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古希腊三贤都肯定了人类本自具足的理性智慧和道德品质等。也极力强调教育对这种潜力的开发和引导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出现过像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等圣贤。孔子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主张人的先天素质都是相同的,同在人皆“本善”;而不同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教育和习染的不同造成的“习性”。《三字经》开头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指出人类“善”的本性改变/迁移,并不是本性不好而是教育不良。孟子被誉为中国的亚圣。他也主张“人性本善”论。其学说主张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认为只要加强修养,反求诸己,或者说通过教育去发展这些良知和善端,就“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热心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事业。老子则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纯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支配着,使本来纯朴的人性受到损害。”。所以主张“抱朴”或“复朴”,即保持或回复到自然的纯朴状态。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庄子也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意为做到了纯真质朴就得到了人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没有共同点。实际上,上述儒道思想都肯定了人类的天性:“本善”“纯朴”;也都认为这种天性是受后天影响而变质的;并且都主张通过不同方式,力求“本善”的发展与“本然”的回归。
在东方的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被称为圣人的是释迦牟尼,据说他是一位王子,舍弃王位寻求真理,成为世人尊崇备至的“觉醒者/遍知者”。在他的理论中我们也能接触到肯定人类发展潜能的思想学说。其理论根据每个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感觉和反映能力等事实推断我们人类本具“智能基因”认为这是“一种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因受)恶习的熏陶污染,原具光明本质的心灵,如镜生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一旦具备内因和外因,就有可能洗掉覆盖在光明心上的障蔽,如拨云见日,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光明心”而这里的“内因”指的是人类向善的心、明理的智慧等;外因指的是学修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外在条件。
上述东西方圣哲和古今学者的种种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肯定人类原本就具有美好的自然天性和良好的发展根基,极力倡导开发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力。但我们自己为什么就认识不到这些潜力呢?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太阳原本是灿烂的,却会被乌云遮蔽。宝石原本是明亮的,却会被污泥染浊。虽然我们内在的太阳并没有完完全全,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但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让他发光。苏格拉底说:“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作恶的结果”。而我们作为人,具有会学习知识,能分辨是非的理智,通过正确的教育就可以开发出自身潜能,展现高尚的品德和深邃的智慧等美好的生命素养。
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实也在证明人类生命的发展潜力是无可限量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整体讲述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兴衰成败,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其中就根据世界上的许多历史事实论述到:“人自身的聪明才智由于人的自身努力而不断膨胀,其发展的程度是难于预料的。它将人类从人性的各种局限所决定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些条件之下,有一点已得到了证明,对于精神上的天赋特别充分的某些人而言,完全有可能重新开启那些曾经封闭的东西,以及至少是为他们自己,去做那些大多数人天生不可能做的事情,他们的榜样最终会带动其他人类,至少会带动其他人类的想象力”。
事实上,在我们历史的天空中,曾出现过辉煌如日月,璀璨如繁星般的无数圣贤伟人。他们作为和我们一样的“人”,自然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榜样。在这些榜样中有的学识渊博,智慧深远;有的德行高尚,无私奉献;有的才思敏捷,随缘任运;而有的聪明智慧,创新不断。凡此种种,都在印证我们人类具有极好的发展根基和无限的发展前景。也让作为教师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耕耘人生,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