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基础科学 > 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高海清1 程爱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分  类】 基础科学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自主创新; 培养途径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通识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以独特的理念适应了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强化通识教育理念,设置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自主创新;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大学如何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呢?笔者认为:必须革新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强化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现代战略眼光、多元通融、人文与科学精神并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也作为一种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 、通识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而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复旦大学前校长王生洪教授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2010 年 5 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乏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为了加强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通识教育在增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不谋而合,同时,自主创新型人才也正是需要通识教育这样一种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广阔的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成熟的心理素养,富有个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等的教育。
  1. 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文理渗透,相互交叉,以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为特点,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通识教育还能够让学生把握不同专业、学科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成为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联想性和解释性的,而不是重复性和应用性的。即使细节想不起来,通识教育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据以思维、想象、感觉的意向和概念来思考和顿悟。通过学习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相关专业知识,大学生即可对科学知识实现综合化、一体化,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编 号:2013YGJ113-5-437)结题论文。
    【作者简介】高海清,男,湖北鄂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文化、  
               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自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某种特
    定的谋生技能外,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兴趣,特别是情商、道德的发展。他还需要了解世界,对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规则要有一定的认识,要受社会约束,遵纪守法,同时还要学
    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为某种职业做准备,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各个方面,是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通识教育为创新型人才营造了宽松的创新环境。创新强调的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从侧面上讲,就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是其独特性的表现和张扬。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独特的个性则是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只有具有宽松的、自由的、追求真理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才不会泯灭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识教育正是强调因材施教,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多种学科的知识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满足学生各种需要和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各显其能,自由发展。
    二、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大学对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 通识教育在增长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脑教育,构建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合理知识结构。当代最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往往出现在各门学科的交叉点上。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经常是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形成的。
    一些发达国家这样评价我国教育现状:受教育越高,右脑越闲直。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大强于实践能力。而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承,锻炼人的记忆、语言、书写、五感等,间接锻炼了左脑,同时还通过人文、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人的直觉、感情、创造力、想象力等,间接锻炼了右脑。由此看来,通识教育本身就是“全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全人”,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有高尚的品德,坚定的恒心和毅力,被称作“创造脑”的右脑使学生的创造才能被充分的挖掘出来。这样通过全脑教育出来的学生正是知识全面,兴趣广泛,求知欲、创新意识强,意志坚强的创新人才。
    (二)通识教育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良好的品格。通过多年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研究,我们发现智力因素在科技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量的事实表明,有成效的创造者往往具有卓越的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对857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常常也是长期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人。其中成功与不成功的人之间,最大差别在于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非智力因素。他们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过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外,还都具有对选定目标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坚韧顽强、勤奋努力及对事物强烈的兴趣、无休止的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来说,通识教育对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创新型人才持续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智力三元理论提出者罗伯特·斯滕伯格教授指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方面应具有坚强的意志、个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还要会“做人”。自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它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将来安心沉浸于枯燥繁复的科研工作中,能够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类型是多种智能按不同比例合成的多元结构,是各种智能要素组合、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智能是多元的,其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从知识结构讲,自主创新型人才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架构。而通识教育也同样注重人的全面教育,培养出的是多元化的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提高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广泛兴趣,陶冶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将来能够独当一面,尽快进入新社会,不畏惧环境的变化,在诱惑面前毫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一位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自主创新型人才。由多元智能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对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建构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上大胆的创新,也需要实践上的锐意改革,中国的发展特性、目标和历史文化积淀等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要创造独特的模式,即“中国模式”。它所涉及的革新因素众多,如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型环境的建立等。
       (一)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做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设计。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前提。自主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能得以造就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实践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大学全面教育中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课堂教学知识质量观转变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观。把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上,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也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设置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革新传统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培养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课程内容既强调基础性和全面性,也强调整合性和融通性。通识教育课程注重人类基本经验的相通性和全面性,强调课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堆砌知识。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学科大类或学科群为背景,通过改革和修订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归并、缩减和革新,完成学科交叉和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构建“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教育模式,实施“平台+模块(1+2+N)”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即由通识基础平台、大类(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三个不同层次构成,按一级学科门类搭建通识公共基础平台,按二级类学科搭建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各专业按社会需求设置若干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一学科一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教学方法创新上,贯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环境。根据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建设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软环境。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应该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善于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气质。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它表现在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和校风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来看,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人才,便在于它们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通识教育的传统,不为外界环境左右,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能够相互会通、结合、渗透,兼容并蓄、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宏、视野广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文化自觉和健全创新的人格,是实践大学使命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形式之一,而容纳通识教育的理念则是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基础。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和指导。一方面,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教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充当引路人,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当前,高等教育在力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学习文化,应着眼于学生群体的长远发展要求,强化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尤其要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制约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应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创新建设、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创新建设和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创新建设来弥补,切实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在通识教育已经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已不是是否有必要开设通识课程,而是怎样开设富有成效的通识课程。这都需要各个高校在进一步领会“通识教育”的要义之后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来落实、保障通识课程的开展,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到“通识教育”的大讨论中来,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有广阔的知识面(文理贯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丰富的创造性、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健全人格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鲁文  许 峰 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J]  理论月刊2012年第5期
    [2]王生洪. 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  2007-10-30.
    [3]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报换. 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新人才观及其实践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5]陈骏. 深化教学改革让杰出人才“冒”出来[N].中国教育报,2010-10-18.
    [6]Harvard University.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EB/OL]. 哈佛大学网站,(2007)2010-07-05.
    [7]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2009,(6).
    [8]翟振元. 以培养拔尖自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提升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新余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于199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23/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史哲...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季刊,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5-1287/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园林《园林》
《园林》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118/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花友俱乐部、盆...
测绘学报《测绘学报》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测绘学报》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8531192,地址:北京市西...
北京物价《北京物价》
《北京物价》杂志是由北京市物价局和北京市价格学会共同主办的物价专业工作指导性刊物。物价工作研究刊物。旨在宣传党的物价方针、政策、法规,报道价格改革成就,...
军事历史《军事历史》
《军事历史》(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主办。 军事历史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军事研究的成果,报道军史研究的动态与信息。...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