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的聪明伶俐,什么知识一讲就懂,但上课不专心,总是心不在焉,课后也不用功复习,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反而被视为差生,有的思维并不敏锐,反映又较迟钝,但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也做得认真,结果学习成绩反而较好。这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以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是非智力因素在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性格、兴趣等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类活动的心理倾向。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如何,跟学习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僻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一节课上,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就上得轻松,课堂就十分活跃,学生学得也十分容易,反之则事半功半。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的学习兴趣已具备,重要的是把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学生的知趣方面入手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如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拓宽知识视野,则能激发兴趣,受到欢迎。如:在上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课后,我见学生求知欲高,就给出了一道思考题:有人认为,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越多越好,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越少越好,你有不同意见吗?说说理由。这样一来,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讨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知识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生物学中的知识正好适合这一特点。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它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利用提问进行讨论,让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假如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克隆,克隆出来的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吗?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讨论的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三、教学中及时提问,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相当发达,他们非常乐意探讨事物的真相,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教学中及时发问,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寻求答案,不仅不会泯灭的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还会大大激发其兴趣。一天,我在课堂上提出:著名诗句,“野火燃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生不息。那么,为什么稻田、麦田等农业生态系统却要农民的百倍呵护才能维持?这一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哗然,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互相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寻找答案。一个个都表现出找不到答案誓不罢休之态。
四、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能造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是众所周知的,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更直接,能收到立竽见影的效果。在教学中遇到内容抽象,学生一下难以弄懂的内容,学生兴趣不佳时,教师就更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学习劲头保持最佳状态。
学习兴趣实质上是一个由有趣到乐趣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想学到乐学。让学生都知道学习知识的好处,并能愉快学习。这是每个教师教学的前提,也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相互促进。事实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都是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如今,大力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该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更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非常重要,让学生热爱学习生物、乐于学习生物、从而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