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推进文化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还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环境,就是要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与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之间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我们应该从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主权的高度,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没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没有不同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就没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的特殊环境。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性的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把民族的利益作为衡量和择取西方文化的标准。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改造,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新的本土文化。这样既具世界性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和国家文化安全,为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既开放又和谐的文化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以人为本,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过去,我们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着眼点是管理、教育人民群众,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这就要求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是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站在时代前列,创造出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开展与时代旋律合拍、与生活节奏同步、与人们兴趣相投的社区文化、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所能,使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的过程成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成为教育人、引导人、团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