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萝卜芽长比较图
图4 白菜芽长比较图
3.2.2 铅胁迫对十字花科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图5、图6是不同品种十字花科种子的活力指数,从图中看出,当铅浓度50mg/l时活力指数比对照试验数值大.而在(400-800)mg/l时活力指数相对于对照试验大大降低差异水平明显。说明低浓度铅溶液地十字花科种子活力指数有刺激效应而高浓度表现为抑制效应。
图5 萝卜活力指数比较图
图6 白菜活力指数比较图
3.2.3 铅胁迫对十字花科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铅胁迫浓度为50mg/L时,种子的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随着铅胁迫难度大增高,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铅胁迫浓度为50mg/L时,发芽势高于对照,铅胁迫浓度在100,200mg/L时,种子发芽势和对照相差不多,随铅胁迫浓度的不断增高,发芽势逐渐降低。说明低浓度的铅胁迫对种子的发芽指数有一定的刺激效应,高浓度的铅胁迫对其有抑制作用。
图7 萝卜的发芽指数比较图
图8白菜的发芽指数比较图
3.2.4 铅胁迫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9和图10显示,与对照相比,铅胁迫为50-100mg/l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随着铅胁迫浓度的继续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其含量均低于对照。由于叶绿素含量是反映光合强度的重要生理指标,植物在受到环境因素伤害时[4],其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叶绿素含量会出现下降现象,其下降幅度反映植物受胁迫作用。
图9 白菜的叶绿素含量比较图
图10 萝卜的叶绿素含量比较图
4.结论分析
种子发芽率是检测土壤等环境污染的中的重要指标,从植物生理角度看,种子萌发即是植物生命进程的起点,也是植物最早接受重金属胁迫的阶段,了解种子萌发对铅的胁迫反应,是系统的认识重金属伤害机理的较好途径。
本实验对萝卜,白菜种子在不同铅浓度的发芽率,芽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发芽率,芽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直线递减,而呈现波动状态。外观形态表现为生长延缓或停滞,铅离子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抑制效应越强。
2)、铅胁迫对幼苗芽长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很多幼苗随时间的增长出现了根部腐烂,这是因为重金属与植物作用时,总是最先接触到根部,根部细胞壁中存在大量交换点,能将重金属离子固定在这些点上,从而阻止了重金属离子进一步向芽转移[5]。
3)、铅离子胁迫下,萝卜,白菜幼苗子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均下降明显。这可能与铅离子抑制叶绿素生物合成中的某些关键酶有关。
4)、铅胁迫对十字花科种子萌发具有低浓度下的刺激效应和高浓度的抑制效应。对幼苗芽长具有胁迫初期低浓度下的刺激效应,随着铅胁迫的延长,激活效应逐渐转化为抑制效应,且抑制效应随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 朱志诚,贾东林,艾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j].中国草地,1997,5(99):6-13.
[2] 孙守琢,野生牧草艾蒿的栽培与饲用[j].中国畜牧杂志,19956,31(3):25-27.
[3] 仲维科,我国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4):270-272.
[4] 方云中,李文杰。自由基与酶(基础理论及其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 郑世英,铅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2007-12(12):1001-4705(2007)12-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