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科学研究伦理”课程: 培养研究生科研伦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科学研究伦理,研究生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裴淼

【单   位】

【摘   要】  [摘要] 科学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与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相对于国外高校对科研伦理的重


  [摘要] 科学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与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相对于国外高校对科研伦理的重视,我国大专院校对在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伦理的培养和考核显得有些薄弱。本文从国际社会对科研伦理的重视和推广出发,介绍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伦理的培养现状,并以亲身承担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伦理课程为案例,初步探讨我国大专院校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科学研究伦理,研究生

  科学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与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1]科研成果要造福于人类社会,需要用科学研究伦理予以规范。这一原则对任何科学研究、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都是必须时刻遵守的。但是,2006年“汉芯造假”[1]和“黄禹锡干细胞造假” [2]两件事发于高校的造假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伦理关系的重新审视,对学术界、尤其是高等学府学术规范的高度关注和质疑。

  这两起科研造假丑闻不是孤立的,而是众多类似事件中相对引人关注的。它们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使人们对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其连锁反应是包括《科学》在内的这类刊物对所有东南亚作者的文章进行重新核查;“汉芯造假”不仅使国家蒙受了巨额的财政损失,还使教育界、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蒙羞,更使我国着力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的努力受到冲击。在两国严厉处理这两起事件的同时,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如何杜绝类似学术丑闻的再度发生上。除了政策、制度、法律和舆论手段的利用,更多的业内人士呼吁要充分利用教育的手段提升在职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未来科研人员(即高校研究生)的科研伦理素养,防患于未然。

  本文将从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科研伦理的重视和推广出发,介绍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伦理的培养现状,并以亲身承担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伦理课程为案例,初步探讨我国大专院校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科研伦理的重视和推广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物医学实验中虐待人体实验对象的披露引起了公众对科学研究中伦理问题的注意和思考。1979年美国的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下属的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在国家科研法案(National Research Act, 1974)的基础上撰写了贝尔蒙特报告(Belmont Report),[2]确立了生物医学和行为学研究的三大基本伦理原则,即尊重个人(Respect to persons)、有利(Beneficence,其中包括不伤害, Do no harm)和公正(Justice)。这些原则被界定为广义的研究伦理原则,成为后来许多具体学科研究领域中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标准。

  随着各国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更注重考虑其所作研究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公益性,研究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和推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国际准则和政府文件参与到科学研究伦理的建设和实施中,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纽伦堡法典(The Nuremberg Code, 1947)、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 1996; 2000修订)、医学遗传学和遗传学服务中的伦理问题的国际准则建议(世界卫生组织, 1997)、以及国际性研究中的伦理与政策问题(美国国家生命伦理学顾问委员会报告, 2001)等等。各国的高等学府也纷纷参与到科研伦理准则的实施中,其形式包括设立专门的研究伦理机构,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和香港大学的人类生物学研究伦理委员会(Human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for Non-clinical Faculties)以监控大学教师或学生从事研究时的伦理问题[3];或者开设研究伦理学的课程,例如加拿大UBC大学开设了“人文研究伦理学课程”(Ethics of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内华达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将研究伦理定为必修课程等。

  对不符合科学研究伦理准则的行为,各国高校出台严厉的惩戒措施,尤其对作弊、剽窃等不规范现象的惩罚极为严厉,例如华盛顿大学、香港大学等对学生有作弊或剽窃行为的科目以零分计;更为严厉的惩罚是暂停学生的学业,甚至开除学籍,例如美国肯塔基大学、或英国的利兹大学。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伦理素养的培养现状

  相对于国外高校对科研伦理的重视(包括专门机构的设立、相关课程的开设、辅助规章或手段的利用、以及专项考核制度的建立),我国大专院校对在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伦理的培养和考核就显得有些薄弱。在我国,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还是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或方案,都存在忽视培养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倾向,[3]即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对其思想政治素养也有所提及,但对于科学研究中的伦理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则显得空泛而缺乏可操作的评价。[4]

  伦理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并非新鲜事物,许多学校为研究生开设的哲学类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些高校还设立了伦理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中心(人民大学)、或是应用伦理学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使研究生认识到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某些新鲜事物的涌现,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伦理道德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对科学伦理的尊重和遵守,也因此在大专院校中增设了某些应用伦理学的科目或课程,例如,生态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生物伦理学、医学伦理学。

  但是,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以“高校研究生课程”和“科学研究伦理”为关键词查询,并结合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地高校主页中提供的研究生课程资料,结果表明几乎没有高校开设过普遍意义的科学研究伦理课程。尽管有很多高校和学者都认识到增设科学研究伦理课程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3][4][5]但这一意识还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导致研究生不能全面了解科学研究伦理规范,研究过程中伦理意识薄弱,对研究价值的判断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错误的认识,从而很难抵御外界的诱惑,失范行为也在所难免。集中表现为:不适当的操作和伪造数据、论文撰写时的剽窃和抄袭、论文发表上的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等。

  针对不容乐观的培养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改善作为我国学术共同体成员和接班人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尤其是其伦理意识和能力。开设科学研究伦理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三、科学研究伦理课程:培养研究生科研伦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人所在单位是隶属高校的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单位,独立招收的学生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布在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信息科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单位学术委员会认为遵守研究伦理原则是每一位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先导性地在全校第一次开设“科学研究伦理”为研究生学位基础课。我有幸成为第一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整个研究过程如何判断和处理有关伦理的问题和事件。

  (一)从学生科研伦理素养的现状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针对研究生科研伦理意识薄弱、判断和处理研究过程中伦理问题技能欠缺的现状,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呈现较强的应用性,目的是通过讲解、阅读、讨论、报告和练习,培养学生遵守伦理规范的意识,并训练其在研究实践中应用学术规范的实战技能。

  课程内容涉及现代科学研究伦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定义;科学研究伦理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研究过程中的伦理决策和可能存在的涉及伦理的问题;各个学科的科学伦理准则以及具体案例的列举和解说;知情同意;剽窃的定义和预防等。其中,科学伦理准则是重点内容,主要和学生探讨以下三个方面:被研究对象的合法权益保护(例如:尊重个人的意愿、确保个人隐私和知情权)、研究的无害性(例如:不危害研究对象的身心、不危害社会道德)、客观性(例如,避免剽窃、客观分析、如实呈现研究结果)。

  课程后期进入“客观性”科研伦理准则的讨论,涉及到剽窃、研究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的呈现等问题。其中,剽窃是社会上对学术界提出质疑最主要的方面,也是舆论曝光最普遍的学术腐败现象,这一话题同样引起了选课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他们有的关注剽窃丑闻、有的介绍西方国家的相关做法以资借鉴、有的思考剽窃产生的原因、还有的搜索避免剽窃的手段与全班共享。

  在讲解讨论了“剽窃”这一在国内学术界严重的、不规范研究伦理现象后,同学们的困惑也随之而生,即如何在论文写作中更好地避免“不规范”的指责呢?利用在香港大学修学 “Thesis Writing”(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的资料,以及多年大学英语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在撰写(特别是英文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常用的写作技巧,以案例和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思考、练习和知错、改错中学会分析文献的内容,总结文献的要点,正确引用文献的能力。

  (二)以网络等教育技术手段为辅助,以阅读和讨论为途径,培养学生科研伦理意识

  学生根据学科背景的不同,分为动物被试研究、生物医学研究(包括基因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5个小组,从而更方便组内的沟通和组间的交流。

  为了使课程更具时代特色,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特点,使沟通更顺畅、更真实、更自由,该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网络资源,在所在大学“木铎金声”网络论坛(BBS)中开设了“科学研究伦理课程专用版面”(课程BBS),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空中平台。这一手段的使用拓展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化地承载着课程资源的共享、思考和困惑的表达、不同意见的冲突和交换等。而且,这个课程BBS是公开的,即便是没有选择此课程的同学也能浏览,并以“客人”的身份发表意见和建议。

  另外,为了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也采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除了教师对课程主体内容的讲解外,学生也更多地走上讲台。之前他们要作的是根据课程大纲通过学校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查找和所在小组学科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经过判断,选择1到2篇核心参考文献进行精读,提取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组内相同学科间的信息和内容交换,经过再加工和提炼,形成该小组的发言提纲,最终以PPT的形式上传到课程BBS上,然后在课堂上由该小组选派的代表进行陈述,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质疑和评判。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了文献的检索、诊断和阅读、总结和批判地分析文献、以及在文献的基础上析出自身观点等从事研究必经的程序和技能。

  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开始从阅读、讨论中建立起科研伦理意识。通过他们发表在课程BBS上的感想可以看到,“意识”、“思考”成为关键词。 Through the course, I realized how important the investigator pays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before, in, and after the study. We, as a researcher,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to the security of the subject.(chenyuxia12, 2007.10.18) 我想开设这门课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伦理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也许有些问题是我们不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伦理原则,规范我们的研究。(zhangxuhui , 2007.11.20) 科研伦理这门课促使我们思考以前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的科研伦理方面的问题,思考在科研中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思考怎样能够在科研与伦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zhangsu , 2007.11.20) 从上述学生的言论中不难发现,学生们认识到科研伦理对研究的重要价值,并已经明确要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守科研伦理的规范。

  (三)以案例为导线,启发学生从体验出发加深认识,培养处理研究中伦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研究伦理准则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我把筛选后的、有价值的案例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研究存在的伦理问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在全班展示。在这个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学会从准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科学地、符合伦理规范地设计研究,确保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中遵守科研伦理的准则和规范。

  更可喜的是学生渐渐地将其自身参与的研究课题带到课程中,其中涉及研究过程、自己在研究中的体验、困惑和问题。以“保护被研究对象合法权益”准则为例,一位学生参与了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觉得和儿童在测试过程中的沟通有些不顺畅,同时又要努力、准确地完成任务,引发了这样做是否归属“科学伦理”的疑问;另外一位同学回应到儿童作为易受伤害的人群,研究者一定要特别的关注,并温和地引导。有关对这一准则理解和遵守的学生意见包括: 通过这次经历,我觉得贯彻科学研究伦理规则,一方面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和文献来提高自己的认识,科学有效地收集数据;另一方面,我觉得更关键的,就是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尤其是以儿童为施测对象时,能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状态,这样做不仅对儿童有益,而且测验效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sunyp, 2007.9.27) 想起第一次上科学研究伦理课时裴老师让我们讨论什么是伦理,那时候对这个问题还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不过从那次课起,我们就开始了对科研伦理问题的讨论和思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是通过这一过程我逐渐感受到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最重要的莫过于将自己的感悟应用与研究实践中,设身处地地为研究参与者考虑,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weina, 2007.12.29) 最终行为和科学研究小组专门就这个话题作了小组发言,介绍了西方在做儿童研究方面所牵扯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状况,并提出将有效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整合进科学研究中的合理建议(课程BBS,jessiejli, 2007.11.8)。这些来自学生的声音体现了该课程在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方面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以学生实际处理科研伦理问题的能力为对象,进行多元考核

  课程设立之初即以学生的体验和认识为主,考试所占比例较小,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讨论、思考和报告)作为评估的指标体现到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中。课程评估具体分为课程参与30%(课程BBS在线讨论15%,课堂发言和讨论5%,课堂报告10%),考试45%,知情同意书20%,出勤5%,。

  知情同意是研究伦理必须遵守的原则性要求,因此课程将此内容设计在考核范围之内。要求学生参考样本,根据参与、了解或设计的研究写一份知情同意书,其中涵盖充分的研究信息,并呈现被试对信息的理解、被试的自愿参与,特别是确保脆弱人群的意愿和隐私等方面的思考和手段。考试针对客观性的科研伦理准则,从避免剽窃的方面出题,让学生判断提供的选项是否属于剽窃的范畴,并为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和讨论,科学研究伦理课程圆满结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近85%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达到良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在研究过程中的伦理意识,积累了相关专业知识,训练了处理伦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本文通过课程案例初步探讨了国内高校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培养高校研究生的科研伦理素养。但除了学校教育,提升科研伦理素养是一个立体化地全社会参与的概念。这就需要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保障科学研究的健康和谐环境;国家设立专门的科研伦理机构,建设针对科研失范行为的监查和惩罚制度;高校学生的指导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负责人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创设求实、求真、求美的、规范的科研氛围;媒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等。

  参考文献:

  [1]孙君恒. (2004). 研究伦理学在西方的兴起.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40-43.

  [2]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1979). The Belmont Report: Ethic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research [Electronic Version].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8 from http://www.emerson.edu/graduate_studies/upload/belmontreport.pdf.

  [3]江新华. (2003).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 72-76.

  [4]姜春林. (2007). 论理论科博士生科技伦理素养及提升路径. 技术与创新管理, 3, 69-71.

  [5]陈朝汆. (2001). 加强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探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2), 30-33.

  [1] 陈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0年3月回国后,曾负责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2006年年初,在历时几个月的调查后确认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 [2] 黄禹锡,韩国首尔大学教授,全球知名生命科学家。但经过调查证实,黄禹锡并未如他所宣称地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出了匹配的胚胎干细胞系,而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也属于伪造。 [3] 任何需要从事研究的大学职员或在校学生都必须经历伦理批准程序,对即将进行的研究作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研究过程的论述。只有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研究方可继续。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