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阅读交流模式是一种用户占主导地位的阅读交流模式,用户可以主动的提出自己的信息需求,主动选择所需的资源,主动地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分类,使得网络阅读具有更大的便宜性和新颖性。在主动阅读这种交流模式下,每位读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都有自己的订阅及管理模式,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及方法给用户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这是主动阅读交流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2.5 社区化阅读交流模式
2.5.1 概述
传统的阅读和web1.0环境下的社会阅读实际上相当于私人的阅读,而web2.0的各种技术和手段改变了这一状况。web2.0时代下的社会阅读是群体化的阅读,也就是所谓的圈子阅读。这种圈子化的阅读方式以个人为中心,以共同的兴趣为集合点。每位读者都可以找寻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圈子,在群体化阅读中相互交流,有利于知识的转化、创新、共享和增值。
阅读交流社区 社区1 社区2 社区n 用户群1 用户群2 用户群n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图5 社区化阅读交流模式
2.5.2 社区化阅读交流模式的主要应用及评价
SNS是web2.0平台下的社会性网络软件,SNS技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网站,这类网站由各种各样的阅读兴趣小组构成,让一本书的共同读者在虚拟空间中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这种社区化的阅读交流模式,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应用得更为广泛,如百阅手机阅读服务平台的互动交流就采用了社区化的模式,具有大众化、离线化、社区化、多媒体化的特点。百阅倾力打造的社区,则是以阅读为中心延伸出来的一个用户之间互动的无线空间,博客堂、论坛、圈圈、我秀等均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并与他人互动的舞台。随着网民和网页的陡增,搜索引擎成为网络的重要工具的同时,社区化的阅读交流模式就趋向于与搜索相结合。这就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16]
web2.0时代的社区化阅读交流模式,以相同的兴趣作为媒介,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络上,体现了web2.0时代的核心特征:开放、共享和交流。但由于此模式的交流氛围也欠佳,如何应用各种新技术提高社区阅读交流模式的效率与亲切感是此交流模式遇到的难题。
3 小结
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巨大进步引起了社会阅读的革命性变革,从宏观上看,该时代下产生的阅读交流模式以社区化的交流方式为主,以对等的阅读交流、积累式的阅读交流、即时的阅读交流和主动的阅读交流方式为辅。它们彼此间有很多相互兼容的内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阅读交流的规律、方法和步骤。各种交流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等阅读交流的用户参与性,积累式阅读交流的积累共享性,即时阅读交流的时效快捷性,主动阅读交流的主动新颖性,社区化阅读交流的群体交流性都体现了web2.0时代下网络阅读的特色和先进性。但各阅读交流方式的不完善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平台的不同一性和阅读资源的质量不高是各交流方式都遇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用户的阅读交流。同时即时阅读交流的时效性是对等阅读交流和社区阅读交流都应借鉴的优点。
总之,各阅读交流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并且随着web2.0技术的进步各种阅读交流方式必将取长补短,趋于一致,向更加完善的崭新阅读模式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一个广阔而有前景的阅读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述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d40b20100dtai.html.[2009-04-22].[2]我国互联网的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图书的阅读率.
http://tech.163.com/08/0429/07/4AMA-0P7G000915BF.html.[2009-04-23].
[3]张肖回.web2.0对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影响[J].现代情报,2008(11):25-28.
[4]张亚宏.如何挖掘Web2.0时代的注意力资源[J]. 现代情报,2008(10):34-36.
[5]林忠.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08(1):41-44.
[6]武琳.web2.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J] .情报杂志,2006(3):10-12.
[7] Anonymous.Heavy Reading; Web 2.0 Technology Will Drive Next-Generation Telecom .
[8]杨增和.伊泽尔阅读理论:潜文本与再阐释的交流模式[J].零陵学院学报,2003(11):62.
[9]文小明 .web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5-20.
[10]李玉梅.面向社会阅读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分析[J] .图书馆界,2008(3):20.
[11]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 .图书与情报,2004(3): 91-93.
[12]阅读模式.http://baike.baidu.com/view/1644.htm.[2009-04-23].
[13] Twitter .http://baike.baidu.com/view/843376.html?tp=0_0[2009-04-24].
[14]吴彤.Web2.0时代的学校网络阅读研究[J] .教育探索,2008(2):23-25.
[15]黄建年,侯汉清.Tag分类基本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61-464.
[16]百阅解读:围绕手机阅读的“四化建设”.http://xiazai.zol.com.cn/article_topic/66/666409.html.
[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