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地膜覆盖土壤; 酞酸酯; 有机质; 脲酶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王红芬 程晗煜 洪坚平
【单 位】
【摘 要】 摘要:利用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研究了北方石灰性褐土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土层中大分子化合物DBP和DEHP出现频率较
摘要:利用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研究了北方石灰性褐土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土层中大分子化合物DBP和DEHP出现频率较高,一般随土层加深而增多;在玉米苗期覆膜处理土壤中PAEs的含量高于空白处理;抽雄期和成熟期FM土壤中PAEs总量低于CK;土壤中PAEs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多而增多;土壤中PAEs含量随脲酶活性增强而降低。
关键词:地膜覆盖土壤; 酞酸酯; 有机质; 脲酶
地膜覆盖栽培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有效增产措施,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广泛推广和应用。地表腹膜后改变了土壤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环境因素,加快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能有效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调节作物生长季节,提高产量[1-4]。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酞酸酯类化合物(PAEs)是塑料增塑剂中的重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地膜、黏合剂服装、农药、肥料等行业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薄膜的广泛农用化,PAEs不断地从膜中释放出,挥发至大气、土壤和水域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生物体内(如鱼类、两栖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等) 富集,从而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损害[5-9]。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地膜覆盖栽培的玉米土壤中PAEs含量的分析,寻找地膜覆盖后各种PAEs化合物在土壤间的迁移积累规律,为土壤中PAEs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区概况和试验设计
试验区位于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实验站,土壤为发育在黄土状母质上的石灰性褐土,质地为壤土,土壤碱解氮含量 29.604 mg/kg ,速效磷 26.257 mg/kg,速效钾 95.135 mg/kg ,全氮 0.082 g/kg,全磷 0.80 g/kg,全钾 26.095 g/kg,有机质 13.071 g/kg,pH值8.15。本试验设覆地膜(FM)和对照(CK)两个处理,各重复三次,共6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4月22日播种春玉米,在苗期(5月23日)、抽雄期(7月29日)和成熟期(9月24日)分别采样,采样深度为0~20cm,分四层(0~5cm,5~10cm,10~15cm,15~20cm)采样,每个小区取9点混合样作为该小区的代表样品。
1.2土壤中酞酸酯(PAEs)的测定方法
1.2.1土壤样品的前处理
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并加以改进[10]:(1)提取:称取鲜土10g,加入乙腈15ml,振荡5min,超声萃取10min,3000rpm离心10min,将上清液移入100ml摩口三角瓶中,重复上述操作合并上清液。(2)萃取:取15ml上清液至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100ml 5%的NaCl溶液,25ml正己烷振荡5min,用100ml三角瓶接用下部NaCl液,250ml摩口三角瓶接正己烷液,将上一NaCl液移入同一分液漏斗中,加入25ml正己烷重新振荡5min,用三角瓶接NaCl液(弃去),同一250ml摩口三角瓶接正己烷液,将正己烷液在旋转蒸发器上40oC水浴浓缩至略小于10 ml 。(3)分离:先用5ml正己烷活化弗罗里硅土柱,然后加入浓缩液,安好接受器,以1ml/min的速度将液面降至柱层上,同等速度加入50 ml正己烷(用100ml三角瓶接正己烷淋洗液,弃去),加入100 ml含有5%乙腈的正己烷液,以1ml/min的速度洗脱(用250ml摩口三角瓶收集洗脱液),旋转蒸发器40oC水浴浓缩收集的洗脱液至略5 ml左右,将浓缩后的洗脱液无损的转移到10ml离心管,N吹至1ml,用正己烷定容。
1.2.2 GC分析条件
本试验检测由瓦里安GC3800完成。色谱柱为Varian CP8955,VF-5ms(30m×0.32m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GC分析条件:100℃(2min) 25℃/min 150℃ 10℃/min 240℃(2min) 5℃/min 260℃(4min),进样口温度为250℃,FID检测器温度为300℃,载气为N2(2ml/min),不分流进样(60sec),进样体积为1μl 。酞酸酯定量用峰面积和外标曲线法。PAEs含量用mg/kg表示。
1.2.3试剂
正己烷、乙腈等均为进口色谱纯,二次水用超纯水机制备。
PAES标准储备液用正己烷配制。
1.3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按常规方法测定,其具体参见文献[11];脲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次氯酸钠比色法[12];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土层中DBP和DEHP是出现较频繁、含量较高的PAEs种类,而覆膜处理苗期土壤中PAEs总含量明显高于CK,说明覆膜处理在提高地温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了一定的PAEs污染;但同时也能阻止外界环境中的污染物进入土壤。
2.1玉米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对PAEs总量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苗期FM土壤中PAEs总量较高,高出CK中PAEs含量的36.3%,抽雄期和成熟期FM土壤中PAEs总量低于CK,可能是因为玉米苗期(5月上旬),地膜与土壤接触过程中,地膜中的酞酸酯类物质会慢慢溶出,吸附在土壤有机颗粒上,但由于土温较低,微生物活动不剧烈,数量较少,PAEs的降解速率较慢,因此苗期土壤中PAEs含量会较高;随气温升高(抽雄期和成熟期在7月中旬到9月中下旬),玉米生长加速,根系新陈代谢活动旺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C源增加,微生物数量随之增加,加快了PAEs的降解,所以土壤中PAEs的含量会随玉米生长而逐渐减少。在抽雄期和成熟期CK中PAEs含量会比FM高可能是由于大气温度较高,周围环境塑料制品中PAEs的挥发,吸附在有机颗粒上落入土壤中。
表1-土壤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分析结果mg/kg 时期 处理 采样深度cm DMP DEP DBP BBP DEHP DOP 苗期 FM 0-5 - - 0.50 - - 0.06 FM 5-10 - - 0.71 - 1.53 - FM 10-15 - - 0.70 - 1.49 0.12 FM 15-20 0.03 - - - 2.64 - CK 0-5 - - - - 1.64 - CK 5-10 - - - - - - CK 10-15 - - 0.89 - 2.60 - CK 15-20 - - 0.45 - 0.13 - 抽雄期 FM 0-5 - - - 0.23 - 0.09 FM 5-10 - - - - - - FM 10-15 - - 0.48 - 0.24 - FM 15-20 - - 0.67 0.26 1.13 - CK 0-5 - - 0.66 - 1.29 - CK 5-10 - - 0.75 - 1.80 0.32 CK 10-15 - - - - - CK 15-20 - - - - - - 成熟期 FM 0-5 - - - - - - FM 5-10 - - - - - - FM 10-15 - - - - - - FM 15-20 - - - - - 0.02 CK 0-5 - - - - - - CK 5-10 - - - - - - CK 10-15 - - - - - - CK 15-20 - - - - - 0.11 注:“-”表示未检出
2.2玉米各个生长期不同处理酞酸酯含量
由图2可以看出,覆膜处理土壤中玉米各个生长时期土壤中PAEs含量是苗期﹥抽雄期﹥成熟期,而各个生育期内土壤中PAEs含量又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可能原因是苗期玉米植株根系较小,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活动不强烈,数量较少,使得进入土壤的酞酸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速率缓慢,当土壤温度随着气温的升高(抽雄期、成熟期气温明显高于苗期)而升高时,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数量增加,使得土壤中的酞酸酯类物质的生物降解速率加快,因而测得土壤中PAEs含量会是成熟期﹤抽雄期﹤苗期。
从图3中可以看出CK处理苗期在0-5cm、10-15cm、15-20cm土层检出PAEs,其中10-15cm土层中PAEs含量最高;抽雄期0-5cm、5-10cm土层检出PAEs,其中5-10cm土层中含量最高;成熟期只在15-20cm土层中检出PAEs。
2.3玉米生长各时期不同土层酞酸酯含量的变化
由图4可以看出覆膜处理苗期0-5cm、5-10cm、10-15cm土层中均检出DBP,含量分别为0.5mg/kg、0.71mg/kg、0.70mg/kg,且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5-10cm、10-15cm、15-20cm土层中均检出DEHP,含量分别为1.53 mg/kg、1.49 mg/kg、2
由图5可以看出覆膜处理抽雄期10-15cm、15-20cm土层都检.64 mg/kg,且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测出DBP,含量分别为0.48g/kg、0.67 g/kg,且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加大;10-15cm、15-20cm土层都检测出DEHP, 含量分别为0.24g/kg、1.13g/kg,且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加大;在0-5cm土层中检测出DOP和BBP,含量分别为0.09 g/kg、0.23 g/kg,
2.4PAEs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图6是检出PAEs的土壤与其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土壤中PAEs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多而增多,而且被检出的通常是DBP、DEHP、DOP这些大分子的化合物,与国伟林、王西奎[13]的结论一致:PAEs在环境中的迁移情况与其烷基长度和结构有很大关系,PAEs烷基越长越易于被有机物吸附。
2.5PAEs含量与脲酶活性的关系
从图7和表1可以看出土壤中PAEs含量跟土壤中脲酶活性相关,大致趋势是脲酶活性增强时PAEs含量降低。在玉米苗期对N素养分的需求量较少,所以苗期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在抽雄期~成熟期的玉米生长旺盛期对N素养分的需求量增大脲酶活性增强,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有效养分的释放,促进玉米生长;图8和图9表明在土壤剖面中,脲酶活性大致变化趋势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质含量相关,当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时土壤酶活性增强,既促进了土壤养分的转化,又加快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14]。
3 结论
土壤中含量最多的是DBP、DEHP和DOP这些大分子的酞酸酯类化合物,通常是在10-20cnm土层中被检出,而小分子的DMP、DEP等化合物很少被检出。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中PAEs的含量会有所变化,其中苗期两种处理的土壤中PAEs含量都最高,可能是由于苗期(5月上旬)地温较低玉米根系生长新陈代谢速率缓慢,土壤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和能源较少,数量较少,影响PAEs的生物降解;抽雄期和成熟期玉米生长旺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充足,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加速了PAEs的生物降解。烷基链较长大分子PAEs化合物DBP、DEHP、DOP等会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多而被过度的吸附。因此覆膜种植给农业带来增产效益的同事,也给土壤带来了一些污染物。腹膜后苗期PAEs含量较高,而且酞酸酯类污染物的种类比未覆膜的土壤中的种类多所以建议农民在使用地膜时应尽量选用正规厂家的农用地膜,从源头上减少PAEs;同时,施肥上应注意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少施化肥,配合中耕,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以保证土壤空气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同时也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利于有机质、各种养分的转化,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参考文献
[1]王永珍,刘润堂,张剑国.地膜覆盖导致番茄早衰的生理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4(1):60一62.
[2]牛一川,姚天明,安建平,等.地膜覆盖栽培对冬小麦衰老进程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90一92.
[3]李洪勋,吴伯志.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理效应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3,(6):46—48.
[4]王丽娜.不同颜色的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J].杂粮作物,2004,24(3):162— 163.
[5]邱东茹,吴振斌,贺锋. 内分泌扰乱化学品对动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6):52~55.
[6]陈玺,孙继朝等. 酞酸酯类物质污染及其危害性研究进展[J] .地下水,2008,30(2):57-59.
[7]牛静萍,刘亚平等.2006黄河兰州段环境激素的污染水平[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3(6):527-529.
[8]邵晓玲,马军. 松花江水中1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初步调查[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28(9):1910-1915.
[9]Cautreeds W,Van K Cauwenberghe,Comparision between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Suspended Matler at a Background and an Urban Station[J]. 1977,8;79-88 .
[10]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
[1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86.296-297
[13]国伟林、王西奎 环境中酞酸酯的分析测定及迁移、转化研究.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6,10(3):39-42
[14]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86.1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