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论体系、一门学科的建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比如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与抽象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其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其形成又跨越了一定的历史年代。因此,我们认为,建构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较为适宜。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照理论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归纳出基本规律和特点。比如在叙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时,应该体现其认识的历史过程,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等顺序安排和建构,尊重的就是认识发展的历史性。其中应该注意的就是,应该充分体现并关注到每一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摆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论和范畴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的限制,以理论和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叙述和编排。比如,在安排理论基石的顺序时,应按照先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的明确,再有市场经济论、动力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论等的阐述,其间依据的就是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比如,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时,应该体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等的关系来建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大内容下面的分层次内容,也要注意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应该只是事实的罗列。一般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关系进行安排。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和独立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两者的统一与结合,即“史”与“论”的统一。比如,在阐述改革开放后几代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历程时,一般在尊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的历史顺序的同时,一定不能把几代领导集体的思想割裂开来进行叙述,因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创立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在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特别注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概括。因此,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必然、必须是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三、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架构的初步设想
基于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我们以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应该从抽象出其基本范畴为起点,以概括出其围绕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以归纳出其基本理论为基石,以实践形态的战略部署为其证明和应用,依据一般学科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建构方法,搭建起既全面系统、又逻辑严密的整体架构。
(一)以两大基本范畴为起点
构建一个理论体系,首先必须抽象出该体系的基本范畴,这是理论的基本细胞。一般来说,一个理论体系有其形成的基点范畴和贯穿始终的中心范畴。基点范畴是该理论体系全部内容的逻辑起点,也是该体系中最普遍、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中心范畴是该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是全部理论、原理得以展开的逻辑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点范畴是物质、意识、商品、阶级等;中心范畴是实践、革命、资本、剩余价值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点是确定中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历史定位,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说,其基点范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应该是发展和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生存、巩固的问题,也才能彰显其优越性,才能完成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发展又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即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在社会发展中也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其中心范畴。
(二)以三大基本问题为主线
理论体系的主线是其基本范畴、理论得以围绕展开的中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就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一是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和深化程度;二是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个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因为围绕同一个主线而展开,在回答这三大问题中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格和理论目标。
(三)以五大基本理论为基石
理论基石是搭建一个理论体系的地基,是该理论得以成为体系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所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学说的提出和阐述都以此为根基。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可以归纳出五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是先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搞不明白、回答不科学,整个路线都不可能走对。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多失误都是因为这一根本问题没有正确解决导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就是因为该理论体系建立在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正确认识这个基石之上,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定论,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部署、目标等的科学定位,才会有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问题的展开。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理论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党的十三大做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为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为设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为拟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提供了正确的现实方位参照,以此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因此,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基础。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革的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整个人类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就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新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中国发展模式打下了基础,也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难题找到了更为积极的方式途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制基础。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没有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和军队等各方面建设,都不可能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新举措和新道路,就不可能有当今中国所实现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和进步。因此,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懈动力。五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