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GIS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制度设计中的意义
GIS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制度设计中的意义
来源:互联网 luo | 姬杰辉 李伟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防治; GIS; 制度设计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根据获取的土壤重金属数据以及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图,从而可以为防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如图1所示,根据北京市重金属的分级色彩显示,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一些区域属于清洁区域,哪一些区域存在污染,结合相关地理坐标信息可以划分出相关的防护区和治理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执行提供参考和依据。图2呈现出的是单一重金属Cd和Pb的污染分布状况,这就为法律上的划分特定污染物防治区提供直观的数字图形依据。利用GIS分析综合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单一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这种技术手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适用于多区域及多种重金属,为完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区划定的法律制度有重要作用。

  (三)实施长效治理追踪措施,构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督机制

  与其他环境污染相比较,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累积性、不

  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这就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持久战,它不同于水或大气在实施治理措施之后短时间就能看到成效,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去修复才能显现效果,因此对于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实施长效治理的追踪措施,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才能真正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否得以改善和解决。

  利用GIS将空间数据可视化的功能,对划定的某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在实施了治理措施达到一定期限后,重新对此区域进行土壤采样、分析与评价,与之前的污染状况进行比对,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果直观反应出来。例如,以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分析为例,10年或20年之后,对于采样点数据运用与图1、图2一致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将结果显示图与图1、图2进行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效果在图形上的直观反应一目了然。除此,比对结果可以作为工作开展的评价标准,比如在某些工业企业旁边污染范围扩大,污染加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处罚,为责任主题的溯源提供依据,同时为监管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方向。GIS在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实例分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实施长效治理追踪措施,构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督机制的法律制度完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应当建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实践基础之上。GIS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中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被广泛应用,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 郭书海, 吴波. 中国土壤环境区划:原理、方法与实践[M]. 科学出版社, 2014.

  [2] 李元吉.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法律规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3] Ihedioha JN, Ukoha PO, Ekere NR.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 of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dump in Uyo, Nigeri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 Health, 2016,39(3): 1-19.

  [4] 陈怀满. 环境土壤学[M]. 科学出版社, 2010: 49-50.

  [5] 周建军, 周桔, 冯仁国.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战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3).

  [6] 王美舒. 论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标准制定的法律规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4(3): 64-71.

  [7] 罗吉.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J]. 现代法学, 2007,29(6): 99-107.

  [8] 张建伟, 魏金春. 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论纲[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39(1): 60-62.

  [9] 陈穗玲, 李锦文, 陈南,等.福建沿海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Hg、Pb、Cd 区域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J]. 环境化学, 2013,(1): 162-163.

  [10] 王树义. 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几点思考[J]. 法学评论, 2008,(3): 73-78.

  [11] 吕忠梅.重金属污染:紧迫而不容回避的健康危害[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11-120.

  [12] 夏家淇, 骆永明.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23(1): 1-6.

  [13] 蔡守秋, 李建勋. 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3(3): 123-135.

  [14] 温晓倩, 梁成华, 姜彬慧, 等.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37(3): 89-94.

  [15] 聂静茹, 马友华, 徐露露, 等.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污染相关问题探讨[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6): 44-49.

  [16] 曲向荣. 土壤环境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7] 吕忠梅. 环境法学研究的转身——以环境与健康法律问题调查为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4): 23-29.

  [18] 黄杏元, 马劲松.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J]. 2008.

  [19] 宋金茜, 朱权, 姜小三, 等.基于GIS的农业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研究*--以南京市八卦洲为例[J]. 土壤学报, 2017,54(1): 81-91.

  [20] 宋伟, 陈百明, 刘琳.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20(2): 293-298.

  [21] Kowalska J, Mazurek R, Gąsiorek M, et al.Soil pollution indices conditioned by medieval metallurgical activity – A case study from Krakow (Poland)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218: 1023.

  [22] 陈同斌, 郑袁明, 陈煌, 等.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系统研究[J]. 环境科学, 2004,25(1): 117-122.

  [23] 王诚曦, 王济, 蔡雄飞, 等.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制定与健康风险评估[J]. 南方农业学报, 2009,40(9): 1199-1202.

  [24] 罗丽. 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0(2): 96-108.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月刊)1993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是我国...
特种油气藏《特种油气藏》
《特种油气藏》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357/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地质勘探...
财政监督《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0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投资理财、...
糖尿病天地(临床)《糖尿病天地(临床)》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是一本面向糖尿病患者、全科(基层)医生、护士及糖尿病教育工作者及无糖食品店发行的部级性杂志,是目前一本由行业协会主办的糖尿病科普教...
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杂志,于201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550/T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能...
实用妇科内分泌《实用妇科内分泌》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旬刊,于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