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部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利用率低。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共享,各高校图书馆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丰富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还可以使那些利用率低的信息资源能得到他馆用户的有效利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馆用户的使用,这就扩大了那些利用率低的信息资源的用户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网络,信息用户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不仅可以享用本馆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获得他馆的信息资源,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共享。所以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处于分行业、按系统的多元分散的管理状态,破坏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性。高校同样存在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横向联系、统筹规划和网络协作,其整体水
平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同时割裂了与其它信息机构的联系。这与目前打破区域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相违背。同时,图书馆行业内的协调、联网、资源共享等,也都因条块分割,宏观调控不力,而满足不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类读者的需求[[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而网络环境又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步伐,可以说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不仅阻碍了这种趋势的发展,还使得高校图书馆资源整体优化建设寸步难行。
4.2 思想观念的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是在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下发展着,缺乏资源共享的观念。近年来,虽然这种固步自封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许多高校图书馆仍然以藏书量作为图书馆的评价标准,仍然坚持走“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道路,不愿意参与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从而造成这些图书馆收藏的大量重复,资源浪费严重。其次,有些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量大、门类齐全,但是它们为了维护本馆的利益,怕“吃亏上当”,就不愿意把自己的馆藏资源拿出来共享。殊不知,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为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再大再全,也有某些资源缺失的情况,或许这些缺失的资源在其他图书馆中就可以找到,如果共享的话,就不用花资金再去购买,这样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和金钱,还利用了他馆的馆藏丰富了自己的馆藏,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资源共享。再次,有些高校图书馆也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只愿意将部分馆藏拿出来共享,并且这些馆藏的质量较低,虽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共享,但是这是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共享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所以说,思想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展。 3 馆员综合素质偏低 在网络环境下,作为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外语知识,可见,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不能达到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从他们的知识结构来看,有的对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却很欠缺,外语水平也有限;有的虽然懂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但是又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总的来说,真正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馆员是相当少的。就目前状态下的人员素质还达不到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势必会阻碍资源共享的实现。
4.4 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共享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如果没有统一的、合理的规范和标准,数据信息就不能进行交换,资源共享也就无法实现。目前,高校图书馆缺乏统一规划,它们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著录、标引的时候,都是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完成,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缺乏通用性,且不与资源共享系统兼容,也就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4.5 计算机网络技术落后
数字信息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己在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被广泛运用,这正是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各个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因缺乏共用的网络平台而导致馆际交流不畅,即便在某些图书馆内部,自动化管理和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也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5]]。
5 网络环境下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5.1 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机构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应该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机构来领导和协调资源共享运行机制。通过这个协调机构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制定资源共享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共同确定信息资源采集、编目,并且进行分工协作,以减轻重复建设的状况,从而改善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目标就是统筹规划和协调全国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 建立全国性文献信息中心、地区文献中心, 各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体系, 实现大范围、高效率、规范化的资源共享, 建立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克服网络化程度不高给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不利影响[[6]]。
5.2 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资源共享意识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想,增强资源共享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走合理布局、联合建馆的道路。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克服资源共享的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的观念,鼓励各高校图书馆把自己的馆藏资源拿出来共享,同时,共享的馆藏资源的质量要得到保证。这样各高校图书馆就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各成员馆的资源建设。最后,改变以往“重藏轻用”的观念。虽然“藏”是“用”的基础,是资源共享的基础,但是过分侧重于“藏”,不注重“用”的话,那么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再加上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换句话说,资源共享的目的是“用”,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为了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效用价值。如果还是重“藏”轻“用”的话,一定会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实现。
5.3 加强规范化、标准化资源建设
首先,图书馆在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登记、分类、标引、检索等诸多环节中,要遵循统一的、合理的规范和标准。如果没有统一、合理的规范和标准,比如在分类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那么会造成同一种文献分到不同的类目;在标引时,所选用的检索词不规范、不标准,势必会给检索造成一定的障碍。当这两种情况发生时,不仅会让用户查找文献费时费力,还会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其次,在建立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时也要重视标准化问题。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资源共享,对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编制联机书目数据库、馆藏资源数字化时,一定要遵守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能实现馆际间的资源共享,否则,会导致数据信息交换的障碍,信息交流无法进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书目数据库但不标准的图书馆来说,可以先将其标准化后,再使其联机上网使用,使之得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