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农业与自然 > 2008-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08-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杨秀梅1 孙鹏2 宋玉2 高腾3
【分  类】 农业与自然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1.3栽培方式、茬口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
1.3.1早播田重于迟播田、手栽稻重于机插稻
由于早播早栽的田块面积小,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早、相对迁入量大、传毒时间长,受到侵染的机会远远大于迟播田、机插田,病害明显重。以镇稻99手栽、机插为例:5月5日旱育秧大田病穴率3.2%--21%(平均17%);而5月25日落谷的镇稻99机插秧大田病穴率2.5—11.2%(平均4.8%),此比较明显表现出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1.3.2秧池田重于大片田、水育秧重于旱育秧
由于推广水稻肥床旱育技术,秧田面积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民常以大田外的隙地作为秧池,此类秧池的种植情况比较复杂,周围常杂草丛生,灰飞虱发生量大,导致秧苗易遭集中迁入危害,零星分散的秧池的黑条矮缩病大田表现明显重于连片秧田。以陈浩农户稻田为例,其他栽培条件基本相近,池秧大田平均病穴率5.8%--43.5%(平均19.7%)是连片育秧15.2%的1.3倍。
1.4 防治不均衡且防效差异显著
2004年以来本地灰飞虱虫量基数逐年增加,由于重视“防重于治”从品种抗性--浸种—秧田防治---大田防治,新沂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自上而下,一层一级人们对“小虫闹大灾”的防治意识逐渐麻痹,导致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力度不均、发病轻重不一。严格按照防治技术意见要求分别阶段性防治4-5次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病穴率1%--12%(平均4.5%),秧田前期防治而未施“送嫁药”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9%--34%(平均15.4%),秧田防治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为6.2%--33.5%(平均7.8%),而未防治灰飞虱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则发生最重,病穴率28%--92.3%(平均48.6%)。
2 原因分析
2.1生态环境有利于灰飞虱大发生,带毒虫源高是导致水稻矮缩病重发的关键。
2.1.1灰飞虱迁飞基数大、高虫量持续时间长。
2009年麦田越冬代灰飞虱亩虫量平均1.41万头/亩,(幅度为0-6万头)。仅比偏重流行的2008年略低,显著高于常年。由于09年小麦穗期病虫害较轻、成熟期普遍偏迟、穗期普遍少施药一次,麦田期条件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发育,造成一代灰飞虱虫量大, 系统秧田5月22日秧田始见灰飞虱成虫,(比08年迟2天),5月27日虫量急剧上升,亩虫量超过8万头,5月29日亩虫量超过11万头,6月4日灰飞虱迁入量激增,一代最高峰亩虫量达250万头以上,6月15以后虫量才明显下降。一代灰飞虱若虫转化为成虫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导致一代灰飞虱大发生。二代灰飞虱秧田虫量高于2008年,与2007年相当,为2004年以来第二位。高密度虫量持续时间长达17天(超过60万头/亩虫量),比07年多5天以上。6月23日系统秧田平均虫量为668.9万头,是2008年同期的1.31倍。另据省站越冬带毒率测定,2009年全省灰飞虱黑条矮缩病毒率平均6.8%,而我们邻市(邳州)灰飞虱检测,平均黑条矮缩病带毒率高达20%,对本地今年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2008年与2009年系统秧田一代灰飞虱迁入动态比较图:

从上图分析,2009年迁入秧田主峰偏迟于2008年2-3天(08年6月1-4日大暴雨),加上09年普遍育秧期也比往年偏迟3-5天,所以,传毒危险期与秧田感病生育期高度吻合。主峰后迁入秧田的虫量下降平缓,相对的二代孵化持续时间长。
2.1.2沟渠杂草丛生为灰飞虱生长繁殖提供桥梁。
荒地及轻型栽培方式的大面积应用,为灰飞虱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场所和毒源基地,水稻秧田遭受灰飞虱传毒危害的严重性明显加重。
2.1.3不能及时收割灭茬。
近年来,由于全面收割机械化及秸秆防烧,老百姓不再急于收割,小麦收获相对较迟,秸秆停留田间时间较长,为一代灰飞虱安全羽化创造条件,促使灰飞虱迅速安全转移。造成秧田带毒虫源多、迁入期延长,秧苗病毒承受力加大。
2.1.4肥水管理不当
我市肥床旱育多集中在5月5-10日,感病生育期与迁入期吻合度高,有利于传播病毒。氮肥用量大,导致秧苗群体发展快,生长嫩绿,有利于灰飞虱群聚刺吸危害,特别是长期深水灌溉田,稻株根系活力差,致使抗逆力下降,导致黑条矮缩病发生重。调查显示,合理的水肥管理和健身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力,减少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2.2品种抗病谱单一对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很大
04年以来,为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从目前情况来看,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和杂交籼稻品种多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灰飞虱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要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来同时控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命题。生产上,要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2.3、认识不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是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重要原因 
不能得到及时的“断虫防病”,是防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所在。由于黑条矮缩病前期症状比较隐蔽,水稻分蘖期植株叶片深绿,矮缩不明显,容易与肥料过大或秧苗期使用多效唑等因素混淆。防治措施早期难以落实,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由于直到分蘖盛末期症状才全面显现,这种突然爆发的假象,一旦发病就意味着减产,防治上摸索和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防治技术方案刻不容缓。
3 防治对策
3.1狠抓宣传发动,加强技术指导
针对近年来灰飞虱居高不下、水稻黑条矮缩病明显上升的态势。各地要慎重选择种植抗、耐病品种,杜绝种植华粳6号,压缩易感病Ⅱ优系列籼稻品种,降低病害风险。要依靠行政力量,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电视字幕、广播、科技入户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户对病害爆发流行严重性的正确认识。极力做好麦田普防、水稻浸种、秧田统防、秧田送嫁药及活棵期的防治宣传工作,要与农业行政执法等部门联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防治害农、坑农事件发生。迁入高峰期,各乡镇有广播的村组每天早、晚两次广播,宣传防治配方,农技人员实行“5+2”全天田间督促指导。
3.2强化虫情监测,改进防治技术
植保部门应及早做好部署,坚持准确测报并及时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发生,条纹叶枯病并发的形势,测报人员秧田期隔天普查一次,做到调查数据可靠、及时预测病虫动态,严密关注田间虫卵量。认真分析水稻栽培形式与病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分类指导,避免漏洞产生。按照省、市植保部门提出的防治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治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督査、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工作,防治上,坚持“治麦田、保秧田,狠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切实抓好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3.2.1合理选种抗耐病品种
根据09年田间观察,目前尚未发现田间不发病的品种,但是,发病程度品种间差异明显,如徐稻4号、徐稻5号、泗稻12等品种相对较轻。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工作,生产上应淘汰华粳6号、Ⅱ优航2号、冈优1577等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020/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
煤矿爆破《煤矿爆破》
《煤矿爆破》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137/T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验介绍、新...
中国文艺家《中国文艺家》
《中国文艺家》杂志,于195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887/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创意设...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盐城工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为:ISSN1671-5322,CN32-1650/N。《学报》设有“博士论坛”等...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半年刊),创刊于2015年,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井冈山...
汉语史学报《汉语史学报》
《汉语史学报》创刊于2000年,是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 《汉语史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