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开设《中国地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更新慢、教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弱等,进而提出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中国地理》是研究中国特定区域内的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规律的学科,是我国区域地理研究的核心部分,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主干课。该课程既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在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中学地理教学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地理》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上:教材更新缓慢、部分内容陈旧
《中国地理》教材较少,其中用的较多是赵济、陈传康主编的《中国地理》(面向21世纪教程,1999年第一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内容分为总论和区域分论两部分。前者系统地论述了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后者则分章论述全国各个综合分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这种体系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层次的重复,并且教材里面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有些陈旧、过时,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应用性较差。
2、教学方法上:教法单一,手段落后
一方面,对于《中国地理》的教学,基本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式,直观性、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导致幻灯、 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资料及设备十分缺乏,致使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因近些年来食宿、交通等费用的大幅度增加,而教学经费增长有限,致使实践教学的时间及内容大大压缩,学生实习、调研时间也大大减少,实习实验经费的短缺,导致地理教学实践性、应用性方向的改革难以力行。
三、《中国地理》教学改革设想
1、教学内容方面
(1)《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经典内容,还要反映有关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研究的新成果、新热点,并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经济指标位。如讲述“中国工业建设与布局”时,补充“十一五”规划期间工业结构及布局变化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内容,讲述区域规划内容时及时补充“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本省主体功能区划”及“人口功能分区”等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基础知识与前沿学科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结合,紧密联系中学地理相关教学内容,为学生教育实习及以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3)针对热点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如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结合最新动态如哥本哈根大会等进行探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等。
2、教学方法方面
(1)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式,积极探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布置相关讨论题如“中美区位对比分析”、“南水北调的影响”等,让学生自己看书、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结合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让学生走上讲台,提高他们的表达、表述能力,使学生尽早的能感受到教师的角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3)针对不同的学生探讨“同课——分类——异构”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成才 目标、职业规划及学习动机 、兴趣的差异 ,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 目标 ,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实践类别或是小组进行分类教学 ,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
3、实践教学方面
野外实习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提升,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 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 神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把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与其它专业课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等相结合,积极建设不同层次的野外实习基地(如校内基地、市内基地、省内基地、省外基地等),在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要很好地利用校内及市内的实习基地;第三,实习前根据实习的线路编写好实习指导书,组织学生观看专题录像,在实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实习仪器和工具书主动的探索知识。注意对地理事物与环境关系的观察、记录及分析,初步学习和尝试野外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实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结合,使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彦丽.论《中国地理》课程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6,(29).
[2]李 红.新课程标准与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
[3]苏筠,周钰,叶琳.“同课—分类—异构”教学模式在高师 “乡土地理”课程中的教改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