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差异
(一)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
中国历来推崇的是直接教育,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老师总是想把最正确的观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害怕学生接受了错误的思想。中小学生会不断被灌输正统思想,包括什么是对,怎样做是对,做怎样的人,却很少让他们联系身边的实际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会完整的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但是出了校门却不能明确的说出中国的国体。而中国学生也习惯了这种传统式的教学,他们喜欢做笔记,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出错。与之相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间接教育,他们往往是按“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过程展开,其中无不贯穿学生的思考活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对所要接受的知识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真正的将其植入脑海。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惯于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美国灌输的是一种怀疑式的学习,这就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
(二)单一教育与渗透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显得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和僵化,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强化。虽然国家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但迫于升学的压力,显然这些课程被重视的不够,因此投入和收效是不成正比的。此外,很多家长持成绩至上的态度,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再者,社会途径更是有待加强,广大的博物馆和少年宫没有很好的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它们不应该仅被当成一个场所,更是传播一种精神的渠道。图书市场上适合青少年的高质量的教育类读物还很缺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也是越来越少。这样的公益性投资也许短期内不会获利,但是它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长久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很不发达,但随着物质文民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社会终将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相对而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渗透式的。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都参与其中,对于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美国的优势等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且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如儿童读物都包括华盛顿和林肯的故事。 宗教和美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美国政府更是很好的利用了宗教来宣传资本主义制度,“上帝保佑美国” 这样的口号是存在于《美国宪法》中的。美国人从出生就接触宗教,信仰上帝,爱美国,爱资本主义,一旦这两者结合起来,威力是巨大的。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发现两者各有长短,呈现一种互补、互通的态势。中国重直接灌输,美国重间接渗透;中国重社会实践,美国重社会服务;中国重政治性,美国重宗教性。具体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美国大学间接渗透方法的长处是不受课时和教室的限制,能延伸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生硬说教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等不同感情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应借鉴其有益做法,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中国特色的间接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当然,间接渗透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难以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进行准确评估。而我国直接灌输方法能克服这方面的缺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面对面的系统理论教育,但这种方法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互动难以开展。并容易出现“满堂灌”现象。因此,我们应善于把直接灌输方法与间接渗透方法有机结合,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多样与主导相依托。
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形成的。实际上,世界并不存在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因此,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由于学生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他们的思想实际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的不同层次,其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也存在着不同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对学生要经常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情况,有针对地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代际急剧细化,思想特点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采用更加多样的方法。美国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特点,较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互动,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理论与方法的繁多,也会造成选择和使用的混乱,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倾向。因此,我们强调教育方法多样性,并不否定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和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旋律,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法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些主导性和主渠道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的方向。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主渠道的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建立机制,注重合力。
我国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理论灌输的同时,一直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而美国大学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方面,颇有特色,而且各地方政府重视,并拨出专门经费,有一定机制保证,社会各方面也能大力支持配合。还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与毕业资格挂勾,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结合自身国情,进一步健全有关制度,并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做到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日常化。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生的思想品质启蒙,首先得益于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是个大学校,如果社会的道德环境恶劣,正如古语“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再好学校的学生也会在社会的染缸中染上杂色。净化育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合作。我们要打造一个理想、法制、纪律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建立自律和监督相统一、引导和约束相结合、道德和法律相辅佐的大教育运行机制,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模式。
总之,探究是为了鉴别,鉴别是为了吸收精华。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的差异不应成为学习、借鉴的羁绊。我们要在认清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现实的基础上,挖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进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