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航海模拟器教学研究

【关键字】工学结合;航海模拟器;教学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叶明君

【单   位】

【摘   要】摘 要:从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局限性、借助模拟器教学的优势以及训练项目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共同研究借助航海模拟器教学开展工学结合的


摘 要:从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局限性、借助模拟器教学的优势以及训练项目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共同研究借助航海模拟器教学开展工学结合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工学结合;航海模拟器;教学
 
近年来,随着航运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航海院校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航海模拟器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后,已经广泛应用于航海教育与培训领域。“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方向。教育部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当前航海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在上述大环境下,探讨航海类高职院校如何借助航海模拟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1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是个大课题,它既涉及到办学模式,又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社会对教育多元化认识的深化,高职教育从原先的层次范畴上升到现在的类型范畴,而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同。高职院校姓“高”,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更姓“职”,它是一种贴近实践、贴近职业的教育,是学做相统一的教育,是培养做事的人的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最大特点。它既然姓“职”,就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学生和家长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1.2工学结合与STCW公约要求高度契合
航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并具有极强的行业强制性和规范性,STCW78/95公约就是包括航运业、航海院校在内的机构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总则。公约强调了海员的技能评估的重要性,将海员培训以知识为基础转变为以技能为基础,又强调海员必须熟练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海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践操作经验。对航海类高职院校而言,我们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STCW公约的规定。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传授为主,那么专业技能的形成则以实践为主,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入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以及整体的教育,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变动连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结合的理念与STCW公约的要求紧密契合,互为依存。
2、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局限性
航运业的调整发展,带来了航运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与此同时,行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航海类高职院校而言,传授专业知识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我们重视审视,冷静思考。工学结合应该是我们明智的选择。工学结合的精髓在于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掌握并运用真正的技能。
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受船舶航线、船期、配员、办证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
2.1航运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的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航运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和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高。大多数航运企业认为培养航运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只对成熟的产品——取得适任证书的毕业生感兴趣,而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没有主动承担为社会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性航运人才的任务。近几年航海类学生数量的激增,直接导致各高职院校寻找适合学生实习的企业及船舶非常困难。一些船公司,特别是中小规模的船公司,由于接收实习学生而给公司增加工资、配员、床位等额外负担,不是很乐于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2.2学校在工学结合方面的教育教学不够到位
尽管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已经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但目前大部分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课程为中心,重视“教”与“学”,在教学生“做”的环节上往往还不到位。这主要是受到教育习惯、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其一,教师已经习惯于在教室并以课程为中心讲授知识,只会教学生“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更是显得无从下手。其二,由于航海专业师资的紧缺,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从而使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指导,要么建立在自己读书时接受的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要么就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浅层次。缺少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停留在为了掌握技能而掌握,而没有升华到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的高度。总之,学校在工学结合方面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还不是很到位,传统模式的实践教学仍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3真实的工作环境很难实现
对航海类高职院校而言,“工学结合”的“工”,顾名思义就是指船上的环境和船上的工作。但由于如前所述的主客观原因,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开展实践教学时,绝大多数借助校内已建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生产工作的目的。严格的说,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所掌握的技能仍旧只停留在理论化的层面。而掌握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接受实践的考验。学生知道一个设备应该怎么操作,一项任务应该怎么完成,而一旦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当中,他们能否综合应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船舶的安全航行,是否具备迅速应变、处惊不乱的心理素质,这就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了。
3、借助航海模拟器教学是开展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航海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际问题,各校急需要做的一是继续广泛地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联系各家航运企业;二是大力依靠学校已有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借助航海模拟器进行教学是开展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极具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借助航海模拟器进行航海教育与培训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校至少拥有一套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和20-40套桌面系统,并且桌面系统除视景用显示器外,其他均应具有实际操作的功能;二是教练员应具有船上工作的经验,具有独立操纵船舶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具备上述主客观条件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3.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航海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教学,一直留有传统教学模式的痕迹,通常以教师出题,学生记答案为主。特别是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的指挥棒,使得航海类院校应试教育经久不衰。其结果是学生只能掌握操作的要领和程序,无法借助实际工作环境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出现了有证书的学生不会正确操作的怪现象,也出现了高级职务船员职业技能整体滑坡的局面。借助模拟器开展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单项或综合操作训练,从面对书本到面对工作场景,这一转变所带来的恐怕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2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
目前,船舶操纵模拟器至少可配备40套桌面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航海类高职院校40名班额的教学和训练需要。而且,随着各校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纷纷实现了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不出校门,不上船,便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下,得到仪器设备操作、船舶定位、船舶操纵与避碰等方面的训练,同样达到了工学结合的效果。
3.3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借助航海模拟器,学校可以克服如前所述的种种困难,解决学生的船上锻炼困难问题。可以自行安排学生在模拟器中进行训练,避免了因船期不定、船只不足等不确定的客观因素对于学生实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3.4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航海模拟器在船舶航行过程中,环境可以由主控台设置,由晴天到阴雨雾雪夜等等,难度可以逐渐加强。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合理设置各种船舶的会遇态势,全面锻炼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的应变能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易到难,逐渐了解外界环境对船舶操纵的影响,循序渐进,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航海模拟器进行教学的项目设计
4.1单项训练
4.1.1船舶定位
根据虚拟陆标、灯塔、立标和浮标等助航标志,考虑风、潮汐、水流等因素,估计航速推算船位。使用电子导航仪器、回声探测仪等仪器确定船位。
4.1.2航海仪器的使用
    能正确使用各种航海仪器,在模拟的天气、海况和交通条件下选择最正确的操舵方式,并注意交互使用中英文舵令。
4.1.3航线值班与避碰
学生在原有《航海学》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做好相关的航次计划。了解包括雷达和ARPA(自动雷达标绘仪)、舵机、GPS、电子海图以及通信等船上设备的用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根据雷达模拟器上获取的信息,并考虑设备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按照避碰规则迅速采取行动,以避免本船和他船在很近距离上会遇或碰撞。
4.1.4标准航海英语会话
使用标准的航海英语,借助桌面系统的耳麦装置,进行本船和他船或岸台通信的会话,进行本船与他船会遇时的紧急对话。
4.2综合航行训练
    在船上的实际工作中,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应变的。为了使专业技能训练更加接近工作场景,我们应更多地利用模拟器训练学生的综合航行能力。
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利用航海操纵模拟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出发港到抵达港的安全航行。要求学生在ECDIS上根据《航路指南》设计一条符合航行要求的航线,根据航次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利用指定的设备定位一次。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各种局面,训练学生测定船舶在各种载重状态下的操纵性能,并不间断无规律地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航行对抗训练、狭水道航行训练、避碰训练、锚泊和系泊训练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比如20min)内进行交接班,正确而清楚地用英文发送指令。这样的综合航行训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即工学相结合。
 
结束语
利用航海模拟器开展航海教育与培训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各航海院校的重视,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航海模拟器已成为评价航海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但模拟不是现实,它只是再现现实的一部分。由于视景的局限、真实感的相对差距以及学生在训练时模拟角色的心理定位等因素,决定了航海模拟器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船训练的功能。如何进一步弥补航海模拟器的客观不足,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航海类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还需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北京,2006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M].中国海事局,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