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掩人耳目,谋取升迁资本。某些领导干部利用人们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心里,借以名声和荣誉的光环来粉饰自己,以“一俊遮百丑”,有效的保护和掩盖腐败行为:争名夺利,用名生利,扬名隐利。也借机炒作自己,抬高身价,为升迁拼凑条件。近年来舆论披露的类似现象已不少见,不胜枚举:有些被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月前还刚获得“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教师”等奖项。报载,桂林市无线电二厂原厂长和党委书记曾庆坚也曾有过“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劳模”、“桂林市劳模”、“桂林市优秀厂长(经理)”、“杰出青年企业家”的许多光环[4],成为广西桂林市企业界风光一时的人物,然而,却被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因贪污罪判无期徒刑,从一名“优秀厂长”沦为阶下囚。
3、以学谋名,钻营政治之术。这种腐败现象的危害不可小觑。秘书代劳著书立说,领导干部不劳而获,必然造成领导干部的思想懒惰和能力退化,不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表面上看,这是一种附庸风雅,实际上是伪学求仕,争名于朝。他们对发表文章、出书的本身并无多大兴趣,感兴趣的只是文章和书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彰显“才能”,提高知名度,进而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为谋求个人升迁捞取资本,成为获取利禄的终南捷径。从本质上说,这与伸手要官、搞“虚假政绩”并无区别,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4、影响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弄虚作假,藏忧护短,这种行为尽管多年来执法机关都严厉查处,但都因“ 数可谋私,”、“数可出官”的趋利性,不少官员不惜铤而走险,愈演愈烈。致使有些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影响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和中央的权威性,妨碍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这种行为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助长了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毒化了社会环境,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腐败行为。
5、揠苗助长、竭泽而渔。短期行为的轰动效应,片面追求一时的繁荣、一地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数量的扩张,其实都是急功近利, 做表面文章。靠高投入、高负债、高消耗,寅吃卯粮,突出政绩, 以显个人的超凡“才能”。其结果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递减、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牺牲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党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灾难,遗患无穷。
三、领导干部沽名钓誉行为根源
沽名钓誉行为作为一种痼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从客观上讲,体制的不完善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在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还不健全。(1)干部政绩的评判标准和体系还不够规范,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考核指标不能正确地反映一个干部的全部工作,并容易形成错误导向和畸形激励,促使一些干部片面追求数量化考核指标而放弃其他方面的努力,甚至为追求某些指标而弄虚作假。政绩考核上的失真,导致用人失察。(2)领导干部异动过于频繁。政贵有恒。然而,一些地方的“一把手”走马灯似地轮换,新的施政纲领刚推出,未见实效又中场换将。有的在干部年龄上搞“一刀切”,界线越划越低,致使干部无法沉下心来干实事,只好急功近利,快出“政绩”。(3)干部任免制度有待完善。广大群众最清楚谁在为自己谋利益,谁工作好不好。然而,干部的任免和升迁往往由上级决定,正所谓“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就容易造成某些干部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任用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在干部任用上的参与权和决定权,把群众的意见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让领导满意与让群众满意的关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群众在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 (4)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给以权谋私者提供可乘之机。如在评优评先问题上,主管部门把关不严,而更为关键的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授誉部门常常将名额向下一分配,就等着下级单位呈报材料,然后便根据材料论优劣,闭上门来评高低。大有为官员“送”荣誉之嫌。另外,领导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决策失误责任难追究,这为少数领导干部主观决策、追求个人政绩开了方便之门,诱发了投机心理,促使华而不实、虚妄浮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蔓延。
(二)从主观上看,“官本位”意识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其要害,就是轻视党和国家的事业,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利。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形成了不少腐朽没落的糟粕,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官本位”意识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由于官职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票子、房子、车子,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劳模等名誉和头衔。官职位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其次,个人主义是领导干部沽名钓誉产生和发展的温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党性原则淡化,利己之心太重,把商品交换法则运用到领导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权力、金钱、名誉和地位面前利令智昏,迷失了方向。干工作、办事情、想问题,不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是以一己私利为重,急功近利,热衷于“假、大、空”,搞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了博取荣誉、职位,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这些都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更怕别人看不到”,只注重表面,注重形式,目的是为谋取好处,求得升迁。他们既视荣誉为政治资本,又把荣誉当成一种“保护色”,借以迷惑群众。因此,一旦荣誉来临,他们便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
官员沽名钓誉的背后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伤害和谩骂,将会形成民愤集聚的“火山口”,这对于推进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必须谨防领导干部沽名钓誉腐败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