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某一个学科专利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具体研究某一个学科或领域里专利检索的文献比较少,在笔者搜集的文献中,仅有两篇,并且都以医药品专利的检索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篇为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徐亮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web的药物专利检索系统》,另一篇为徐翔,石晶霞的《网上专利数据库资源及医药相关专利检索方法概览》。
《基于web的药物专利检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族性结构处理的发展和现状,吸取众家之长,从药物分子的分子结构特点出发,提出了族性结构新的表达方式——数字编码,并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了数字编码方案的一系列算法,既有理论性同时也有技术性。
《网上专利数据库资源及医药相关专利检索方法概览》中针对医药专利这个较小的范围,分别介绍了关键词检索,专利归属检索,IPC分类号检索,专利号和申请号检索,组合检索五种检索药品专利的途径及每种检索途径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学科领域的不同,专利文献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普遍适用的检索策略背后,每个学科的专利应该有具备学科特点的检索方法,如何让专利检索更加专业化,这是具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与专利检索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问题。
2.4 从计算机角度研究专利检索系统的优化
专利检索的实现依赖于专利数据库和专利检索软件等技术支持,因此专利网络检索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一部分专利检索文献从技术角度研究如何优化数据库或者检索软件以提高专利检索效率,典型的有:刘玉琴,刘嵩,于波的《面向审查任务的中文专利检索模型与实验》,文章针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中的专利检索任务,设计了一个两步专利检索模型:第一步进行布尔初步检索;第二步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进行相似性计算,从而得到排序的二次检索结果,大大减轻了审查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有朱义,邢春晓,李芬的《中国专利检索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该文介绍了J 2EE的技术框架和服务,基于该技术框架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和管理的体系结构,设计并实现了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分析了专利检索系统的几种优化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结果。
3 学科分布
本文对相关度比较高的34篇有关专利检索的论文所在刊物进行统计,去除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未注明文献出处,3篇分别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文献。余下的29篇文献中,17篇发表于图书情报类期刊上,7篇发表在科技类期刊上,3篇发表于食品类期刊上,2篇发表计算机类期刊上,对比如下图:

图1:专利检索相关论文学科分布对比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研究专利检索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期刊上,其次是科技类期刊,而具体到某一个领域专利检索的研究论文还很少,如汽车专利,医药专利等,这是目前对专利检索研究的一个缺失,有待于图书情报人员和相关领域人员的共同探索。
4 时间分布
对相关的34篇有关专利检索的论文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其时间分布如下图2:

图2:论文发表年份对比图(1994——2007)
图2显示:2001年及其以前有关专利检索的论文文献仅为6篇,相关研究较少,从2002年起对专利检索的研究明显加强,发表文献数量不断增加,这跟我国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变化是分不开的。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随着中国成为WTO的一员,我国企业更多地融入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竞争的关键也转向技术贸易壁垒,如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这种趋势使得专利检索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相关研究也得到加强。可见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专利检索是图书情报学科人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情报学科的发展存在诸多质疑,在“信息爆炸”和“信息饥渴”并存的今天,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才能彰显其活力与作用。
5 结论
本文对有关专利检索的文献从其内容,学科分布,时间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目前学界对专利检索的研究逐步加强。内容涵盖对专利检索系统性能的介绍如收录范围,提供的检索途径,专利文件的下载方式,专利分类方法及分类号,以及软件的局限性研究等,使用方法介绍如简单检索,高级检索,IPC分类检索等,多个专利检索系统的分类体系、数据库收录范围、数据库的类型、检索方式、检索结果、检索耗时的差异比较等。范围也由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计算机领域扩展到医药等专业领域范围内。
其次,还应该看到专利检索方面的文献研究内容还比较单一,多有重复研究现象。大多数文献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专利检索网站检索系统的介绍或多个专利检索网站检索系统的相互比较上,而针对具体领域的专利检索还缺乏深入的介绍。另外,目前信息检索领域里的比较前沿的研究技术如语义检索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等是否会对专利检索产生影响等,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前苏联的情报学者认为:“情报学是一门从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研究科学情报的结构及一般特点和制约所有科学通讯过程的一般规律。”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彰显其活力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海涛.Dialog系统中巧用专利检索.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24(1)
[2]孙君,陈陶.dll和esp@cenet专利检索系统的比较研究.图书馆学刊,2007(1)
[3]左晶.IPC和USC分类体系下专利检索的对比分析.现代情报,2007.1(1)
[4]连喜军, 李文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合作条约免费专利检索与评价.食品科技,2006(10)
[5]严大香,孙红娣.网上免费专利说明书全文的获取及专利检索技术.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23(2)
[6]范哲.中外商用专利检索软件的比较研究.现代情报,2007(11)
[7]王力德.专利检索技巧.发明与创新,2004(5)
[8]王春梅,陈文勇.走出情报学独立学科地位困境.图书馆杂志,2008,27(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