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调查发现,对高校档案馆员来说,“职业高原”在性别、年龄上存在差异性。在对这些现象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对策:在岗位指导上促使员工自我实现;在岗位设计上实行职业多通道;在岗位培训上建立学习型档案馆;在岗位激励上超越保健因素。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员;“职业高原”;成因分析;对策分析
“职业高原”由美国心理学家Ference 于1977年提出,被认为是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员工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职业高原包括三个维度:层级高原、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层级高原是指个体在组织中未来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工作内容高原是指个体掌握了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工作缺乏挑战性。中心化高原是指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重心转移的可能性很小。“职业高原”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生活的幸福指数下降。笔者以浙江省25所高校档案馆员为研究对象,发现“职业高原”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性。本文试图分析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档案馆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1.女档案馆员比男档案馆员更易达到层级高原的成因
表1性别的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描述性分析
层级高原 内容高原 中心化高原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男 14.286 2.920 18.928 4.875 9.6431 7.662
女 11.928 4.284 20.457 5.431 17.928 4.979
由表1可知,男档案馆员的层级高原均分是14.286分,超过中值;女档案馆员均分11.928分,不仅比男档案馆员低,并且低于中值2分左右。可见,女性档案馆员不仅比男性档案馆员更易达到层级高原,并且层级高原的程度较高。
Schein指出,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分为三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中心化。员工在组织中的垂直运动类似于爬金字塔,大部分人都只能挤在塔基,能站上塔顶的永远只有少数。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拥有向塔顶奔跑的素质。浙江高校女档案馆员比男档案馆员更易达到层级高原,说明男档案馆员比女档案馆员更具备被提拔的素质。从心理学来看,通常男性外阳刚而内静稳,比女性更具有战略眼光,更自信果断;女性则外静柔内动活,比男性反应快,比男性考虑周到细致,但是依赖性较强。所以,一般来讲,男性更适合处于领导地位,他们擅长系统思考,能够做出长远的决定,他们的自信使得他们更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而女性更关注当下,更能留心到细节之处,更希望在出现问题时有其他人可以依靠,也就更适合做实务。这就是女档案馆员比男档案馆员更易达到层级高原的原因。
2.中老年档案馆员比中青年档案馆员更易达到职业高原的成因
表2 年龄的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描述性分析
层级高原 内容高原 中心化高原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小于45岁 13.385
4.001 20.827 5.223 19.653 5.462
大于45岁 10.594 3.901 19.187 5.468 15.675 4.764
从表2中可以发现,中老年档案馆员在层级高原上的均值是10.594分,中青年的均值是13.385分。中老年档案馆员的均值低中青年档案馆员3分左右,与层级高原的中值相差3.5分。中心化高原方面,中老年的均值要比中青年低将近4分,表明他们在向组织中心移动的动力和机会是远远低于中青年的。可见中老年馆员比中青年馆员更容易达到职业高原。
Schein提出员工职业生涯共分为五个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相应的,人生走过青年、中年、老年,而职业高原现象一般出现在职业生涯的维持阶段,所以达到职业高原的员工大多数集中在中老年之列。另外,中青年年轻力壮,有目标、有冲劲、有精力,处于成家立业的时期,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动力不断努力工作,寻求职业生涯的突破,而处于中老年的员工,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会面临“中年心理危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实现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真空,此时员工的人生格局已经定型,不再有动力和精力突破自己、提升自己,相反会更倾向于过安于现状的生活,只求工作稳定,事业家庭平衡,因此中老年档案馆员比中青年档案馆员更易达到职业高原。
但是,浙江高校的档案馆员在内容高原上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均值分别为20.827和19.187)。这与高校档案馆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本身有关。虽然没有再向档案馆的高层和中心进军的欲求和动力,但是依然保持着继续学习的惯例。一般地,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越注重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与年龄无关,学习贯穿一生。因此,青年与中老年在内容高原上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