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公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初谈
公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初谈
来源:互联网 luo | 耿红英 梁华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公共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  作用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人文素质提升培养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的素质培养服务;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岗位需要以及持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坚持“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把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 作用

  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是服务的功能,即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中等职业教育要直接为人才市场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及应用人才。公共基础课是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生源素质偏低的现状,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应立足于“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低难度,高能级”,定位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的素质培养服务,为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岗位需要以及持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需要服务。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的素质培养服务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当前,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和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加之近几年来职业学校求学的学生,多是被高一级学校筛选下来的。走进职业学校,对许多学生来说,只是不得已的选择。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随波逐流,厌学、颓废等不良情绪滋生蔓延。由于缺乏精神支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打架斗殴,早恋,沉迷网络等现象比比皆是。

  针对学生的现状,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呢?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发挥基础课教学的优势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学的优势,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职业案例,戏剧小品排演,欣赏教材中的美文、诗歌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同时,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从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在变幻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精神家园。

  2、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掌握水平等建立评价体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付出的收获。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个体充分的尊重、理解、关心与信任,营造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育气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激励,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岗位需要以及持续发展服务

  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是在特定的职业载体中进行的,这个过程不仅包含职业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人群关系,而且包含不同职业之间的人群关系。这就意味着,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操作过程,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工作纪律等观念,更要让学生具备工作组织中多数成员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知识;不但要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培养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的整体素质。[1]

  1、转换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

  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对学生未来工作中的社会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中所有可能的社会活动,然后据此开设不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上,可采用任务引领模式,教师预先设定职业任务型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围绕职业任务开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而教师的职能则从以前单纯的“授”转换成“导”: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

  2、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职业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意义的缺失,二是未明确角色意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要以满足学生职业需求出发,以满足实际职业能力为主。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教育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与职业角色有关的问题,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分别承担不同角色;教师通过对学习活动的精心设计,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提供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或学习资料,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按照职业案例的实际需要来组织学科知识,并通过设计职业实践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职业情景活动,从中引申出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及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需要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生着迅速变化的今天,生产第一线的体能化劳动逐步减少,智能化劳动在不断增加,劳动者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999年4月联合国科教文总干事马约尔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2]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奠定“第一桶金”基础,还要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尊重学生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素质的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经这样描述:每个人都至少具有8项智能,而且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能在强项智能的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学习环境,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并逐步强化特长优点为“潜能”释放点,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外文摘《中外文摘》
《中外文摘》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31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读史、读史...
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
《综合竞争力》(双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专注于竞争力及其战略管理领域的专业性刊物,学术领域属于战略管理学...
贵州林业科技《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林业科技》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2-1091/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杂志,双月刊,于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
糖尿病天地(临床)《糖尿病天地(临床)》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是一本面向糖尿病患者、全科(基层)医生、护士及糖尿病教育工作者及无糖食品店发行的部级性杂志,是目前一本由行业协会主办的糖尿病科普教...
医学与法学《医学与法学》
《医学与法学》杂志,于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674-7526,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医学影像...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