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石油循环经济构想

【关键字】油气污染;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石油循环经济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学林 杜宗良

【单   位】

【摘   要】  摘要: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气污染物,是造成石油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摆脱传统油气污染治理模式的局限,大力开展石油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


  摘要: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气污染物,是造成石油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摆脱传统油气污染治理模式的局限,大力开展石油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解决油气生产污染的根本出路。发展石油循环经济则是建设石油产区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发展石油循环经济主要从制度环境建设和贯彻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入手。

  关键词:油气污染;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石油循环经济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eum Recycl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bstract: The oil and gas production resulting from oil and gas pollutants, is caused by deterioration of the oil producing area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the first important factor.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undamental wa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oil and gas pollution is that breaking away from the limition of traditional oil and gas pollution control model and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the oil-producing area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eum recycling economy construction of the oil-producing areas is the basic mea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Oil and gas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troleum recycling economy

  1 引言

  石油产业是一个高污染产业。油气开采、石油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泄露石油、天然气,采出水,以及废泥浆等污染物,是造成石油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油产业的生产具有开放性、分散性的特点,随着油气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消极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为有效减少石油污染、发展石油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油气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及其处理

  2.1 油气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现状

  油气生产企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水污染及空气污染等。

  2.1.1 土壤污染

  在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伴随着油气资源从地下采掘出来,大量的含油废水、含有重金属的有害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刚刚开采出来未经过处理的石油、天然气本身也含有对人体和其他有机物有害的物质成分,一旦发生井喷或其他泄露,就会对土壤形成直接的污染。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技术与设备水平的限制以及管理不够严格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油气生产中形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较为理想的解决。

  2.1.2 水污染

  石油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污染。虽然最严重的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发生在海洋,但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石油、含重金属泥浆及含油废水的泄露,对江河、湖泊、稻田及地下水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石油对各种陆上水体的污染问题,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具体来说,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钻井废水、洗井污水及残酸污水、采油废水、集输废水等。在我国,许多油田已经以通过注水和改变注入水的特征来提高采油率为主要的开发方式。注水开发生产,必然带来更多的油田采出水。油田采出水是将各油层采出液经原油脱水工艺处理后的脱出水,包括油层中原有的地层水及注入到油井的注入水。油田采出水主要来自原油脱水站。“油田采出水主要来自原油脱水站,联合站内原油储罐的罐底水以及将含盐量较高的原油用其它清水洗盐后的污水。由于经历了原油驱替、收集和初加工等过程,所含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石油类有机物和为了改性而添加的有机添加剂”2。油田采出水含有原油、各种盐类、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等。因地质条件、注水的性质及原油集输和初加工的整个工艺不同,不同地区的油田采出水的具体情况有较大区别,但都是含多种杂质的废水,如果不经处理流到自然环境中,将形成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

  2.1.3 空气污染

  刚刚生产出来的未经过处理的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的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油田伴生气是含有水分、二氧化氮、硫化氢、氮、氦、机械杂质等危害性很大的非烃类化合物,因此,所需要的加工处理工艺比一般的气田气和凝析气的处理工艺更为复杂,加之油田伴生气的量一般较小,过去往往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天然气,通常的处理方式是采用火炬燃烧的方法直接烧掉,对石油生产所在地的空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具体而言,在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

  第一、钻井废气。包括钻井柴油机废气、测试放喷废气和事故放喷废气。钻井施工期间,柴油机排放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碳和烃类,属连续排放。测试放喷废气包括钻井产气量和测试时释放量。放喷废气中常含有硫、二氧化氮和未燃烃类。产量越大放喷量越大,放喷时间通常为4-6小时,属短时排放。事故放喷废气的排放量是由所钻油井的油气产量和井口压力的大小决定的。油气产量越大、井口压力越高,放喷量越大。放喷时间通常为1-2天,也属短时排放。

  第二、采油站废气。包括设备检修和事故排放中所排放的天然气及少量伴生气。这些天然气都经燃烧后排放,其主要污染物为少量的二氧化氮、极少量的未燃尽的烃类以及二氧化碳。

  2.2 油气生产污染的传统处理办法

  总的来说,当前,油气生产企业已经加强了环保管理,加大了在环保上的投入,在油气产区生态保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油气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原则上都进行了及时、严格的处理。但许多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污染处理办法。

  在空气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办法是:测试放喷射时,让气体在高空燃烧,有的企业使用了对空短火炬燃烧器以减少热污染,有的企业还采用先进气井压力控制技术以实现平衡钻井,力争在发生井喷时5分钟之内安全控制井口。检修和事故性紧急排放时,通过防空火炬燃烧后排放天然气,同时装配灵敏的自动点火装置实现火炬及时点火燃烧。在废水污染方面的处理办法是:钻井废水采用化学混凝法工艺处理,处理后再利用;油田采出水、洗井废水被存放于废水池中,定期用罐车运到回注井回注处理;残酸废水先加入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再加入混凝剂,液体排入废水池,污泥放置于污泥池,脱水后与钻屑一起填埋,或者将残酸废水用罐车运走,用于采出水回注处理时调节PH值。在废渣污染方面的处理办法是:钻井岩屑、不能再利用的泥浆经脱水后的泥饼、钻井废水处理污泥,一般就地存放于有防渗衬里的坑池中,经固化后填埋。废渣中的机械物质,一般回收送废旧物质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泄露原油的一般处理办法是微生物修复技术。采取就地处理方式,在受污染的土壤加入生物菌种,对原油进行降解。

  目前,不少油气生产企业已经在环保治污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实施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废污染控制工程。不少企业已经对采出的污水处理后全部回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改善了油气产区的生态环境。但是,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上,科技含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观念上还需要朝着石油生产的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改进节能减排的效果。

  3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石油循环经济

  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大力开展石油产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解决油气生产污染的根本出路,发展石油循环经济则是油气生产走向生态化的具体途径。

  3.1 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是指生物间的和谐共生共存状态,而广义的理解则指一切自然存在物(这既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等,同样也包含人)具有的协调平衡状态。”3对广义的生态文明的理解,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指“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4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它由生态系统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文明。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的损害己经危及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人类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新的文明形态。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新的文明形态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在1960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则是现代生态文明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卡尔逊呼吁人类不要残酷地对待自然,要恢复理性,倡导一种生态的、合理的文明。这部著作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政府、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危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呈现出全球性的特征。正像巴里·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1970年,环境危机震惊了世界;4年之后,在人们仍然为清理环境而斗争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又陷入到未意料的能源危机中了。这样,就如同在早期环境危机的年代一样,人们又一次陷入了困惑。”5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环境峰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矛盾问题,都成为会议的主题。三次全球环境会议可以说是形成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始大量研究生态危机方面的问题,产生了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环境立法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促使人们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等文明发展战略,就是要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探索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避免误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可持续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3.2 建设石油产区生态文明与发展石油循环经济

  3.2.1 建设石油产区生态文明是解决油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严重的油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学者指出:“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x109t石油及其产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中,其中我国有60多万t。”6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我国部分石油化工区土壤残油高达10000 mg /kg是临界值( 200 mg /kg)的50多倍,每年新污染土壤1x108kg。”7在石油勘探开发、炼化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石油的开采、冶炼、使用和运输过程的污染和遗漏事故,以及含油废水的排放、污水灌溉,各种石油制品的挥发、不完全燃烧物飘落等引起一系列污染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石油烃类成分在粮食中积累,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对哺乳类动物及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被荷兰IrFAM DeHam及奥地利W MStig liarni等科学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8

  我国石油产区多分布在戈壁沙漠、草原、盐碱滩、黄土高原等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不但很难得到恢复,而且恢复成本也十分高昂。同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因油气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和油气污染加剧给资源所在地人民带来的身体健康上的损害及其隐患,都是不能允许的。油气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常常也成为造成油气生产企业与所在地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因此,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重新思考油气污染的治理问题,大力开展石油产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产区生态环境,积极维护油田与资源所在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是我国石油产业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的现实选择。建设石油产区生态文明,才是解决油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3.2.2 发展石油循环经济是建设石油产区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石油工业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消耗的密集型产业,也是最具潜力、最有条件、最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大力节能、节水,综合利用资源、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油气生产企业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油田的开发建设的面积和密度不断增大,石油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石油勘探开发、炼化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大量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石油生产带来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油地和谐关系的障碍。因此,从维护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来看,走石油循环经济之路,保护资源所在地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石油循环经济还可使一些油气生产废气物变为具有经济效益的资源。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合作发展以油气生产废气物的循环利用为目的的石油循环经济项目,不仅可以降低单纯处理污染物的成本,而且将为油地双方增加收入,实现双赢的局面,比之于单纯处理污染物更能持久调动双方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发展石油循环经济是完全必要的

  生态文明的提出,为人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历史上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建立,必然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整体形态,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循环经济具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油气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

  4 建构石油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思路

  所谓石油循环经济,是指以石油、天然气、油气生产伴生物,及油气生产、储运等环节的生产资料等多种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核心内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开发石油天然气的经济发展模式。

  4.1 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建设

  发展石油循环经济必须以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为前提。我国政府应该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加以约束,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形成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良好制度环境。

  4.1.1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较为成功的国家,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目前,德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通过了促进和规范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为石油产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油气生产企业和资源所在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行业行为准则,确保钢铁、塑料和生活垃圾工业废物等物质的回收利用,搞好节能减排。

  4.1.2 完善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机制

  目前,针对严重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一些国家的政府制定了许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持开发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我国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激励措施。这对于石油天然气产区完善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政府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在石油天然气产区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政策,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和职工群众搞好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4.1.3 形成有利于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

  石油企业把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对于石油循环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油天然气产区可运用各种媒体普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利用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职工群众对石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企业的制度文化层面上明确制定有关循环经济的规范。在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中,不断强化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意识,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2 石油产区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

  4.2.1 按照减量化原则的要求,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水资源重复利用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节约是油气生产企业发展石油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节约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两个: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特别是引起环境污染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把污染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油气生产企业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油气生产企业应该对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老建筑有计划实行节能改造,推动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分户计量。同时,对能源使用超限者应该实行处罚,试行高峰限电、低峰奖励措施,规定所有生产单位和居民都必须节电,一旦用电超过了限制,电费将梯度增加,对超限严重者给以罚款、甚至断电等处罚。

  由于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油气生产所在地大多属于缺水地区。因此,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推进油田生产节约用水和城市节约用水工作,通过降低油田供水管网漏损率,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注水井注水净化回注和雨季雨水积蓄,强化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等系列措施,严格控制油田生产超采、滥采滥用地下水,防治地层水和地表水污染,以达到节约资金、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的目的。

  4.2.2 按照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减少污染,创造经济价值,降低油气生产成本

  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双方应该形成经济联合体,以油气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共同开发环保产业,分享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油地双方合资成立能够创造利润的以油气生产废弃废气物再利用、再循环为经营项目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

  首先,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应该充分利用油气井的伴生物、采出水等资源,变废为宝,积极开发可以利用的产品,或实现循环利用,有效降低油气生产成本。

  对油井出现的伴生天然气,油气生产企业传统的做法是让气体在高空燃烧。目前,我国有的油田已经做到了对伴生天然气的充分利用。比如,大庆油田在其一些边远地区新投产的油井,使用的小型燃气发电机组,不仅替换了惯用的柴油发电机,节约了柴油,而且年利用放空伴生天然气发电2600万度。大庆油田的经验如果在一些有伴生天然气的油井中推广,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再如,四川油田发明了一种针对不适合采用管输的伴生天然气采取的非管网加气系统进行外输的新技术,通过外输装瓶-汽车外输-埋地管束-调压阀-计量仪表-用户系统供气,供离油田较近的、居住集中的居民或汽车加气站使用,设备可在天然气枯竭时搬迁,成本较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伴生天然气的另一个处理办法就是建造地下天然气储藏库。大庆油田每年由于装置检修和季节性用气不均衡,需要放空的1亿多立方米伴生天然气。于是,油田建造了一个能够储备1亿多立方米天然气的中国第一大地下天然气储藏库。利用这个储藏库,夏注冬采,年创效益1.2亿元。9目前,国内外在探索天然气水合物储存技术、热声天然气液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为将产量较小的伴生天然气的增值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

  不同地质情况下,油田采出水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其中,不少油气井的采出水都是含有具有开发价值的盐卤水。比如,辽河油区、川中油气矿区,都有较为丰富的盐卤水资源。辽河甜水地区盐卤水含溴浓度很高,大约每7000吨水中就能提取1吨溴。川中油气矿区有的油井采出水含盐浓度高达20%。因此,在盐卤水资源丰富的石油产区,由油田与地方共同投资,成立盐业企业,对盐卤水进行加工,生产食盐、工业盐及各种化学产品,将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

  对于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油田采出水,循环使用是最大的节约和减排。目前,全国不少油田都在油田采出水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其中,大庆油田所取得的成效极为明显。通过发明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和生产密闭流程,大庆油田实现了污水的“可循环”,每年采出的4亿吨污水处理后全部回注。同时,发明的污水注聚新工艺,实现了用污水替代清水注聚合物驱油,解决了“清水用量大,采出含聚合物污水处理难”的这一世界难题。此项技术,年均利用污水5400万吨,节省清水费2.2亿元、排污费1.76亿元10。

  其次,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应该充分利用油气生产过程中有用物质转化而成的废弃物,通过化学、物理方法将其处理为有用的产品。

  油气生产使用过的废弃泥浆,传统的处理办法是做固化处理后再填埋。事实上,经过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这些废弃泥浆可以在固化后制成建筑材料,如,砖、铺路材料等。这种处理,不仅减少建筑对黏土等资源的使用量,而且还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油气生产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应该成立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和专业化废品回收厂,加大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和废纸的回收利用力度,推进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这样,不仅能回收废弃物,减少污染,增产增值,还能推动油田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收到多方面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 张逢玉,姜安玺,吕阳.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J],2007(10):66. 3. 谢光前,王杏玲.生态文明刍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4 (4) :19~22. 4 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1998 (6) : 66~69. 5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7. 3. 6袁红莉,杨金水,工占生.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3 ( 2): 157-161. 7蔺听,李培军,台培东.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1):93-100. 8毛国成,刘晓冬,纪学雁.用生物法治理大庆油田地表油污土壤[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 ( 1): 30-32. 9牟雪江,徐孚.新型贡献畅想绿色——大庆油田节能减排系列报道之一[J]. 中国石油企业,2008 (4): 44. 10牟雪江,徐孚.新型贡献畅想绿色——大庆油田节能减排系列报道之一[J]. 中国石油企业,2008 (4): 44.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