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三个贴近”,达到“四新境地”,解决“五个课题”,实现“六个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思路;理论;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根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任务、新要求,提出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思路。
一、做到“三个贴近”
教学内容力求贴近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社会大背景;贴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实大课题;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生活大舞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要管用。
二、达到“四新境地”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开阔新视野,进入新境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解决“五个课题”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活动,解决以下五个课题:
1.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其他各种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2.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图谋,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永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情况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以及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腐败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坚持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
4.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从温饱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已经把昨天的美好生活理想变为今天的美好现实生活,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发扬新时期的伟大创业精神,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5.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适应新的要求,走上世界经济文化大舞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者、强者和推动者。
四、实现“六个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问题研讨、社会实践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校内教师讲课与校外专家报告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讨论、答疑、讲演、辩论、参观、社会调查列入教学日程,形成制度。有条件的学科,逐步实行以论文答辩代替应试型的期末考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大思路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三”、“四”、“五”、“六”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三个贴近”是教学原则,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四新境地”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指标系统,其中接受新思想是教学的切入点,树立新观念是教学的着力点,开阔新视野、进入新境界是教学的落脚点;“五个课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即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及前瞻性;“六个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