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农村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研究。笔者在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即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师生、农民、党员培训,让我们的教育为农村教育和“三农”服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农村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思考
农村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远教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因此,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应用,为师生和农民服务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笔者在利用硬件设备和资源进行师生、农民、党员培训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学校创设了基本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无到有的跨越,迈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
“远教工程”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依托,如何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基础上提高设备的应用效率,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成为了当务之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决定为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针对农村小集镇,村民居住分散,办学校点多,办学经费困难,不可能在每个办学点都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和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如何让村完小师生、农民、党员共享教育资源,笔者认为要研究一种投资少、效率高、见效快、普及面广的方法,即探索一条适合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子,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信息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学校的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笔者进行了倾心的研究和实践:
一、机构和制度是实施“远教工程”的基础
在“远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让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和长期坚持下去,成立领导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从领导的意义上讲,领导不是使用强迫的方式,影响及协调一个组织群体中成员的活动,以试图达成群体之目的的过程。换言之,领导是一种对别人产生影响的过程,领导者透过一些方法和技巧,引领被领导者的行为,达成预定的目标。
首先,党员电化教育是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党员教育手段的创新和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结合电教工作的实际情况,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服务”这个关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拓展党员电化教育领域,提升党员电教工作水平,创新党员电化教育手段,增强党员电化教育效果,要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学校、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为组员的综合信息中心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党员的培训工作。
其次,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以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高举农民教育的大旗,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准确把握新的形势,抓住新的机遇,围绕新的历史任务,积极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为了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形势,有效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要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学校校长、科技站站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为组员的综合信息中心农业科技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农民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工作。
第三,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还要成立工作机构。工作机构以校长为组长,完小校长和电教员为组员,具体组织培训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做到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
“54321”模式就是有了机构和制度才得以运行,否则就是不可能取得成效。因此,机构和制度是实施“远教工程”的基础。
二、设备和资源是实施“远教工程”的前提
要实施好“远教工程”,前提条件是要有设备和资源。随着国家教育部实施“校校通”工程,项目学校都安装了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在省建设乡镇综合信息中心的项目中,将学校的远程教育中心站发展并建设成为“镇综合信息中心”。建成模式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 (内有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大屏幕、刻录机、DVD等),做到“天网”和“地网”同时开通。这些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为开展远程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科技设备能将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并对音频、视频资源进行采集、刻录、整理、扩散。在这一过程中 “一站九点”模式就是有了设备才得以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站九点”模式就是利用各村完小原有工会活动的电视机、VCD等播放设备,建立远程教育播放点,中心完小建立远程教育中心站,接收、下载优质教育资源,刻录成VCD光碟配发到各完小,让学生、教师自主播放学习,进行农民和党员培训。很显然没有设备这一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所以说,设备和资源是实施“远教工程”的前提条件。
三、培训与服务是实施“远教工程”的核心
实施“远教工程”有了机构、制度和资源、设备,不进行培训,那么机构和制度就是表面的东西,资源和设备将被浪费,不能发挥很好作用。
首先,农村学校中心站工作人员和各村完小工作人员不但要进行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刻录,对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师生电脑操作技能的培训,课件制作的指导等,还要进行农村党员和农民的科技普及教育。为“三农”服务,利用远程教育中心站的优势,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不仅满足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而且满足师生及农村党员干部电化教育、学习科普知识、农科技术的需要,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全体师生及农村党员和社会积极分子,播放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光盘,同时辅之与网站中下载的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要,发挥信息中心站的辐射功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中心站及播放点的电教人员经常组织师生、农村党员、村民收看各种农科技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组织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内容。农民培训以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分段、分年级60—100人一次,在会议之前播放一个小时以上的内容,并作讲解,做测试题,最后作批阅,交流讨论。还有是由镇组织农协会的形式开展。党员培训以当地党委或支部开会之机,在会议之前组织有效的培训。师生培训以课改实验和整合教学的培训。一方面,要让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优势,利用教研活动和教师会议集中的机会,采用分散学习、集中培训、个人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讲座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各完小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月一次年级组活动,每学期三次全体教师参加的中心教研组活动;开展集体备课,上观摩课、上示范课、上汇报课等,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是开展计算机及课件制作培训。计算机进入学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受到经济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教师并不多,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甚远,为使教师能够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服务教学。充分利用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同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首先是以完小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网络资源查寻方法的学习,然后上机操作练习。学校根据教师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制定分期学习,共同达标的学习计划。对初学者进行基本操作培训,对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则进行熟练程度的培训,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则进行操作速度,课件制作方面的提高培训,使所有的教师在短期内都有较大进步。教师能自由的到网上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第三方面是开展电化教学业务培训。中心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站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利用互联网、卫星接收,让全体教师分年级分科目收看中国卫星宽带网中提供的优质教学节目。把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讲座直接传播给学生、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刻录、播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全体教师利用各播放点观看教学节目,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制度,每星期一次。在教学中要力争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了解电脑,打破对电脑的神秘感,多种途径开展使用电脑的宣传活动,微机室都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上机,每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一学期自由上机时间不少于3个学时,并把培训对象扩大到下属各个村完小的学生。教师分批轮流上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90%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主动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打破教材是课程唯一资源的传统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方式有全新的转变,新的学习理念得到建立,创新意识得到增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把教师和学生从封闭状态下解脱出来,了解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拉近和城区学校的距离,大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