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浅谈建筑美学的模糊性

【关键字】和谐;空间;“非”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

【单   位】

【摘   要】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建筑美学中模糊性的存在,选择从人工与自然、空间构型、精神功能三方面分别阐述,强调只有洞悉模糊性这一建筑美的“暧昧空间”,建筑师才能立足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建筑美学中模糊性的存在,选择从人工与自然、空间构型、精神功能三方面分别阐述,强调只有洞悉模糊性这一建筑美的“暧昧空间”,建筑师才能立足于模糊双方甚至多方的中介点处,以催生出真正属于人而不是物的建筑。

  关键词:和谐;空间;“非”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the ambiguity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mainly expounds three aspects of artificiality and nature、space configuration、spiritual function. It emphasizes on discerning the ambiguous spac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rough which architects could stand on the intermediary point to spur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 of human but not for substance.

  Key word: harmony; space; anti

  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美是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社会性的统一和谐,而这三者的统一和谐是无法量化评估的,因为这种相互关联复杂而且呈动态的演变,缺乏清晰的界定值,因而具有模糊性。正如美的本质一样,当我们把美与丑加以比较时,美是清晰的,但是,把美放在不断运动着的自然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美就不容易被把握住,千百年来,人们以穷尽的精神来定义美,然而美仍旧是捉摸不透,而这正是美的魅力所在。以至于先贤柏拉图发出感叹:“美是难的”。而避开建筑美的定义,研究建筑美的模糊性,正可以打开一片新的思路,加深对建筑美学本质的认识。 人工与自然的模糊 建筑美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当地球上尚无任何建筑时,人类寻求庇护的心理,促成了建筑的进步。所以,从建筑为人类抵抗自然的压迫来讲,建筑美无疑有“盾”的性质,而建筑又是人类浩浩荡荡改造自然的实践方式,是人化自然的结果,因而,建筑美,又具有“矛”的性质,建筑美集矛盾双方为一体,非黑非白,是模糊的,但又是可以和谐处理的。古代中国,在儒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崇尚自然,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呢,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设计出中国独有的,臻于山水画境的“风景建筑”,古人这样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表现却十分明显。

  建筑是人对生糙自然的改造,建筑的技术美,结构美,装饰美,都是人工美。然而,不仅仅许多建筑材料直接取之自然,保持本色,就连经过人为加工的材料,也仍然保持着自然的质素;不仅仅许多装饰的题材与主题,比如浮雕,建筑壁画等等,都取之自然,就连建筑的技术与结构的应用,也是受自然的启发,版筑技术,发展于西北黄土地带的营造活动。石材的开发,发育成熟了垒的技术和石屋的结构,木材的运用,才有了斗拱,梁枋这种中国古建筑错综之美的诞生。因此,当惊叹于一座美的建筑时,人会有一丝迷惑,难以分辨这种美究竟是自然材料的赐予,还是人工的产物,它美的魅力,就在于这材料与技术结构,自然与人工的中介处,结合处。正式在这个节点上,有科学与美学头脑的设计师,发掘材料的性状,参照建筑的功能需求,寻找技术的适当运用与建筑结构的合理开拓,做出许多美好的建筑。 空间的模糊 建筑一旦屹立,就划分出内部和外部空间,在这里,建筑的模糊性又顽强的显现出来。

  其一,在内外空间交界之际,墙体,门窗,屋顶作为建筑实体,是属于内部还是外部?把它们放在建筑模糊性这一系统中去考察,那么,他们亦内亦外,是分割内外空间的手段,又是使得内外部空间得以在逻辑和情感上交流的一种“蒙太奇”组接。因而,一般建筑实体的美,具有既内又外的性质。墙体的不同厚度,高度,立面的不同色彩处理,材料质感,不同方式的开合闭敞等等,都必然影响内外部空间的美学性格。古西欧的城堡要塞,中国明清北京四合院的围墙与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之间,是迥然不同的。贝聿铭曾说过,门窗是可以闭围,通风与日照的一种建筑“语汇”[1],他指出了门窗的实用性,即心理意义上的本质属性。而作为内外空间的一种连续方式,门窗同时还应当是心理意义上的一种模糊“语汇”。西方对门窗的处理,一般着眼于其生理与精神象征意义,而中国古代建筑门窗,更重视建筑内外空间审美情感的交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杜诗和李诗,正好表达了中国古代所重视的关于门窗的审美属性。再说屋顶,希腊的平顶,罗马的拱顶,中世纪教堂的尖顶,各自怎样极大影响了建筑美内外部空间形象的审美意味,当代采用玻璃天棚等屋顶方式,确会给人“半有半无”,“亦内亦外”的美感,而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其厚重的檐和起翘的宇,是另一独具美学性格的建筑内外空间的中介与组接。

  其二,在灰空间里,建筑美的模糊性尤其鲜明。灰空间意指建筑与其外部空间之中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它赋予的“阴影的美”,既不属于内部空间,亦非自然空间,是两者间的渐变状态[2]。灰空间的模糊美学在中国唐朝建筑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唐式建筑是东方美学的标志,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逾越的顶峰,有着在宋、元、明、清建筑上找不到浓郁的肃穆感和恢宏开放的气势。唐朝屋顶的轮廓舒展平远,屋顶出檐柱很深,压向地面,檐下产生很深很广的阴影[3],把梁柱和回廊完全笼罩在屋檐的阴影之下。这片灰空间的阴影为恢宏建筑增添了不凡的空间层次,使得远观建筑,整体轮廓庄严而又很有灵气,唐朝建筑正是在大屋顶这个体量感的实空间完全的出挑与舒展,充满自信与气度,而又用檐下大片浓郁的阴影这样的灰空间起到收敛收缩的视觉效果,并且用高出地面8米以上的台基烘托建筑,对比冲突后形成平衡。视觉效果之外,这种模糊美的功能性较为典型的表现在一些传统民居的“缘侧”上。缘侧,就是指建筑之前廊檐部分。这个檐廊空间,就其空间形态而言,属于居室空间的外延,直接吸收室外自然景观,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他同样起着内部空间的遮蔽作用,在廊下,人们可以交流、休憩、聚餐、读书。廊檐空间以其模糊性构成了内部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流通与交会,这个模糊空间,是建筑构造上尽量保持与大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这种模糊之美,极大的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纯朴心愿。

  三.建筑美模糊的精神功能

  建筑之美在于其是情理交织的。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

  1.多元的精神功能

  自古至今,不仅没有一座建筑仅仅是只具有某一种精神功能的,而且,其精神性功能也不是单一,线性的。帕提农神庙的心理功能在于崇拜,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认知作用。这座著名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那种人类进化的童年时代对于神的虔诚,而且反映出对于美的世俗生活的追求,还在那种重情感的建筑美形象中,显露了强烈的偏于认知的理性,这些是古希腊辉煌文化的象征,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识。

  并且,就认知、审美、崇拜三者的内部关系来看,也是错综复杂的,认知是审美的理性沉思;审美是认知的感性表现;崇拜既然是一种精神的迷狂和理性的丧失,单崇拜又是跪在神前的假性认知,“史前”的认知。人类的历史证明,必须经过精神迷狂的历史阶段,才能清醒的跨入认知的时代;之后虽然理性醒悟,又难以隔断人与神的精神联系。这就形成了帕提农神庙那种既崇拜迷狂又清醒,既富于理性,又把在理性规范下设计出的建筑美献给神的这种奇妙又模糊的建筑美组合。

  2.模糊和谐的非和谐表述

  不同时代的建筑必然有不同的建筑美,当代建筑不同于古代建筑对形式美的探索与构图原则的研究,不同于现代建筑对技术美与功能美的呼唤,而是将建筑语言文本化、象征化、寓言化, 使其传达建筑师的美学和哲学思想,通过故作高深的哲理表述而传达出激进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通过反讽与调侃表现出颠覆现存价值体系的反叛的“非”的精神。这种“非和谐”的复杂性开拓了建筑造型与审美的空间,使建筑美与“和谐”的含义变得更为丰富和模糊。这种新的美学精神, 宣告了建筑审美方式的改变。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 建筑的魅力并不一定在于和谐的完整和完美, 也存在于不和谐的碰撞,零碎和甚至丑怪中。建筑的审美并不一定限于建筑的终极效果, 有时也可以存在于建筑的过程和表达方式中。

  比如,后现代主义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日本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案例。他将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建筑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提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从而激起人们的思索。正如文丘里所认为的,今天的审美观中,建筑的象征性审美超过了对建筑形式追求的地位,提倡采用更为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满足人们对多样性、复杂性的需求,以及历史与地方性的感受。许多建筑师,如艾森曼、文丘里、黑川纪章、毛纲毅旷、藤井博已等,曾使用谓之“矛盾修辞法”[4]的空间设计语言。此种“矛盾修辞法”被用于塑造一类自相矛盾、概念模糊的美学状态,诸如“简单的复杂”、“直交的弯曲”、“安全又不安全”等,而这些状态与悲剧的“两难”及“悖反”的状态的暗合。例如,“简单的复杂”在保存总体简单的前提下,通过细部组合,使建筑产生纷繁复杂而耐人寻味的美学效果;“直交的弯曲”使用曲线组成变形的方格网,从而产生视错觉,使被感知的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错位;“安全又不安全”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扭曲、变形、倾斜等冲突化的手段,形成紧张、压抑、混乱的“力场”,给观者以精神上的强烈刺激。

  在当代语境中,建筑师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建筑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冠冕堂皇的冷面孔。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和调侃趣味,他们宁愿做一些危险的建筑语词游戏,甚至把游戏之乐建立在牺牲他人作品的神圣性和严肃性的基础之上。正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说:“在抽象言语层次上,在语言进化的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有时甚至是建立在对手牺牲后所赢得胜利的喜悦之中——至少要胜过一个对手,而且是一个很强的敌手;用已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或其喻义(外延引申)去击败对方[5]。”“非和谐”的意义正在于此:只有在艺术上大胆反叛、大胆超越,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审美快乐。只有把创作视为一种审美游戏,才有可能真正调动建筑师或艺术家的创作潜力,才有可能在真正的审美愉悦中创造美学奇迹。

  结语

  在对模糊审美的论述中,为了清楚明确起见,加以区分,实际在建筑感受中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建筑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建筑美的模糊性的重要性,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是基础,而建筑是系统工程,建筑美更是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和有机整体,只有运用多维多向而非线性单项的思维方式,才能从诸多因素的动态关联中把握其本质,只有洞悉模糊性这一建筑美的“暧昧空间”,建筑师才能立足于模糊双方甚至多方的中介点处,纵横捭阖,席勒说过“人类已失去了它的尊严,但是艺术却用意义的石头恢复了它,并且保存了它。”我们呼唤这样的力作,呼唤创造并赋予建筑以生命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香港:文汇出版社,2005

  [2]郑时龄, 薛密译.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萧默主编.建筑意第四辑[M].北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出版,2006

  [4]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5]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