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本文试对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卫星远程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进行网络化建设,让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小小的网络充分发挥教学、教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功能。还就“农远”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进行思考。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研究法。通过研究发现“农远”教育资源在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资源与选用教材不匹配、实用的资源较少、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包括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建设、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以及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管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网络化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目前远程教育工程官方资源中最大的一项工程。自实施以来,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上已经初见成效。教育信息化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其中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持。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以下简称“农远”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进行讨论,期望对“农远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农远”教育资源的分类 “农远工程”主要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建设模式,为农村中小学输送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逐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农远工程”实施以来,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编写了适合的卫星数据接收技术培训教材,并制作了配套光盘,建设并丰富了配合三种模式的教育资源。按照“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对教育资源形式进行的分类。教育部于2000年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起草制订了指导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文件从教育资源建设的实际出发确定了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内容。不管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育资源的建设归根究底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应用。
二、“农远”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访谈调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农远”教育资源在应用初见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农远”教育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农村中小学校配置的电脑数量比较少,这些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管理好一点的只能用双绞线组成简易的局域网,进行共享上网、联网办公等基本应用。有的甚至只是单机应用,用来打打字,处理文件,玩玩游戏,没有发挥这些电脑在收集教学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应用等适应新时代教学的更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资金问题。农村中小学要进行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十万元建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子教室属于正常耗资。就是要建设一个电脑室,配置三十、四十台电脑,至少得二十万元。国家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改为国家回拨办公经费,中等规模的中小学每年的办公经费是十几万,仅仅能保证够学校正常运转,不可能再讨论什么网络化建设的大话题了,更别说规模小的学校了。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只能靠政府的教育投资。
第二个问题是人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科技素质跟不上,这是农村中小学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缺乏管理和应用的年轻领军力量。虽然经过了各类培训,大多数的学校领导都具有了教学资源应用的意识。但是最缺乏的是管理和应用的指导者。一些年轻的教师能熟练的使用电脑,制作一些课件,但不掌握电脑的管理和维护,更谈不上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大部分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于老一套的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对计算机这样的先进技术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某种恐惧感,更不用说去掌握它,应用它辅助教学了。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的问题。首先,国家这几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有了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远教IP资源、光盘资源库等等。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管理,在这些统一下拨的各类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要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于一贯忙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实在不容易。
其次,本校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制作得到的课件、案例等各类极具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归类和保存,有些还只是零散存在于归档的会议记录和文本,教师无暇查阅,等于白白浪费。
其三,资源与使用教材不匹配。教材是师生教学的最主要参考资料,教学的开展主要以所选用的教材为蓝本,“农远”教育资源毕竟还是农村中小学的辅助教学资料。目前,教材的版本较多,教育资源针对的教材并不统一。虽然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趋于统一,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资源整合上花很多时间,因此资源与教材不匹配势必造成资源的应用难度增加及资源的浪费。
其四,实用的资源较少。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以课件、教学素材等传统的静态资源为主,而动态的、个性化的、交互式、探究性、 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精心设计和开发的资源仍然非常短缺。究其原因在于,“农远”教育资源大多由一些网站和公司制作,在资源的制作和开发过程中一线教师并没有参与,因此部分资源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限 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6个区域近百所农村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水平线。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资源的技术水平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三)“农远”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实现共享 基于网络安全及维护等方面的考虑,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大多数农村学校之间缺乏合作。各中小学的资源库是基于校园网使用的,禁止外校IP进行访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单个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进而造成教育资源建设的低层次开发。由于教育资源库建设缺乏规范性,资源之间的兼容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相互之间的共享与兼容还不到位。基于这些原因,“农远”教育资源在共享上还没有充分实现,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