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永恒的主题。笔者根据农民培训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介绍了“五个一”模式的主要做法、成效和体会。
关键词:项目 农民培训 模式
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永恒的主题。在农技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势利导开展农民培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008年开始,我们实施了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高效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选取了5个高效种植组合,在南通市所辖四个县(市、区)6个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含量高,需要对项目区农民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培训。为此我们结合基地农民实际,围绕项目区农民培训中亟需解决的“培训什么”、“谁来培训”、“哪里培训”、“培训资料”和“培训长效机制”等问题,探索出“五个一”培训模式,扎实开展项目区农民培训,促进了项目的有效实施。
一份菜单农民点。我们围绕《高效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实施要求,根据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结合农事农情,编制了春玉米培管技术、大棚西瓜的栽培技术、草莓的栽培技术、水稻的育秧培管技术等15个培训专题菜单,让项目区农民“点菜”,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时候培训,我们就什么时候培训,深受农民欢迎。农民们参训后说:“这样的培训真是及时雨,需要学什么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一批讲师农民选。为保证培训讲课质量,我们在《高效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课题组成员中选聘25名业务技术骨干组成了培训讲师团,由项目区农民“点将”,解决“谁来培训”的问题。如东县苴镇金凤村、如皋市桃园镇夏庄村、海安县李堡镇桑周村、通州区张芝山镇塘坊村等项目区的农民到了生产的关键时刻,及时与讲师团成员沟通,主动邀请讲师团成员前来培训。讲师团的讲师们为了讲好课,经常深入项目区了解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培训。他们将一些较深的理论通过打比喻、说实例等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表达出来,通俗易懂,贴近农民,深受农民欢迎。
一场培训村头听。为方便农民,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农时季节,组织讲师团讲师进村开展培训,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解决“哪里培训”的问题。据统计,两年来我们围绕《高效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组织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农民4600人次,推广新技术16项。为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在“实用、实际、实效”上下功夫,通过“四个转变”实现了“四个过渡”:培训观念的转变,跳出传统的就培训抓培训、就推广抓推广的思路,将培训课堂向田头、菜地、大棚过渡;培训形式的转变,由大规模集中授课培训向定点、进村、入户过渡;培训内容的转变,由大众化的技术培训向按需式“菜单式”辅导过渡;培训成效的转变,由追求培训的数量型向提高素质的质量型过渡。
一套资料免费送。为使农民更好地运用技术,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我们围绕项目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组织项目课题组成员编印了技术明白纸,在进村培训时免费发放给受训农民,解决培训教材问题。据统计,两年来,我们先后编印了《马铃薯—春玉米—大白菜种植组合规程》、《番茄—水稻—芹菜种植组合规程》、《草莓—水稻种植组合规程》、《大棚西瓜—水稻种植组合规程》、《贝母/春玉米—夏阳菜种植组合规程》等实用技术明白纸26000余份,在培训的同时免费发放给项目区农民,保证参训农民人手一套资料。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关心的热点和项目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取得了实效。
一条热线农民询。为方便项目区农民随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还开通了热线电话,随时接受农民咨询,解决培训长效性问题。通过专用热线电话,实现与农民的零距离互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据统计,两年来,先后接受农民电话咨询500多次,发送农业技术短信100余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电话实现了与项目区农民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被项目区农民称为“农业110”。
农民培训“五个一”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群众需要不需要、农民群众接受不接受、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区域技术辅导直接到人,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三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产品稳定增产,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