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转体;箱形拱;马鹿河桥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宋先进1,吴虹瑾2
【单 位】
【摘 要】 摘要:恩施马鹿河桥为一净跨80m的箱形拱桥,采用平面转体的施工方法。本文将介绍此箱形拱的构造、转体方案及有关转体的设计体会。 关键词:转体;箱形拱;马鹿河桥 一、
摘要:恩施马鹿河桥为一净跨80m的箱形拱桥,采用平面转体的施工方法。本文将介绍此箱形拱的构造、转体方案及有关转体的设计体会。
关键词:转体;箱形拱;马鹿河桥
一、工程概况
马鹿河桥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是恩咸(恩施-咸丰)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横跨马鹿河。本桥为罗家坝水电站还建桥梁,主桥为1×80m的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恩施侧引桥为1×16m现浇空心板、咸丰侧引桥为2×16m现浇连续空心板。主拱净跨80m,净矢高16m,净矢跨比为1/5,横向单箱三室,行车道板采用8m跨径的空心板,横向布置6块板。在1#、2#主墩顶设D80模数式伸缩缝,4#桥台处设D40模数式伸缩缝,主拱空心板采用桥面连续,0#桥台处无伸缩缝。全桥立面见图1。
图1
二、技术标准
⑴.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⑵.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⑶.桥面宽度:净7m(行车道)+2×0.5m(防撞护栏),全宽8m
⑷.桥面横坡:2%(双面坡)。
⑸.设计水位:采用罗坡坝电站提供的设计洪水位750.61m,相当于百年一遇。
⑹.环境类别:Ⅰ类。
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0.05g,对应地震烈度Ⅵ度,设计时按Ⅶ地震设防。
⑻.无通航要求。
三、桥址区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桥位处地貌类型属剥蚀侵蚀中低山河谷地貌,微地貌为斜坡,地面标高在715~780m之间,相对高差65m,恩施侧较陡,植被较发育,多生长灌木;咸丰侧较缓,分布几处民房。
2.气候
桥位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呈现极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0.6℃。恩施地区是清江流域两大暴雨中心之一。年降雨量1200~1500mm,4~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439.4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227.5mm(1980年6月17日)。恩施市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2.3℃。一月份平均气温5.0℃,七月份平均气温 27.1℃。
3.工程地质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由三层六个亚层构成,根据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及室内试验结果,其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1-1 人工填土;1-2 残坡积粘土;1-3 崩坡积碎石土;2-1 强风化炭质页岩;2-2 弱风化炭质页岩;3-2 弱风化燧石灰岩。
4.地震
恩施自治州地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桥址区分布第四系松散层主要为碎石土、粘土,无粉土、粉细砂等可液化的地层存在,可不考虑地基土液化问题。
四、主桥上部构造
1.拱圈
拱轴线为悬链线,拱轴系数m=2.0。拱圈为箱形,箱宽6.2m,单箱三室。顶板、底板厚20cm,腹板厚18cm,纵向每隔4m左右设一道横隔板,横隔板厚20cm。
拱圈分两次浇筑成型:转体前,先在拱胎上浇筑底板、腹板、横隔板。转体就位后,现浇顶板。
由于拱圈大部分位于设计水位下,故拱圈顶、底板每隔4m左右设置一处通气孔,直径5cm,以平衡箱室内外水压。
2.底梁
底梁设在立柱下,主要作用是扩散立柱集中力对主拱圈的作用。除拱顶上的三道底梁宽1.5m,长8m,中心高度为变值外,其他底梁宽1.5m,长6.2m,中心高度为1.0m。
3.立柱
立柱采用0.9×0.9m方柱,每排两根。拱顶处三道底梁上无立柱。
4.盖梁
盖梁设在立柱顶面,宽度为1.2m,高度为1.0m,横桥向长度为8m。
5.空心板
桥面板采用8m钢筋砼预制空心板,板厚0.4m,上面现浇10cm厚的整体层。整体层上为5cm厚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桥面横坡通过调整支座垫石高度形成。
主桥上部构造见图2、图3。
图2
图3
五、转体方案的选定
本桥设计时,考虑了两种转体方案:①转体时拱箱部分为腹板、底板及横隔板,此时背墙厚2.3m时体系平衡。本方案转体总重1822吨;②整体拱箱全转动,此时背墙厚3.1m时体系平衡。本方案转体总重2304吨。
两方案相比,方案一背墙较薄,美观性较好;转体重量轻,转体难度小,安全性较高。缺点是由于拱箱二次浇筑,工期较方案二长。综合考虑后,采用第一种转体方案。本桥转动体系构造见图4。
图4
六、设计体会
1.为了使转体顺利,转动体系的重心必须位于磨心。如有偏心,其偏心距离宜控制在5cm范围内,且应向后(背墙方向)偏心,不宜向前(拱箱方向)偏心。如果向前偏心,会造成转体困难。本桥设计时其重心向后偏移磨心7mm。
2.转体计算时,转动体系各部位重量应精确计算,计算容重时应考虑各部位尤其是磨心前面部位钢筋重量。
3.应加强对拱箱、背墙及上盘在转体时的强度、裂缝验算。尤其是背墙,转体时承受着扣索的巨大张力,根部弯矩很大。本桥设计时,背墙除根据计算配置普通钢筋外,还设置有竖向预应力钢束,以减小转体时的裂缝宽度。竖向预应力钢束采用14根3Φs15.2高强低松驰钢绞线,在箱拱合拢拆除扣索后予以拆除。
4.应加强成桥后上盘的抗滑稳定性验算。箱形拱转体就位后上盘、下盘之间需填充封盘砼,此工序操作条件困难,封盘砼浇筑不易密实,此处易形成一剪切薄弱面。箱拱成桥后上盘承受着很大的水平推力,如果封盘砼不密实,此处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容易滑动。本桥设计时在上盘后侧专门设置了阻滑板,阻滑板用C20片石砼浇筑,嵌入弱风化燧石灰岩。
七、结语
马鹿河桥2007年10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2月胜利合拢。桥跨转体时,恩施侧半跨转角90度,转体就位仅耗时5小时;咸丰侧半跨转角135度,转体就位仅耗时9小时,转体极为顺利。本桥目前正在进行拱上结构的施工。
参考文献: 张联燕 程懋方 谭邦明 陈俊卿·桥梁转体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