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农业与自然 > 创农产品国际名牌:我国大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农产品国际名牌:我国大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史守海
【分  类】 农业与自然
【关 键 词】 农产品;国际名牌;必要性;问题;对策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3.2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农产品认证体系。首先要统一认证制度、统一认证机构、统一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保证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尽快解决多头认证问题,在国家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认证机构的公益化。其次要加强有关技术设施建设,为出口农产品提供监测服务,保证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监控。再次必须要取得农产品国际“通行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能否获得IS09000、IS014000、HACCP认证作为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条件,一个企业通过IS09000、IS014000、HACCP认证,就等于拿到了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3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市场运作为基础,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大型综合交易平台,向国际社会,宣传、展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参展企业必须是农业产业化重要龙头企业,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农业产品认证的企业,大中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优秀水产、畜禽生产企业,台、港、澳地区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参展产品必须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这是一个展示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大舞台,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知名度,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中国农产品的世界名牌,都将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3.4用高新技术打造一流的品质。凝结着高科技含量的名牌农产品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当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产品品质、安全质量、生产成本和产品品牌构成。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安全质量需由科技来保障,生产成本需由科技去降低,产品品牌需由科技去打造,所以科技是打造世界名牌农产品的关键。为此应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和扩散,支持科研院所以知识、技术为资本加大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强农民教育, 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就是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其基本内容有: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要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TBT,让中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形成世界名牌,我们必须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产品品牌,坚定地走以绿色品牌打破“绿色”壁垒的发展之路。政府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绿色农业的发展。还应强化环保执法,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的绿色经济意识,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绿色生态农业是绿色经济的主旋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努力减少农用化学品的污染,减少农产品的残毒,切实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

  3.6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创世界名牌,必须靠龙头企业的拉动。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在生产标准执行、产品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策划、市场风险规避、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它一头牵着千家万户的生产,—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保证,也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龙头企业,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促进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同时国家应选择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在财政、信贷和税收上给予大力扶持。

  3.7创立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建立起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要对农产品的选种、生产、加工和销售上可以采取统一的标准和科学化的管理,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在严格管理之中,使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有可靠的保证;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装备,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措施;要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或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生产和管理,争取成为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态示范区。建立农产品生态示范区,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成辐射国内外的市场网络,可以进一步把我国的绿色食品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8运用国际法律保护知名品牌。创名牌不易,保名牌更难,当企业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要积极寻求国际的法律的保护。商标国际注册是寻求国际法律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有效途径,应鼓励企业尽快在产品出口国和潜在出口国进行自己的商标注册,为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建好防火墙。除此之外,面对国际市场不正当的品牌竟争,我国企业必须善子利用《反不正当竟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有关的国际公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名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9加强国际营销。再好的商品如果不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将难以被社会公众认知,更难成为有口皆碑的大品牌。创建国际名牌农产品,必须制定好营销组合策略,如:企业标识和名字国际化;获得国际认证。培育国际营销网络;参加国际展会;投放国际媒体广告;投身国际赛事;搞国际赞助或捐助等。

  参考书目:

  [1]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5):59-62

  [2]王新玲.品牌保护[J].经济管理,2002,(2);54-57

  [3]王策之,贾书明.关于农产品品牌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9,(9):20

  [4]张世贤.品牌国际化战略要领[J].经济管理2002,(21):6-7

  [5]邢祝国,姚永志.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53-57

  [6]沈雅琴,陶昌盛. 创建名牌农产品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J]. 生产力研究 ,2004,(2):50-52

  [7]张友连.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技术壁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33-36.

  [8]于维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J].中国动物保健, 2004,(12):15-18

  [9]陈敏.特色农产品出口策略探讨[J]. 农村经济,2005,(9):68-70

  [10]李玉华,赵梅格. 创建名牌农产品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4,(9 ):20-21

  [12]郝素琴, 刘 扬. 实施绿色食品营销对策刍议[J].经济师,2002,(11):170-171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建筑机械(上半月)《建筑机械(上半月)》
《建筑机械》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956/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题综述、...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创刊于1995年,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全省22所地市电大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社会科学为主兼及自然科学的综合...
农银学刊《农银学刊》
《农银学刊》杂志,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864/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金融实践探...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6年,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主管主办的目前广西惟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统战理论研究学术期刊。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高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34年,是全国较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嵇文甫、高亨、冯友兰、姜亮夫、张邃青、任访秋等著名教授都是该...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
并非《工程力学》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工程力学》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595/O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