补助800~1 200元,农民需自筹2 000多元,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自付2000元还能承担;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货币收入低下,2 000元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出,要出这样一笔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部分农户即使建好沼气池,但“三改”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沼气建设效益。
4.3.2 社会投入不足。由于全国各地的发展沼气的条件不尽相同,导致沼气建设开展的情况也不一样。对于条件良好的地区,政府的扶持加上企业的投资,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经济效益得到体现。但对于条件不好的地区,不适宜发展沼气建设,尽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但很多企业不愿冒此风险盲目投资,导致沼气建设收效不大,有些地区甚至无法顺利进行沼气的推广建设。
4.3.4工作经费得不到落实。普及沼气建设点多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然而,由于大多数地方财政困难,没有安排沼气推广专项工作经费,宣传发动和后续技术服务工作难以开展,沼气工程施工队伍不稳定,人员流散,给沼气推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4.4资源环境障碍4.4.1自然资源环境障碍。我国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南北方气候差异也较大,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沼气建设。沼气发酵菌种在8~60 ℃范围内都能发酵产气。作为常温发酵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应尽量使其发酵温度保持在8 ℃以上
[15]。由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不同地域气温不同,我国北方地区落后于南方诸省市,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略差于南方中部省份,沼气建设发展不平衡。沼气建设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土地资源,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占用情况也不同。
4.4.2人文资源环境障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就业岗位上。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依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城镇化顺利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但却为农村沼气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以前发展沼气的优势现在变为了阻碍因素。
(1)居住集约化。以前的农村是以户居和庭院形式为主,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建设自家的沼气池,供给全家使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独家都户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约化居住形式,农民住上了楼房,农村逐渐变成了城镇,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建设沼气池,选址和建设场地均受到限制,推广出现问题。
(2)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剩下老幼妇孺留守,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推进沼气建设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都随之减少。
(3)畜牧、养殖集约化。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原先的分散养殖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养殖集约化,同时农民居住集约化后,现实情况也不允许他们再像以前一样能够在自家养殖畜禽。因此,沼气原料的获取出现困难,导致许多沼气池建后因为没有足够的原料而被荒废。
(4)原料获取困难。从前农村户用沼气的原料多是人畜粪便,且足够满足一家人的供气需要。由于畜牧、养殖集约化的发展,加上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打工,户用沼气的原料获取自然就出现障碍。并且,由于成本及疫情的影响,养猪散户越来越少,导致沼气原料极大短缺。尽管可以用秸杆作原料,但由于用秸杆作原料需要预处理,另增加了费用和劳力,难以大面积推广。
沼气的建设和推广必须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户用沼气尚有发展的前景;但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现有的沼气建设和推广模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沼气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4.5 技术、信息管理障碍4.5.1 技术队伍落后。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培训经费,各地农村沼气建设推广技术人员培训严重滞后于沼气的发展,基层服务组织力量薄弱。目前,全国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建池的需求。不仅技术员的数量不足而且素质也难以满足需要。一些建池技工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建池技术要求规范施工,有章不循,安装混乱,影响了沼气池输气管路安装质量。还有一些沼气池池型五花八门,质量低下,配套设施不全,影响其发挥应有效益。
4.5.2服务体系脆弱。沼气池一经建成,其效益发挥的好坏、使用年限寿命与后期管护密切相关。虽然各村确定了管护人员,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管护人员报酬无法得到保障,服务难以到位,沼气户没有地方购买必需的零配件,一些易损件维修难、更换难。由于服务网络不健全,后继服务跟不上,造成了部分沼气池用坏了就被迫停用、报废
[16]。
4.5.3 综合利用技术缺乏。沼气建设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技术。沼气池的效益70%在于开展综合利用,而大部分用户只停留在解决燃料问题上。据调查,农村户用沼气仅有少部分开展了综合利用,大部分农户用沼气仅仅停留在做饭、照明上。
5 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沼气发展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何使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设及产业化建设共同推进,互利互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额问题。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5.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规划的落实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沼气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要进一步强化领导措施,把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的实施列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议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切实负起责任。要建立领导责任人制度,明确分工,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工作,把农村能源建设摆上位子,抓在手里,放在心上。要重视农村沼气管理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为农村能源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保证规划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17]。
5.2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 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18]。建立激励机制,中央投资将向地方投入多、建设管理好的省区市予以倾斜。要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努力实现规划目标。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统计制度和考核标准,增强各行业的关联度,有效提高人、财、物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自筹资金开展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小额信贷等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企业和外资的投入。
5.3 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 解决发展沼气的思想观念问题,离不开教育与宣传。一般而言,,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
[19]。各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学校、中介组织和企业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等,作为教育宣传主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地、分期分批地组织生态农业县、乡、村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开展专门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国家“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以沼气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提高实施生态农业的自觉性,熟悉和掌握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认识障碍
[20]。同时,以农业院校为依托,采取“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的农技推广成功做法,以示范推广成效,引导广大农民接受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增强应用普及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改变种养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增加经济收益的意识。
5.4 加快适合地方实际的技术研究与示范 各级地方政府要从当地生态农业发展全局出发,集中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围绕适合当地生态农业技术的关键性问题,列出推广研究项目和资金,规划重点推广区域,开展配套性研究实践和示范,重点解决适合本地实际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研究形成配套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不同的模式,例如,在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广联户沼气和集中供气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等,为农民提供选择,消除技术性障碍,为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奠定技术支撑基础。
5.5 培育引导中介服务组织和经营企业发展 大力普及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必将带来二、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推广技术服务业、专业建池及检修服务业、种养设施加工服务业、无公害农产品收购销售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等,这些产业群体的形成需要市场和政府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培育,保证广大农民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中产、供、销机制健全,没有后顾之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加大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拓展种植、养殖、加工、经营规模,带动沼气生态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同时,随着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性中介服务机构和经营企业对无公害化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和品牌包装,不断延伸技术应用推广的产业链条。
5.6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运用不同建设模式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从单一的沼气池,发展到“一池三改”基本单元,即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引导项目村开展改院、改水、改路等配套建设。根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和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根据具体的资源环境寻找适应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的沼气发展模式,有利于建池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21]。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可形成“一池三建”(养殖场沼气工程沼气发酵池建设与畜禽粪便预处理、沼气利用、沼肥利用设施相结合)为基本单元,工程建设与养殖业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5.7 建管并重,总结积累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 (1)把生态环境建设寓于农民增收之中。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解决生活燃料和长远生计问题,使农民获得综合效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2)中央资金直接补助到农户。从项目的申报、筛选、工程下达、补助资金发放到项目实施等进行全程计算机管理。通过“国家一份拨款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的方式,把国家政策落实到项目村。在项目村推行政策、工程、实施方案上墙的村务公开制度,确保中央投入直接补助到农民身上,切实发挥投资效益。
(3)集成配套,把适用技术打捆给农民。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到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生态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形成农户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内部的良性循环,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8]。
5.8 加强技术支撑,继续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组织研究和引进新型高效的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坚持发展沼气与农村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探索综合利用模式,走“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新路子,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全国规模养殖场配套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有条件的养殖场开展沼气发电,解决生产用能,鼓励沼气下游产品的研发工作,重点开发养殖场猪粪、沼渣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进一步提高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按照“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
[22]。每个乡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应具备为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原则上应具备“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政府投入重点支持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加强沼气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科研及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建设。
5.9 推广秸秆沼气的应用 在寻找可替代沼气原料方面,要重新加大对秸秆利用的重视。多年来,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其较低的利用率问题一直是困扰全民的问题,2009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技术创新,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试点,加大秸秆沼气推广力度。”并且今年各地都陆续下达“禁止焚烧秸秆”的命令,为充分发挥秸秆的巨大作用,避免大气污染,同时又为沼气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曙光
[23-24]。
6. 结语农村沼气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能源、人居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节能环保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强劲,农村发展沼气日益凸显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良好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进程越来越跟不上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人畜分离和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使得从前“庭院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不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沼气建设的发展,沼气利用的综合效益难以体现,因此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面对可能阻碍现阶段农村沼气发展的状况,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沼气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1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沼气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沼气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沼气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必将反过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 汪力斌,刘启明,何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农户的社会经济影响—以沼气生态体统为例[J].产业观察,2008(12):114-118.
- 李景明,孙玉芳,陈晓夫,等.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11):164-167.
- 陶建格,薛惠锋.能源约束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策[J].资源科学,2008, 30(2):200-205.
- 罗国亮.可再生能源与西藏农村居民用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21(2):19-20.
- 蒋卫民,刘达峰.陈秋华局长提出科学发展沼气生态家园四要求破解农村六大难题[J].广西林业,2008(6):8.
- 尹树红,刘家胜,刘继国等.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村节能减排[J].吉林农业,2009(6): 17.
- 高云超,邝哲师,潘木水等.我国农村户用型沼气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 22-26.
- 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Z].北京:农业部科技教育司,2007.
- 王玉金.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实用技术,2009(6):11.
- 华兴.发展农村沼气将作为扩大内需措施之一[J].农村实用技术,2009(1):27.
- 李景明.关于中国沼气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沼气,2009,27(4):25-27.
- 张长才.日光温室杭椒6号使用沼液沼渣效应初探[J].中国沼气,2009,27(4):52-53.
- 刘娜,郑雷,王丽丽. 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6):32-33.
- 胡国全.农村沼气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论坛, 2008(5):15-18.
- 徐晓刚,李秀峰.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888-2890.
- 韩亚军,李拴社,罗国强等.农村沼气利用推广方案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6):273-274.
- 国家农业部.中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J].中国沼气,2007(3):44-46.
- 建立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用户持久受益—长治市积极探索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7):5-7.
- 汪海波,杨占江,耿晔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生产及影响因素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7,25(10):106-109.
- 林金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资源良性循环[J].福建农业,2009(7):32.
- 刘叶志.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64-267.
- 王岩.论实现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6):238-239.
- 王芳.禁烧农作物秸秆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62,267.
- 高利伟,马林, 张卫峰,等.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