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王轶男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WebQuest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自主探究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WebQuest网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及该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等学校不断地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但是,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IT人才溃乏,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注重硬件建设,忽略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数高校注重硬件的建设、技术的发展,但不注重思考教学应用,缺乏深层次的反思。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技术和教育相结合,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

  2.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网络教学大多停留在单向的多媒体展现上,致使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填鸭式”式教学。

  3.注重个人表现而忽略团队协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教为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情感交流都很少,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冷漠、不易合作的性格。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合作能力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

  可以说无论是早期的课堂教学、电化教学、还是今天许多学校流行的多媒体大屏幕教学,都摆脱不了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校服务品质,培养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立的。WebQuest可译为“网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完整的WebQuest教案都必须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模块:

  1.导言:为“探究”提供背景信息,构建一个“脚手架”。

  2.任务: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

  3.资源: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4.过程:教师起“导航”作用,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步骤有清晰的指导说明。

  5.评价:采用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

  6.结论:指完成这次探究学习的结论。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他们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

  自从WebQuest模式创建以来,基于这种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的研究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备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推崇,变得日益流行,它是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和素质教育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而且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

  三.简单的WebQuest学案设计

  《VBA开发与应用》第五章 VBA递归程序设计的WebQuest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增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练习用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应用递归算法设计汉诺塔演示软件。

  (二) 教学准备:

  1、创设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

  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网站内容可包括“专题知识区”、“专题资源库”、“专题协作性学习平台”、“师生专题论坛”、“学生成品展示”等部分。学生根据IP地址随时登陆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

  2、选择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

  WebQuest要求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有趣、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递归程序设计这一章是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中多数是教师讲解算法思想和例题并配合课件演示,但通常学生对该算法思想理解有难度,很难将其应用在实际的程序设计中。本课的任务要求学生为教师制作一个汉诺塔演示软件,优秀的演示软件可被程序设计教师用于教学演示。本任务与工作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一种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导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汉诺塔问题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个庙有三根石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面对庞大的数字(移动圆片的次数)18446744073709551615,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 经过研究发现,汉诺塔的破解很简单。怎样去解决呢?这是我们本章中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汉诺塔问题是程序设计中的经典递归问题。教师在讲解这一章中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往往学生对算法的思想还是理解不透。更很难将其应用于实际。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要用EXCEL设计一个汉诺塔的演示软件,要求能够形象地演示出盘子的移动过程,盘子数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任意设定。2.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如下资源来协助完成研究:

  http://www.51vba.com/,http://www.vbacn.net,http://download.csdn.net/,http://www.ahyxzx.net/jxky/ShowArticle.asp

  3.教学过程:

  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可以采取自由结对的方式分组,同时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适当调整。在小组内,由成员共同决定每个人扮演什么角色。每个成员一旦有了角色,就要完成好分配的任务。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

  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渴望。

  第二阶段:分工合作、收集信息阶段

  由于真实情境中问题比较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学生自主结合的原则,分成四个小组,着手解决各个子问题。即:采集信息;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对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师生对软件功能的需求。

  第三阶段:筛选信息,运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子项目。教学活动重新回到课堂,师生们相互讨论各个小组收集到的信息。各小组对所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热科学学报》(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为 1992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期刊,是有关能源、动力、环境方面的学术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发行...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本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机电工业《中国机电工业》
《中国机电工业》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582/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业界管...
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学报》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环境科学学报》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2941073,地址:北京...
看历史《看历史》
《看历史》杂志,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732/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家书、揭秘、...
检察风云《检察风云》
《检察风云》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658/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人与事、品...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