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所以,必须有计划开展有实质性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课题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如果仅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必将严重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①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结合专业的应用题,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加分,培养创新意识。新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师认为:“学生想象力丰富、潜能无限”。
②采用面向过程考核。注重实践、强化管理,实施“网上即交作业、随机抽查”的方针,成效显著,提高了应用能力,夯实了基础。在2006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能力评估时计算机技能测试为优秀。
③增加期中测试,防止期末积重难返;期末机考中必须理论与实践综合。
④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实验课题、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⑤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和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项目。采用自选题目、团队组合、分工合作,有利于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⑥针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优秀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体现在计算机应用实践中独立完成创新作品;
·体现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结合专业的密切程度。
五、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应用人才培养的核心
我们以教材的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集主教材、实验教程、实验方案、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络化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建设,努力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这些教材在为专业服务及实用性等方面特色明显,对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我们2009年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就包括了财经类、人文艺术类、理工类三个版本,很好的把计算机应用结合于各专业。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贯彻教育部的质量工程精神,全面加强非专业计算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扎实就业基础。作为承担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我们责无旁贷。总之,现代大学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按专业类别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M],2004.6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3]龚沛曾.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R].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8.
[4]牟连佳,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总第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