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出版传媒
全民阅读:让书香弥漫神州大地
发布时间:2017-10-13 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 访问:
 src=/uploads/171010/171013/1-1G013204551H2.jpg

   201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全民阅读活动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氛围在神州大地日益浓厚。 
  2016年8月25日,以“爱阅读,爱生活”为主题的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九州/cnsphoto
  □本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10月1日凌晨3时左右,北京市新华书店的首家24小时书店——花市书店内,不少读者流连书香间。这是北京市的第三家24小时书店。
  “全国已经建立20多家24小时书店,还有一些城市开设了24小时图书馆,书店和图书馆的深夜灯光成为许多城市激动人心的风景。”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近日颇为兴奋地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氛围在神州大地日益浓厚。
  立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随后“全民阅读”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中央从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多角度对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决定将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接近完成,这一法规必将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重要动力和保障。”在聂震宁看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任务,是一个重要起点。“近5年来,‘全民阅读’已经成为社会热词。改善国民阅读状况,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强大的动员能力,也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和热情参与。”
  5年来,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吉林等省和深圳市相继出台了全民阅读地方法规,其他许多省份也正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立法工作。
  201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随后,各地也积极推出落地政策。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促进阅读发展的相关政策。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5年来,从中央到各部委的工作规划看,全民阅读作为战略的特征日益凸显;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看,推动全民阅读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已经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还是呼之欲出的《公共图书馆法》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都对全民阅读工作作出了科学定位和有力的服务保障。从组织建设和工作层面来看,全民阅读机构不断向下延伸,工作被广泛写进各级政府责任体系。
  示范引领:播种阅读理念
  “刚刚到了100期,真的是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这一活动有效地营造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读书氛围。”以自己所主持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为例,郝振省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活动遍布天涯海角,自觉性十分浓厚,全民阅读正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抓手。
  5年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成为倡导全民阅读的榜样力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书香城市”“书香家庭”“阅读节”等各类公益项目创新推出,图书展会层出不穷。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南国书香节”、“书香中国万里行”、“红沙发”系列访谈等已成为知名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全国31个省(区、市)共开展了1.3万多场群众性阅读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6000万人次,覆盖人群近8亿。
  “只有让更多群众读有所得、乐在其中,阅读才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聂震宁看来,全国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引起了各界群众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相关行业服务全民阅读的水平明显提高。
  “大家已经更多地从国际背景、中国道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来看待全民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郝振省认为,中国人已越来越意识到,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首先成为阅读强国。
  力量汇聚:滋养阅读生态
  “一切渐入佳境。截至今年9月,全国31个省(区、市)的210个城市,共落地800多家亲子图书馆,拥有1.2万多名领读者……过去的5年里,悠贝和众多阅读推广机构在全国累计开展的阅读活动数以亿计,持续地影响各地打造‘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城市’。”9月28日,站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悠贝总部,悠贝亲子图书馆创始人林丹心里有乔迁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悠贝对于阅读的坚持与探索,是书香中国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创新园社区的雪绒花小书屋,依托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于2014年1月对外开放。小书屋配备5000余册国内外优秀儿童绘本,并通过微信公众号、云图书馆、线下活动等方式发动亲子家庭参加阅读体验活动,截至2017年9月,共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千余场,服务儿童超1万人次。
  目前,在全国,农家书屋在不断完善,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形式的读书会遍及校园、机关、企业、社区。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有公益属性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投身于全民阅读,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活跃力量,并成为新兴活力。”阅读推广人、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坦言,得益于全民阅读大环境,第二书房在过去的4年里开了32家店,其中4家是直营店,遍布北京、天津、重庆、长沙、宁波、西安、临汾等地。
  5年来,神州大地阅读“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不断被缩短,阅读地标——国民的“精神地标”正在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更广泛区域,全民阅读新生态正在形成。
  融合发展:助力数字阅读
  《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突破3亿,其中,“80后”“90后”成为数字阅读的主体。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数字化阅读率从32%增长到68%,提高了36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为数字阅读注入发展的动力。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的面世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人工智能和有声内容的开发效果和使用感受获得显著提升。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出台了推动数字阅读发展的具体政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了20家新闻出版重点实验室,还将推动国家全民阅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34家国家公益性推广优质阅读内容数字化传播平台。
  作为新型阅读方式,中国数字阅读正呈现平稳、有序、快速发展,产业生态环境日渐成熟。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倾力打造的“智慧书城”APP正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免费送货上门的便捷购书服务。
  阅读永恒,载体创新。如今的中国,阅读成为最动人的风景,“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喜迎十九大·看变化》回顾
  1. 8月4日 法治建设:为行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2. 8月11日 精品工程:凝心聚力攀高峰
  3. 9月5日 中国电影:阔步迈入世界电影“强林”
  4. 9月8日 行政管理改革:放活管好助力行业发展
  5. 9月11日 出版走出去:融入国际“朋友圈”
  6. 9月19日 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7. 9月20日 公共服务:从“心”出发走新路
  8. 9月22日 中国印刷:企稳缓升 “黏性”增强
  9. 9月26日 “扫黄打非”:为党和人民守好文化阵地
  10. 9月28日 科技创新:广电转型升级新动力
  11. 10月9日 影视走出去:蹄疾步稳助推民心相通
  12. 10月10日 人才机制创新:造就行业中坚力量
  13. 10月11日 版权保护:力促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不过到了抗战结束后的那几年,共御外敌的特殊局面消失,大家还得回到民权与民生问题上来,而这时国民党积累...
热门期刊
抗战文化研究抗战文化研究
《抗战文化研究》(年刊)辑刊以抢救和保存中国抗战文化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遗产,弘扬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抗日战...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创刊,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工商大学主办,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275/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
生态科学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98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也是中国惯性技术领...
译林译林
《译林》杂志,双月刊,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译林出版...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