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新沂市水稻上发生并逐年严重,目前已成为继水稻条纹叶枯病波峰之后的又一危险因子,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水稻的防治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由于该病很难防治,所以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搞清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两年来,我站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经多方试验考察,分析近年来我市水稻黑条矮缩病加重发生的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对控制病害流行危害、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生情况及特点2006年、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伴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一般病株率0-1%,2008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明显加重,病穴率5%以上发生面积0.5万亩,以华粳6号、Ⅱ优084、Ⅱ优明86等品种为主。2009年我市在品种的选择上取消华粳6号的种植,压缩Ⅱ优系列杂交稻面积。7月20日普查,几乎全部水稻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株,调查中没有发现完全不发病的品种,但是,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见附表1)。全市黑条矮缩病穴率5%以上发生面积2.7万亩,是2008年的5.4倍。感病品种漏治田块严重病株率达80%以上。
2009年主要水稻品种的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移栽稻,)
|
品 种 |
栽植面积 (万亩) |
旋耕麦茬 |
平均病穴率(%) |
幅度(%) |
平均病株率(%) |
幅度(%) |
11 |
徐稻5号 |
2.3 |
3.8 |
0.1-18 |
2 |
0.03-15 |
22 |
徐稻4号 |
3.21 |
1.8 |
0.1-9 |
0.6 |
0.5-6 |
33 |
徐稻6号 |
4.77 |
1.5 |
0-3 |
0.1 |
0-2 |
34 |
镇稻99 |
7.1 |
8.2 |
2-28 |
4.2 |
0.1-27 |
55 |
武育粳21 |
0.1 |
4 |
0-12 |
2.3 |
0-10 |
66 |
阳光200 |
1.5 |
1.2 |
0-4 |
0.6 |
0-1.5 |
77 |
Ⅱ优航2号 |
0.06 |
28.3 |
10-58 |
26 |
6.8-58 |
88 |
Ⅱ优明86 |
0.02 |
7.5 |
4-32 |
5.2 |
3-28 |
99 |
Ⅱ优084 |
0.05 |
6.1 |
4-35 |
4.3 |
3-32 |
110 |
冈优188 |
0.02 |
16 |
6-55 |
12 |
4-50 |
111 |
泗稻12 |
0.5 |
2.6 |
0-7 |
1.9 |
0-4.5 |
112 |
冈优1577 |
|
45 |
14-80 |
44 |
25-80 |
加权平均 |
4.78 |
|
2.76 |
|
|
调查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1.1 发病晚,危害大。
我市水育秧、旱育秧相继在5月4至5月10日播种,6月中旬大田栽插(秧龄40至45天)。根据我站系统调查和普查结果显示:黑条矮缩病病毒表现期迟于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期,危害重于条纹叶枯病。灰飞虱大量迁移期在5月28至小麦收割完毕,秧田基本上没有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秧田系统田6月20日发现一病株),由于大田移栽活棵期间不易辨别黑条矮缩病株,即使在发病初期好多农户都误认为是生理性僵苗不发或者除草剂作用,直到发病盛期即水稻进入分蘖盛期,病害表现明显的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叶质粗硬,在叶背、叶鞘处有不规则的短线状蜡白色隆起,后变黑褐色。届时进行田间普遍防治,稻株分蘖补偿能力较差,有效分蘖相对减少,表明已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虽然,经过各种途径挽救,分蘖末期病株表现逐渐三极分化,一是蹲下枯死,约占5%。二是恢复缓慢,基本无经济产量或损失严重。这部分稻株表现高低不齐,即使抽穗也畸形穗或抽穗较迟,穗小粒少,结实率低,千粒重轻,一般每穗5-80粒。约占50%。三是恢复正常,并常伴有“单株双穗”现象。经过多种补救措施,矮缩稻苗有部分逐渐恢复生长,部分出现二次分蘖成穗(杨花灌浆稍迟,最终也能正常生长),这部分植株在重发田块基本无明显损失。约占45%。重病田块最终产量损失严重。
1.2品种间耐病性差异显著
我市以种植粳稻为主,近几年,为了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粳稻品种以镇稻99、徐稻3、4、5、6系列、武育粳6、武育粳21等为主,杂交稻以Ⅱ优084、Ⅱ优明86等,2009年全市稳定水稻面积35万亩,其中粳稻32.5万亩,杂交稻2.5万亩。在品种的选择上,虽然取消种植华粳6号,压缩感病杂交稻面积,田间调查发现,几乎各种品种田块都有发病,未见没发病品种,但是,发病程度品种间表现明显的差异,个别品种表现耐病性不稳定。2009年整体表现:Ⅱ优084平均病穴6.1%,病株4.3%轻于08年同期的平均病穴27%,平均病株12.1%;镇稻99平均病穴8.2%,病株4.2%重于08年同期平均病穴4.8%,病株1.2%。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具体见附表二)同一地区杂交稻以Ⅱ优航2号、冈优1577发生严重,其次是Ⅱ优系列的其他品种,常规粳稻以镇稻99较重,以徐稻4号、徐稻5号发病较轻,徐稻5号平均病穴率3.8%,病株率2%;徐稻4号平均病穴率1.8%,病株率0.6%.
1.3栽培方式、茬口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
1.3.1早播田重于迟播田、手栽稻重于机插稻
由于早播早栽的田块面积小,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早、相对迁入量大、传毒时间长,受到侵染的机会远远大于迟播田、机插田,病害明显重。以镇稻99手栽、机插为例:5月5日旱育秧大田病穴率3.2%--21%(平均17%);而5月25日落谷的镇稻99机插秧大田病穴率2.5—11.2%(平均4.8%),此比较明显表现出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1.3.2秧池田重于大片田、水育秧重于旱育秧
由于推广水稻肥床旱育技术,秧田面积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民常以大田外的隙地作为秧池,此类秧池的种植情况比较复杂,周围常杂草丛生,灰飞虱发生量大,导致秧苗易遭集中迁入危害,零星分散的秧池的黑条矮缩病大田表现明显重于连片秧田。以陈浩农户稻田为例,其他栽培条件基本相近,池秧大田平均病穴率5.8%--43.5%(平均19.7%)是连片育秧15.2%的1.3倍。
1.4 防治不均衡且防效差异显著
2004年以来本地灰飞虱虫量基数逐年增加,由于重视“防重于治”从品种抗性--浸种—秧田防治---大田防治,新沂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自上而下,一层一级人们对“小虫闹大灾”的防治意识逐渐麻痹,导致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力度不均、发病轻重不一。严格按照防治技术意见要求分别阶段性防治4-5次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病穴率1%--12%(平均4.5%),秧田前期防治而未施“送嫁药”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9%--34%(平均15.4%),秧田防治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为6.2%--33.5%(平均7.8%),而未防治灰飞虱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则发生最重,病穴率28%--92.3%(平均48.6%)。
2 原因分析2.1生态环境有利于灰飞虱大发生,带毒虫源高是导致水稻矮缩病重发的关键。
2.1.1灰飞虱迁飞基数大、高虫量持续时间长。
2009年麦田越冬代灰飞虱亩虫量平均1.41万头/亩,(幅度为0-6万头)。仅比偏重流行的2008年略低,显著高于常年。由于09年小麦穗期病虫害较轻、成熟期普遍偏迟、穗期普遍少施药一次,麦田期条件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发育,造成一代灰飞虱虫量大, 系统秧田5月22日秧田始见灰飞虱成虫,(比08年迟2天),5月27日虫量急剧上升,亩虫量超过8万头,5月29日亩虫量超过11万头,6月4日灰飞虱迁入量激增,一代最高峰亩虫量达250万头以上,6月15以后虫量才明显下降。一代灰飞虱若虫转化为成虫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导致一代灰飞虱大发生。二代灰飞虱秧田虫量高于2008年,与2007年相当,为2004年以来第二位。高密度虫量持续时间长达17天(超过60万头/亩虫量),比07年多5天以上。6月23日系统秧田平均虫量为668.9万头,是2008年同期的1.31倍。另据省站越冬带毒率测定,2009年全省灰飞虱黑条矮缩病毒率平均6.8%,而我们邻市(邳州)灰飞虱检测,平均黑条矮缩病带毒率高达20%,对本地今年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2008年与2009年系统秧田一代灰飞虱迁入动态比较图:
从上图分析,2009年迁入秧田主峰偏迟于2008年2-3天(08年6月1-4日大暴雨),加上09年普遍育秧期也比往年偏迟3-5天,所以,传毒危险期与秧田感病生育期高度吻合。主峰后迁入秧田的虫量下降平缓,相对的二代孵化持续时间长。
2.1.2沟渠杂草丛生为灰飞虱生长繁殖提供桥梁。
荒地及轻型栽培方式的大面积应用,为灰飞虱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场所和毒源基地,水稻秧田遭受灰飞虱传毒危害的严重性明显加重。
2.1.3不能及时收割灭茬。
近年来,由于全面收割机械化及秸秆防烧,老百姓不再急于收割,小麦收获相对较迟,秸秆停留田间时间较长,为一代灰飞虱安全羽化创造条件,促使灰飞虱迅速安全转移。造成秧田带毒虫源多、迁入期延长,秧苗病毒承受力加大。
2.1.4肥水管理不当
我市肥床旱育多集中在5月5-10日,感病生育期与迁入期吻合度高,有利于传播病毒。氮肥用量大,导致秧苗群体发展快,生长嫩绿,有利于灰飞虱群聚刺吸危害,特别是长期深水灌溉田,稻株根系活力差,致使抗逆力下降,导致黑条矮缩病发生重。调查显示,合理的水肥管理和健身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力,减少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2.2品种抗病谱单一对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很大
04年以来,为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从目前情况来看,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和杂交籼稻品种多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灰飞虱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要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来同时控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命题。生产上,要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2.3、认识不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是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重要原因
不能得到及时的“断虫防病”,是防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所在。由于黑条矮缩病前期症状比较隐蔽,水稻分蘖期植株叶片深绿,矮缩不明显,容易与肥料过大或秧苗期使用多效唑等因素混淆。防治措施早期难以落实,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由于直到分蘖盛末期症状才全面显现,这种突然爆发的假象,一旦发病就意味着减产,防治上摸索和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防治技术方案刻不容缓。
3 防治对策3.1狠抓宣传发动,加强技术指导
针对近年来灰飞虱居高不下、水稻黑条矮缩病明显上升的态势。各地要慎重选择种植抗、耐病品种,杜绝种植华粳6号,压缩易感病Ⅱ优系列籼稻品种,降低病害风险。要依靠行政力量,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电视字幕、广播、科技入户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户对病害爆发流行严重性的正确认识。极力做好麦田普防、水稻浸种、秧田统防、秧田送嫁药及活棵期的防治宣传工作,要与农业行政执法等部门联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防治害农、坑农事件发生。迁入高峰期,各乡镇有广播的村组每天早、晚两次广播,宣传防治配方,农技人员实行“5+2”全天田间督促指导。
3.2强化虫情监测,改进防治技术
植保部门应及早做好部署,坚持准确测报并及时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发生,条纹叶枯病并发的形势,测报人员秧田期隔天普查一次,做到调查数据可靠、及时预测病虫动态,严密关注田间虫卵量。认真分析水稻栽培形式与病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分类指导,避免漏洞产生。按照省、市植保部门提出的防治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治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督査、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工作,防治上,坚持“治麦田、保秧田,狠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切实抓好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3.2.1合理选种抗耐病品种
根据09年田间观察,目前尚未发现田间不发病的品种,但是,发病程度品种间差异明显,如徐稻4号、徐稻5号、泗稻12等品种相对较轻。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工作,生产上应淘汰华粳6号、Ⅱ优航2号、冈优1577等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3.2.2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种植方式
目前,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管理趋于简单化,秧池田及插花田较多,田间秧龄生育期各异,灰飞虱迁飞桥梁田块增加。统防统治工作难度加大。
3.2.3因地制宜的调整播、栽期,缩短传毒吻合期
充分发挥水稻主体品种播种、移栽适期弹性较大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迟水稻播种期,可有效的避开灰飞虱的迁入高峰和孵化高峰。09年我市窑湾镇把大面积的播种期水育秧调整至5月10-15日,旱育秧调整至13-16日播种,相应的移栽期推迟到6月20-25日,实践证明既可以避开一代迁飞高峰又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二代灰飞虱的危害,缓解秧田防治压力,减少条纹叶枯病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3.2.4减少毒源,切断传毒桥梁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预防同水稻条纹叶枯病一样,“治虫防病,切断毒链”是关键。麦田是灰飞虱的虫源地,穗期的病虫综合防治既能保丰收又有力的降低毒源基数,重点抓好麦田第一代灰飞虱低龄若虫盛期防治;麦子成熟后及时收割,及时耕翻上水,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压低虫口密度,切断传毒桥梁。
3.2.5秧田全程药控,以点带面,推广防虫网
药剂防治灰飞虱是当前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重要手段,在灰飞虱迁入始盛期即对秧田第一次全面用药,后每3-5天用药一次,迁入高峰期要增加防治密度,选择击倒力强的速效农药防治,如,敌敌畏毒土中午撒施;全面做好送嫁药和缓苗后的防治,特别是小苗移栽田,缓苗后立即施药保护,一周后视虫情酌情施药。全面抓好一代灰飞虱防治,每次每亩使用40%毒死蜱80-100毫升或25%吡蚜酮20克,或5%氟虫聙30-40毫升,或20%异丙威150-200毫升,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通过将灰飞虱带毒虫及时杀灭在毒源寄主上或刚迁入稻苗传毒之际杀灭,以预防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抓好灰飞虱防治,减少传毒危害。
4 讨论在灰飞虱连年重发,秧田感病期灰飞虱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使用防虫网栽培,无疑是一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我们小面积实验及邳州的示范中都表现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使用防虫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秧苗控制、健壮秧苗等问题,生产中应注意掌握技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