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3栽培方式、茬口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
1.3.1早播田重于迟播田、手栽稻重于机插稻
由于早播早栽的田块面积小,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早、相对迁入量大、传毒时间长,受到侵染的机会远远大于迟播田、机插田,病害明显重。以镇稻99手栽、机插为例:5月5日旱育秧大田病穴率3.2%--21%(平均17%);而5月25日落谷的镇稻99机插秧大田病穴率2.5—11.2%(平均4.8%),此比较明显表现出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1.3.2秧池田重于大片田、水育秧重于旱育秧
由于推广水稻肥床旱育技术,秧田面积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民常以大田外的隙地作为秧池,此类秧池的种植情况比较复杂,周围常杂草丛生,灰飞虱发生量大,导致秧苗易遭集中迁入危害,零星分散的秧池的黑条矮缩病大田表现明显重于连片秧田。以陈浩农户稻田为例,其他栽培条件基本相近,池秧大田平均病穴率5.8%--43.5%(平均19.7%)是连片育秧15.2%的1.3倍。
1.4 防治不均衡且防效差异显著
2004年以来本地灰飞虱虫量基数逐年增加,由于重视“防重于治”从品种抗性--浸种—秧田防治---大田防治,新沂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自上而下,一层一级人们对“小虫闹大灾”的防治意识逐渐麻痹,导致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力度不均、发病轻重不一。严格按照防治技术意见要求分别阶段性防治4-5次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病穴率1%--12%(平均4.5%),秧田前期防治而未施“送嫁药”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9%--34%(平均15.4%),秧田防治而大田未防治的病穴率为6.2%--33.5%(平均7.8%),而未防治灰飞虱的田块黑条矮缩病则发生最重,病穴率28%--92.3%(平均48.6%)。
2 原因分析2.1生态环境有利于灰飞虱大发生,带毒虫源高是导致水稻矮缩病重发的关键。
2.1.1灰飞虱迁飞基数大、高虫量持续时间长。
2009年麦田越冬代灰飞虱亩虫量平均1.41万头/亩,(幅度为0-6万头)。仅比偏重流行的2008年略低,显著高于常年。由于09年小麦穗期病虫害较轻、成熟期普遍偏迟、穗期普遍少施药一次,麦田期条件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发育,造成一代灰飞虱虫量大, 系统秧田5月22日秧田始见灰飞虱成虫,(比08年迟2天),5月27日虫量急剧上升,亩虫量超过8万头,5月29日亩虫量超过11万头,6月4日灰飞虱迁入量激增,一代最高峰亩虫量达250万头以上,6月15以后虫量才明显下降。一代灰飞虱若虫转化为成虫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导致一代灰飞虱大发生。二代灰飞虱秧田虫量高于2008年,与2007年相当,为2004年以来第二位。高密度虫量持续时间长达17天(超过60万头/亩虫量),比07年多5天以上。6月23日系统秧田平均虫量为668.9万头,是2008年同期的1.31倍。另据省站越冬带毒率测定,2009年全省灰飞虱黑条矮缩病毒率平均6.8%,而我们邻市(邳州)灰飞虱检测,平均黑条矮缩病带毒率高达20%,对本地今年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2008年与2009年系统秧田一代灰飞虱迁入动态比较图:
从上图分析,2009年迁入秧田主峰偏迟于2008年2-3天(08年6月1-4日大暴雨),加上09年普遍育秧期也比往年偏迟3-5天,所以,传毒危险期与秧田感病生育期高度吻合。主峰后迁入秧田的虫量下降平缓,相对的二代孵化持续时间长。
2.1.2沟渠杂草丛生为灰飞虱生长繁殖提供桥梁。
荒地及轻型栽培方式的大面积应用,为灰飞虱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场所和毒源基地,水稻秧田遭受灰飞虱传毒危害的严重性明显加重。
2.1.3不能及时收割灭茬。
近年来,由于全面收割机械化及秸秆防烧,老百姓不再急于收割,小麦收获相对较迟,秸秆停留田间时间较长,为一代灰飞虱安全羽化创造条件,促使灰飞虱迅速安全转移。造成秧田带毒虫源多、迁入期延长,秧苗病毒承受力加大。
2.1.4肥水管理不当
我市肥床旱育多集中在5月5-10日,感病生育期与迁入期吻合度高,有利于传播病毒。氮肥用量大,导致秧苗群体发展快,生长嫩绿,有利于灰飞虱群聚刺吸危害,特别是长期深水灌溉田,稻株根系活力差,致使抗逆力下降,导致黑条矮缩病发生重。调查显示,合理的水肥管理和健身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力,减少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2.2品种抗病谱单一对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很大
04年以来,为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从目前情况来看,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和杂交籼稻品种多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灰飞虱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要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来同时控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命题。生产上,要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2.3、认识不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是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重要原因
不能得到及时的“断虫防病”,是防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所在。由于黑条矮缩病前期症状比较隐蔽,水稻分蘖期植株叶片深绿,矮缩不明显,容易与肥料过大或秧苗期使用多效唑等因素混淆。防治措施早期难以落实,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由于直到分蘖盛末期症状才全面显现,这种突然爆发的假象,一旦发病就意味着减产,防治上摸索和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防治技术方案刻不容缓。
3 防治对策3.1狠抓宣传发动,加强技术指导
针对近年来灰飞虱居高不下、水稻黑条矮缩病明显上升的态势。各地要慎重选择种植抗、耐病品种,杜绝种植华粳6号,压缩易感病Ⅱ优系列籼稻品种,降低病害风险。要依靠行政力量,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电视字幕、广播、科技入户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户对病害爆发流行严重性的正确认识。极力做好麦田普防、水稻浸种、秧田统防、秧田送嫁药及活棵期的防治宣传工作,要与农业行政执法等部门联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防治害农、坑农事件发生。迁入高峰期,各乡镇有广播的村组每天早、晚两次广播,宣传防治配方,农技人员实行“5+2”全天田间督促指导。
3.2强化虫情监测,改进防治技术
植保部门应及早做好部署,坚持准确测报并及时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发生,条纹叶枯病并发的形势,测报人员秧田期隔天普查一次,做到调查数据可靠、及时预测病虫动态,严密关注田间虫卵量。认真分析水稻栽培形式与病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分类指导,避免漏洞产生。按照省、市植保部门提出的防治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治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督査、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工作,防治上,坚持“治麦田、保秧田,狠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切实抓好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3.2.1合理选种抗耐病品种
根据09年田间观察,目前尚未发现田间不发病的品种,但是,发病程度品种间差异明显,如徐稻4号、徐稻5号、泗稻12等品种相对较轻。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工作,生产上应淘汰华粳6号、Ⅱ优航2号、冈优1577等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慎重选择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并较耐黑条矮缩病品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